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研究
杨海涛更新时间:2019-12-11 15:52:44
最新章节: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在中国社会公共物品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背景下,本书重点分析“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即“民间公共组织”。根据产生原因的差异,本书将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分为三种类型:①生产协作组织,典型案例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②利益诉求共同体,典型案例是代表劳动者集体利益的工会和代表资本控制者利益的商会;③社会价值观念共同体,典型案例是民间志愿组织。通过分析这些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典型案例,本书试图构建关于转型期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包括:①在多维关系的社会网络结构中,分析民间公共组织与政府机构、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②在“政府-市场-社会”三维空间视野的公共领域混合格局中,描述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的未来图景;③从“组织变迁与社会制度演进”的视角,将研究命题意义由经济价值拓展到社会价值。通过分析这些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典型案例,本书试图构建关于转型期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包括:①在多维关系的社会网络结构中,分析民间公共组织与政府机构、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②在“政府-市场-社会”三维空间视野的公共领域混合格局中,描述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的未来图景;③从“组织变迁与社会制度演进”的视角,将研究命题意义由经济价值拓展到社会价值。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11-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注释
- 后记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社会和谐:组织变迁与社会制度演进
- 第二节 “政府—市场—社会”三维空间视野中的公共领域混合格局
- 第一节 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演进逻辑
- 第7章 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发展格局
- 第四节 社会价值观念共享:中国民间志愿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三节 中国民间志愿组织的现实困境
- 第二节 中国志愿组织发展的现实格局
杨海涛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2017年卷)
《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是社会史和经济史方面的集刊,汇集了相关领域的大量优秀成果。本书为2017年卷,分为“税收与财政”“经济与社会”“文化与社会”“学术评论与综述”四个专题,主要收录了茶税和杂税征收、万历清丈,水利建设、戏曲文化、官学系统等方面的20篇文章,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社科26.6万字 - 会员
迁徙与回流: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地租理论等为基础,通过批判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上的认识误区,构建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分析与认识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厘清中国农民工半商品化问题的特殊性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迁徙与回流中的农民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农民工半商品化的主要趋势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社科19.3万字 - 会员
传承与使命:中国科学技术馆开馆30周年巡礼
本书是中国科技馆为纪念建馆30周年,组织人员撰写的,分为场馆建设、展览展示、教育活动、运行管理、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结语以及附录七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总结了中国科技馆30年来的发展历程,为公众了解中国科技馆提供了权威、全面的素材。本书记录了中国科技馆的发展史,承载了几代科技馆人的光荣与梦想。社科6.1万字 - 会员
何谓智库:我的智库生涯
本书是作者在考察世界各国智库并亲身经历了若干智库的组建及其活动基础之上写成的。它以自传体的写作方式,用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告诉读者何谓真正的智库,如何建设这样的智库,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及放眼世界的鲜明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在文化上与中国有诸多共性的日本,其智库建设的得失也会给我们诸多启示,帮助我们在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的理想智库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妥。社科12.7万字 - 会员
技能形成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本书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德国、美国、新加坡、中国四个国家的技能形成制度的演化历程、利益冲突、制度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加以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各个技能形成制度的优势及优势形成与维持所需的制度保障;通过与其他国家相比,发现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劣势及所需完善的制度保障;最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构建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政策建议。社科17.2万字 - 会员
走在祖国大地上:北大选调生的基层治理实践(上册)
本书讲述了多位北大选调生在基层工作的所见、所思、所为、所悟。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北大选调生的文章,涵盖了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如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基层社会治理、基层公共服务、基层经济发展等。社科14.2万字 - 会员
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二十周年精华集
本书收录了《“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我们的全球文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一个多元与多重文明的世界》《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等文章,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进行跨学科融合,探讨了文明的对话、变化的世界、共同的挑战、大学的责任四大主题,并形成三张学术名片,即北京大学引领全球大学交流合作网络构建的“国际学术名片”、北京市引领国际化都市建设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名片”,以及中国引领全球文明倡社科12.6万字 - 会员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汇编(全2册)
本书是为了庆祝吉林大学建校七十周年,而由吉林大学组织编写的,用以展现吉林大学不同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各自专业领域中所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以及纪念他们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所做出的贡献。社科28.4万字 - 会员
草地开发与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手段,是人地关系演绎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农业文明时期的乡土单一结构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再到生态文明时期的多元共生结构的转变正是目前世界各国土地开发利用正在经历的实践进程。鉴于中国的土地开发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未来土地利用空间重组将面临改善和提升土地整体产出质量的巨大挑战,其中草地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一大关键,这正是本书撰写的社科14.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