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小小腊粥花样多,九州方圆品腊八(1)

腊八节最为人们熟悉也最普遍的习俗便是喝腊八粥了。这小小的腊八粥因为历史的积淀和地域的不同变得花样极其丰富。

(一)源远流长粥文化

起初,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只不过是祭祀供佛活动中的一个子项目。历史典籍中显示,从腊八节的创立直至汉朝时期,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的活动虽多,但关于“腊八粥”却尚无任何确切的记载。

受佛教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祖生日的影响,从唐朝开始,腊八粥才在佛家经卷中所记载的“腊会”(喝粥的集会)中出现,但此时的“腊八粥”还仅仅限于佛教徒食用。在古代,僧人们手持钵盂下山宣讲教义,上街挨户化斋,老百姓们东家一把米,西家一把粟,有的给枣,有的给花生,用以表达他们的敬意和善意。到了腊八的时候,僧人们便将化斋得来的各种杂粮放在一起熬煮,除了供佛和自己食用之外,还将粥分舍给寺外的善男信女,所以又称腊八粥为佛粥、福寿粥或福德粥。如今,在少林寺等一些悠久的名山宝刹还保留着腊八施粥的风俗。据说,少林寺的腊八粥配方在金、元时已经完善,是禅医的秘制,要精挑细选粳米、糯米、薏米、黑米、五行豆(红豆、黄豆、绿豆、黑豆、芸豆)、莲子、红枣、百合、桂圆、枸杞、山药、山楂等原料,精心熬制方成,这也可见佛家取之于人用之于人的虔诚。

除了受佛家的习俗影响,其实我国也有源远流长的粥文化。《礼记·檀弓》曰:“食粥,天下之达礼也。”而将腊八和粥联系起来,大概是到了宋朝,大诗人陆游有一首《食粥》的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可见当时食粥的讲究。在《东京梦华录》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十二月初八日,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吴自牧也在《梦粱录·卷六》里提及:“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自此,“腊八粥”才有了确切而详细的记录。从周密《武林旧事》中“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粟、豆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我们不仅可以知晓当时腊八粥的材料,还可了解到腊八粥的习俗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并逐渐成为人们庆贺腊八节的重要节目之一。

腊八粥发展到元朝,当时的人们为了驱寒和辟邪,均喜好在粥里加入红小豆,因此腊八粥又被叫做“红糟”和“朱砂粥”,在腊月初八这天,上至皇帝嫔妃、高官富贾,下至贫民百姓,都会煮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欢庆腊八节的到来。时人有诗云:“腊月皇都飞腊雪,八日朱砂香粥啜。鼎馔豪家儿女悦,丰充羊醴(甜酒)劳烹切。”由于腊八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统治者甚至开始将腊八赐粥作为笼络人心的手段。元人孙国敕在《燕都游览志》中说:“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

前文腊八的起源当中,相传腊八粥的由来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传闻中提起,皇帝在腊月初八要向文武百官赏赐宫内熬煮的腊八粥。既然腊八粥的地位已经上升到节日期间帝王招待大臣的“圣餐”,其用料自然会十分讲究,有著名文人刘若愚《酌中志》一书为证:“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槌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

到了清朝,“腊八粥”变得更加隆重,“每至腊七夜就开始熬粥,武火烧开,文火慢煨,直至次日腊八之晨。天明时腊八粥煮好,供佛祭祖后,分馈亲邻”。不仅熬煮程序有严格规定,其选料也更加讲究。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江米、桂圆,用则伤味。”

北京雍和宫有一口高约一米五、直径约两米的大铜锅,据传便是以前清朝专门用来煮腊八粥的。据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

《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煮粥仪式有一定之规:初一领料,初二至初五送达雍和宫,初六过秤分料,每锅粥要用各种米、豆十二石,大枣等干果百余斤,初七上午淘米、泡干果,下午点火熬粥。每年熬五锅粥,第一锅供佛,第二锅进贡,第三锅送王公大臣及庙里大喇嘛,第四锅送在京文武百官及京外封疆大吏,第五锅供众喇嘛食用和在庙外舍给市民一些。于此,夏仁虎还有首《腊八》诗:“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虽有溜须奉承之嫌,却印证了清代的这一风习,因为圣恩浩荡,这腊八节的腊八粥也变得尤其珍贵。

(二)杂七杂八腊八粥

腊八粥又名五味粥、七宝粥。五、七自是概说,事实上说“杂七杂八腊八粥”并不为过,这杂七杂八所体现的是多味和营养,或许这也是我们今天杂粮饮食的最早依据吧。

通常腊八粥是用各种米(糯米、大米、玉米、黄米、高粱米、黑米)、各类豆(芸豆、赤豆、绿豆、大豆、豇豆、扁豆)、不同干果(大枣、板栗、杏仁、花生、核桃、百合、桂圆、莲子、芝麻、青红丝),杂以豆腐、薯芋、肉品、蔬菜等熬煮而成。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丰富多彩的演变。

《鸡肋篇》上说:“宁州(今辽宁复县一带)腊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于上以林栗之类,染以众色,为花鸟象,更相送遗。”

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云:“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金瓶梅》中有:“(苏北)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

《明宫史》说道:“(明宫内)前几日将红枣捣破泡汤,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房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

《清嘉录》写有:“(苏州)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调之腊八粥。”

这腊八粥的丰富多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国传统文化对农业的依赖以及先民由粮食丰收所带来的喜悦。当然百味杂陈的腊八粥也是极富营养的,这正符合我们现代人健康养生的口味,所以今天的腊八节吃腊八粥更加风行。

(三)精美的腊八食雕

中国的食雕源自我们悠久多样的祭祀文化,腊八粥的食雕就是其中之一。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技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这些就是指那些讲究的人家,熬制腊八粥时会将各种瓜果雕刻成人形、动物等各种花样放在锅中煮,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先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再拿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然后把桃仁作为狮脚,以甜杏仁为狮子尾巴,最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一头生机勃勃的小狮子。如果碗较大,还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才能赠送亲友,而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在祭祀祈福之意的表达中,这种既好吃又好看的食雕腊八粥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巧慧,颇为可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人们在品味丰富的文化意味的同时,更是在享受色味俱佳、营养丰富的节令美食。

(四)十里不同腊八粥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这种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差异也使得腊八粥的配料和口味变得非常丰富,小小的腊八粥,简直成了一道包罗万象又精致讲究的饮食艺术。

我们先来看看北方的腊八粥: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北京的腊八粥也很有融合丰富的代表性。北京将腊八粥称为“八宝”,说到这儿,大家也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经常购买的“八宝粥”原来就是腊八粥啊。北京对这“八宝”讲究的是一个原则:丰富,这也体现出了北方文化的大气和包容,毫不挑剔。于是搀在白米中的配搭可谓五花八门,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每到腊月初七的晚上,一家人纷纷开始准备,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再讲究些的人家,就会制作我们上面提到的食雕放在锅中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