更新时间:2021-09-17 21:02:07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总序
一、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位
二、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定位
三、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四、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五、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创新
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与新中国70年”丛书简介
1 中国中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出发点、逻辑与研究架构
1.1 中国中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1.2 中国中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逻辑
1.3 中国中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架构
第一篇 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2 中国产业发展质量:测算与比较
2.1 产业发展规模
2.2 产业结构优化的度量
2.3 产业发展效率
2.4 产业发展效益
2.5 产业外向化发展
2.6 产业所有制结构
2.7 产业投入—产出结构
2.8 结论
3 产业发展质量: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评价
3.1 产业发展质量:基于创新发展的评价
3.2 产业发展质量:基于协调发展的评价
3.3 产业发展质量:基于绿色发展的评价
3.4 产业发展质量:基于开放发展的评价
3.5 产业发展质量:基于共享发展的评价
3.6 产业发展质量: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评价
3.7 结论与政策建议
4 “一带一路”:新时代中国产业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新路径
4.1 对外开放的区域性差异:基于产业双向互济的特征性事实
4.2 “一带一路”:新时代中国产业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新内涵
4.3 “一带一路”:新时代中国产业高质量开放发展的关键
4.4 “一带一路”:新时代中国产业高质量开放发展的路径
5 新时代产业升级的新内涵与新方式: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5.1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历史发展与现有位置
5.2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的新变化
5.3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内涵
5.4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模式
5.5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素培育
5.6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对策建议
第二篇 区域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6 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6.1 1949—1978年的平衡性区域经济发展
6.2 1979—1995年的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
6.3 1996—2017年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6.4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7 新中国成立70年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
7.1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GDP总量及其人均量快速增长
7.2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人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7.3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全面增长
7.4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稳步提升
8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8.1 区域平衡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8.2 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8.3 区域均衡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9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9.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9.2 区域发展不协调
10 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
10.1 新时代区域发展的五大理念
10.2 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
11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11.1 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11.2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11.3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1.4 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
11.5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11.6 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篇 地方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12 经济思想史视域下各流派的演替及其地方政府行为理论
12.1 应时而出的各主流经济学流派及其演替:思想与实践的互动
12.2 各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政府观及其地方政府行为理论
13 大历史视野下中国历代地方政府行为的历史演化、影响因素、行为逻辑及其本质特征
13.1 大历史视野下中国历代地方政府结构及其行为的历史演化
13.2 大历史视野下中国历代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
13.3 大历史视野下中国历代地方政府行为的特点
14 中国当代地方政府行为的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阐释
14.1 发展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14.2 中国当代地方政府结构及其行为的演化脉络
14.3 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行为解析
15 中国当代地方政府行为的实践价值、理论贡献及其世界影响
15.1 中国当代地方政府行为的实践价值
15.2 中国当代地方政府行为的理论贡献
15.3 中国当代地方政府行为的世界影响
参考文献
索引
B
C
D
E
F
G
H
J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