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错过的儿童敏感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听觉敏感期——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听觉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从外界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与视觉、触觉、味觉、感知觉等系统紧密配合,为孩子的大脑——人体的“司令部”提供外界的一切信息。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听觉能力对其语言能力、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捕捉孩子的听觉敏感期

提起婴儿的听觉能力,很多人往往对这样一个问题非常好奇:刚出生的婴儿具有听觉能力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曾对刚出生1天的婴儿做过的一个实验。

科学家用铃声和嗡嗡声做刺激。当铃声在婴儿右侧响起时,他们会给小儿吸吮糖水;当嗡嗡声同样在婴儿右侧响起时,就不给小儿吸吮糖水。后来科学家发现:婴儿竟然能在铃声响起时,主动地把头扭向右侧,而嗡嗡声响起时,则不会扭向右侧。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刚出生的婴儿就已具备相当的听力了。

换句话说,如果在这一时期,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听觉刺激,孩子的听觉能力就会迅速得到提高。

其实,宝宝在母体时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声音了。他们能感受到声音的强弱、音调的高低,而且特别喜欢轻柔的音乐。等到他们出生后,这种感受会更为强烈。一个被很多人熟知但又讲不明具体原因的现象便能说明这一切。

当新生宝宝不明缘由地哭泣时,很多有经验的妈妈常会把他们抱起来,并让孩子紧紧贴在自己左侧胸部靠近心脏的地方,奇怪的是,没多久,孩子竟然真的停止哭泣并安静下来。

这是因为当宝宝在母体中时,他们的听觉环境是非常丰富的,他们能感受到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声,他们也能感受到妈妈肚子里的咕噜声,恰恰是这些再熟悉不过的声音伴随着他们每一日夜的成长。

一旦宝宝离开母体,走入一个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听觉环境时,这种突如其来的陌生感免不了会使宝宝的内心产生一种不安的情绪。

于是,当妈妈再次抱起宝宝时,他们会一下子感受到曾经那熟悉的心跳声,而恰恰是这个熟悉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抚慰了宝宝不安的情绪,让他们从哭泣逐渐到安静。

相比其他方面的发展,儿童听觉方面的发展是较为细微的,这也往往被大意的父母所忽视,而忽略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改变,甚至当家长发现宝宝开始牙牙学语了,而其听觉发育也已完成了大半。

与此同时,听觉发育和语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来说,在0~2岁这一阶段,既是孩子听觉发展的敏感期,又是他们视觉发展的敏感期,因此,每一位家长在这一阶段,不仅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听觉环境,还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视觉刺激。

不过,也有的婴儿听力发育较为迟缓,刚一出生好像对声音就一点也不敏感,似乎什么都听不见,这种时候家长可以先咨询医生,然后根据医生的建议再做相应的观察。

宝宝听觉发育历程

婴儿一出生就有听力,但是听力较弱,只能对50~60分贝的声音刺激做出反应。

成长日记4:铃儿响叮当,不哭也不闹

思羽已经2个月大了,醒着的时候总是又哭又闹。刚开始,我还以为小宝贝大概是饿了,于是,赶忙给他喂奶,可是喂了没一会儿工夫,小家伙的犟脾气就又来了。

看着孩子又哭又闹,当妈的那叫一个揪心啊!但也总不能让孩子饿着,我只好再次给他喂奶!可是,还没吸吮几口,小家伙就撅起了小嘴,紧跟着就是“嗷嗷”地哭闹不休。

面对难缠又令人心疼不已的孩子,我顿时也慌了手脚,一时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就只好抱起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这似乎有些奏效,思羽竟然停止了哭闹。

但是,“好日子”没坚持多久,思羽又哭闹了。

这时幸好思羽的爸爸下班回来了。他听到宝贝儿子的哭声,又看了看坐在床边叹息的妻子,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思羽爸像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漂亮的小摇铃,在思羽的耳边轻快地摇晃了几下。

说来也怪,这个淘气的宝宝听到这个悦耳的声音,竟然慢慢地变乖巧了,停止了哭闹,还睁开了泪汪汪的小眼睛,专注地寻找着发声的小摇铃。那神态好像在说:“咦?是什么声音呢?这个发音的物品是什么呢?”

看到儿子的好奇劲儿,思羽爸也来了劲头,在旁边变着法地为他摇晃着小摇铃。伴随着小摇铃发出的不同响声,思羽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奇怪又可笑的是,这个小淘气竟然没一会儿工夫就躺在我的怀里睡着了。

看着眼前这个熟睡的宝宝,我也顿时松了一口气。

从这以后,只要思羽哭闹不止,我就会拿出小摇铃在他身边不停地摇晃,效果还真的是非常管用。不仅如此,后来我们还发现,每当思羽听到闹钟里的音乐或是电视里的歌声也会停止哭闹。

(思羽妈妈)

教子心得

婴儿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听力发育就已经很好了,能够听到一些声音。当孩子处于听觉敏感期时,他们对悦耳的声音就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爱哭闹的宝宝,悦耳的铃声和音乐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而且婴儿刚出生时,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常常是“各司其职”,对外界的刺激还不能做出一致的反应。这时,如果家长对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进行刺激,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反应敏捷度,而且还有助于感觉之间的“接通”,促进小儿感知觉的发展。就像故事中的思羽爸爸,摇铃发出的悦耳音乐的确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时不时地用晃动小铃铛的方法在刺激孩子听觉能力的同时,也刺激了孩子的视觉能力,在这一游戏过程中,也能促使孩子转头运动,这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孩子的颈部骨骼和肌肉。

当然,需要家长注意的是,为了训练孩子的听觉和视觉能力,家长可以利用各种能发声的漂亮玩具,除了摇铃之外,还可以选择音乐盒、拨浪鼓以及多种多样的捏响玩具,它们都能有效刺激孩子的听觉和视觉。而且在对孩子进行听觉刺激的时候,选取的铃声和音乐一定要柔和、动听,比如,对待新生儿,摇铃、拨浪鼓就不太适用,因为这声音的强度太大,稍不留心就会引起宝宝的惊恐。另外,时间也不宜持续得过长,否则孩子很容易就会对此失去兴趣。

成长日记5:最爱听“妈妈腔”

从子轩刚出生,我和他爸就一直在学习育儿知识。对于儿童听觉敏感期的教育,我们也是丝毫不敢马虎。

记得一本育儿书上曾提到过这样一个有关听觉敏感期的实验。

科学家事先准备了一个陌生女子的录音,这套录音有两大部分,一是这位女子用正常成人的语言对婴儿讲话,一是这位女子用“妈妈腔”的语言对婴儿讲话。然后,科学家把这套录音放给4个月大的婴儿听。

结果科学家发现,当孩子们听到成人的录音时,几乎没有做出太明显的反应;而当孩子们听到“妈妈腔”的录音时,大部分都不停地转头,好像是在寻找声音的来源。

从这个实验,科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婴儿爱听“妈妈腔”。科学家并继续解释到,“妈妈腔”是一种被很多妈妈发现和使用,并能促进孩子听力及智商提升的说话腔调。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天生就喜欢这种“妈妈腔”,当家长用“妈妈腔”跟他们讲话时,他们会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而且很容易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妈妈腔”的说话腔调还能很好地促进孩子听觉能力的发展。科学研究发现,婴儿早在5周左右就能辨别出“妈妈腔”。而且掌握好“妈妈腔”的技巧,对孩子,尤其是3岁以下孩子的语言发展、大脑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说说我是如何用我的“妈妈腔”来帮助孩子度过听觉敏感期的。

可能是因为遗传了我和他爸都爱看书的喜好,我们的子轩从小对书就情有独钟。小小年纪就开始喜欢往书架那边爬,有几次,淘气的小家伙趁我们俩都不注意竟然把靠近底层的书翻下来好几本,看着我们过来了,还摆出一副胜利者的样子:两只小手在摊在地板上的书上激动地拍打着,扣过这本,又翻起那本……乐此不疲。

看着散乱在地的书堆,我和子轩爸是又气又笑。

后来,我想到了听觉敏感期的教育,就拿起一本封面鲜艳、色彩明快的书,边指指书边对子轩说:“宝贝,这是书哦,是书!一本好看的书,书。”

这时,小家伙露出一副似懂非懂的表情,小脑袋也跟着摇晃着,并时不时地用小手在书上指指点点、拍拍打打。

我想儿子是明白了,他在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他是喜欢的。

我们继续对子轩说:“宝贝,来跟妈妈说一遍,书,书!”而我们的小宝贝也表现出一副很努力的样子,撅撅小嘴儿,给了我们俩一个大大的惊喜。

(子轩爸妈)

教子心得

读到这里,也许很多家长会顾虑,这种“妈妈腔”的语言太幼稚,长久下去,会不会让孩子在无形中养成不良的说话习惯呢?

其实,家长朋友们大可不必有这样的顾虑。“妈妈腔”与那些幼稚的儿童语言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些故意把“是的”说成“系的”,把“燕子”说成“燕几”之类幼稚的儿童语言,才是一种不良的说话习惯。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自问一下,我们与孩子交流沟通难道不是为了易于孩子理解、接受,并引起孩子的倾听兴趣吗?你把在孩子看来复杂的话说得越简单、说得越亲切,越能在亲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越能促使孩子的听觉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妈妈腔”这种独特的语言腔调恰恰可以做到这些。

那么,“妈妈腔”到底有哪些特点?日常生活中,家长朋友又该怎么说呢?简单地说,“妈妈腔”就是一套发音清晰、语速略慢、适度重复、语句简短、内容具体的语言。具体应用时,家长们要记住下面几个要领。

越清晰,孩子越爱听

发音清晰、明确是“妈妈腔”的一个最重要特点。无论你是用普通话还是用方言,甚至是用外语与宝宝交流,只有发音清晰了、明确了,才能使宝宝很容易地辨识和模仿你的语言。要知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语言是宝宝认识世界的桥梁。所以说,父母亲说话有意识地让自己“字正腔圆”,孩子才愿意听。

慢一点、再慢一点

不可否认,在言谈交流方面,很多家长可谓口才高手。但是,遗憾的是,往往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却忽略了一种不可小视的语言技巧,那就是做到与孩子的“步调”相一致。如果你认为宝宝像你的闺中密友一样,完全能够理解你连珠炮一般噼噼啪啪的快速“话串”,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殊不知,虽说孩子的大脑有着无穷的潜力,但是,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输入”和“输出”系统终归要慢几拍。因此,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语言”这一人类利器,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慢一点,再慢一点。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你要有足够的耐心,把你的语速调节到孩子想听又听得懂的程度,做到这一点,你的努力才不会白费,到那时,亲子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自然也会成为一件轻松又令人愉悦的事情。

一遍、两遍又何妨

子轩爸妈的做法之所以值得我们赞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领悟了重复的意义。如果子轩爸妈只是简单地告诉子轩:“这是一本书”或是“这是书哦”之类的话,只会如一阵轻轻拂过的微风,在小家伙懵懂的头脑中一闪而过,留下的印痕未必会很深。

而一句“宝贝,这是书哦,是书!一本好看的书,书。”则恰到好处地为孩子刻下了一个更深的印记。所以说,学会用“妈妈腔”就要善于在讲话时有策略、有技巧、有耐心地适度重复。

简短足以

与孩子沟通是不需要口若悬河,也不需要长篇大论的。如果你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理解中心语、状语、定语的能力,或是指望孩子能从中体会到不同介词、连词给语句内涵带来的变化。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没有真正走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语言特点。

举个例子吧。当你对幼小的孩子发指令时,说“把那片叶子拿过来”的效果一定远远胜过“把你刚才摘的那片叶子拿来给妈妈”。

再比如,当你教孩子认物时,完全没有必要说“这是奶奶送给宝宝的米老鼠新衣服”,而拆分成几个短句“这是新衣服!奶奶送给宝宝的,有米老鼠哟!”对孩子来说,反倒能更快、更清楚地理解你的意思。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根本不需要太长、太复杂的话,那只是说给成人听的,记住:简短就足以。

越具体越好

回忆一下,在孩子面前你是不是常会冷不丁地冒出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词汇。比方说,在还不满1岁的孩子面前,你常常会说:“想不想妈妈”;看到两三岁的孩子做事马马虎虎,你会不由自主地命令他“认真点”。爸爸妈妈啊,这些做法完全就是在强人所难啊。

不妨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抽象思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又是从什么时候成熟的?或许弄清楚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动不动就如此这般了吧。

事实上,你完全可以用更具体的方式来表述。你可以告诉孩子“花儿真美丽”、“灯光好灿烂”,花儿和灯光都正在孩子眼前,也许这样他们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才是“美丽”和“灿烂”。记住,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是遵循着先有具象才有抽象的这么一个规律。

这么看来,学会用“妈妈腔”帮助孩子度过听觉敏感期也并非一件易事,也并不是做了妈妈,就能自然而然地用好“妈妈腔”。当然,学说“妈妈腔”也并非妈妈一个人的“工作”,爸爸、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所有的看护人都可以运用。总而言之,只要你相信、只要你用心,培育出聪明的宝宝绝非什么难事!

成长日记6:神秘的噪音

那段时间,斌斌爸爸经常出差,家里常常就我和斌斌两个人。一天深夜,睡在一旁的儿子突然一骨碌爬起来,急切问道:“妈妈,这是什么声音?”

看着孩子满脸的好奇,甚至带着一点点惊讶的神色,我赶忙收起蹙起的眉头,揉了揉惺忪的双眼,屏住呼吸,认认真真地听了一会儿。

然而,我根本没有听到什么响动,便哄他睡觉:“可能是马路上奔驰的汽车发出的声音,睡觉吧,宝贝!”

斌斌听我这么说,就乖巧地钻进我的怀里,继续他的美梦。

可是,刚睡着没一会儿,这个好奇的小宝贝又爬了起来,而且十分着急地对我说:“妈妈,妈妈,外面有声音。你听。”边说边朝卧室阳台的方向爬去。

这时,我也没辙了,只得抱着儿子在阳台上站了一会儿。透过阳台的玻璃窗,除了偶尔疾驰而过的像风一样的汽车外,四周黑压压的一片,悄无声息。

从阳台回来之后,刚把儿子哄上床盖好被子,突然传来一阵怪声,这下我可听到了。

如此反复了多次,我才弄明白原来是楼下酒店,因为白天要营业,便利用晚上时间来装修,刚才听到的怪声就是锯木头的声音。因为当时已进入深秋,睡觉时门窗都是紧关的,所以这个噪音根本不会影响我们的休息。

这件事情至今都一直让我很奇怪,连成人都没有听到的声音,为什么小小的儿子就能听到呢?

(斌斌妈妈)

教 子 心 得

斌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其实,并不难理解。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斌斌的听力明显增强了;二是,斌斌开始对噪音敏感了。

作为成人的斌斌妈妈,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也有能力自动过滤掉一些噪音。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比方说,即便是白天在家休息,我们对马路上发出的嘈杂声也能做到充耳不闻;即便在人声喧闹的环境购物,我们往往也能清楚地听到我们想听到的那个声音。在嘈杂的环境中忽视某种声音或是选择某种声音,这也是任何一个健康的人听觉能力完备的一种表现。

但是,对于1岁之前的孩子来说,还不具备这一能力,所以他们常常会被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声音搞得坐卧不宁。不过,随着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延长,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选择声音和忽视声音的能力。

例如,一位有远见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女儿1岁半时,非常喜欢听妈妈给她讲故事。但是,为了锻炼孩子选择和放弃某种声音的能力,这位家长每次给女儿讲故事时,都会有意识地把电视机打开。

刚开始,这位家长只是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到很小,在她的认真观察下,发现女儿已经适应了这种背景声音后,又渐渐地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大,直到与她给孩子讲故事的声贝差不多为止。

令这位妈妈欣喜的是,即使在给女儿讲故事的过程中,这两种声音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小女儿依然能专注地听她把故事讲完,丝毫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

在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方面,这位妈妈的做法无疑是科学的。不过,运用这种方法时也需随机应变,如果孩子被电视机里面的声音和画面吸引了,甚至表现出一些烦躁情绪而不再专心听故事时,家长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关掉电视。要知道,此时孩子的心思早已不在故事上了,如果家长继续讲下去,很有可能会促使孩子养成不专注的坏习惯。

其实,养育孩子跟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样,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具体方法;既需要精心把握,又需要学会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