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内容 >? 形式,谁说得清呢?
(代前言)
身处职场,很多人都有同样的困惑:一份计划书,内容完善,观点独到,却总是不被重视;投递无数简历,可都石沉大海,面试遥遥无期;每年都写工作总结,但每年辛辛苦苦写成的报告都没能获得任何回报……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都将此事归咎于目标阅读者,于是,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小张,你那份报告怎么还没拿出来?”
“啊?陈总,我已经给您了呀,我还正等您的反馈消息呢!”
“是吗,什么时候?我没注意。”
表面上看,是这些陈总们的问题,但我们也会因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式而忽略自己身上的问题。现在,来反省一下,你呈上的报告是内容写得太糟糕根本不值得给你反馈,还是报告其实很精彩,但没能引起上司的注意?
现在,再将场景转换到那些陈总们:紧张繁忙的工作,开不完的会议,数不清的应酬,再加上每天都要阅读的千篇一面的Word文档,是不是有快要崩溃的视觉疲惫?他的案头堆积如山的材料,都是密密麻麻一个德行,为什么会优先注意你的文档?
问题逐渐明朗,一切归结于文档的表现形式——版式。
假如,有一幅字画,即使尚未装裱,和你的文档一起摆在上司的案头,他会更注意哪个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你的文档不被注意,是因为它没有对目标阅读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要知道,阅读行为的开始一定是阅读者有阅读的兴趣!
无疑,在版式设计上做足功夫,在引导阅读、增进阅读体验方面做出合理化的设计,是激发阅读兴趣的首要任务。也许你会说,这不是形式主义吗?
好一个“形式主义”!
殊不知,形式和内容本是一对哲学范畴,非要拆开来强调某个重要,某个不重要,显得很无聊。尤其是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眼球经济时代,环顾四周,形式表现浸染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内容大于形式的观点恐怕更有待商榷了。只是需要注意,在形式上做文章的基础是:要有内容。
本书也不想被冠以形式主义的帽子,因此,在讲解改善文档外观的同时,一直都在努力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内容是文档的构成要素,而版式是对构成要素的表现,改善版式设计的目的并不是淡化内容,而是恰恰相反。把面皮拌在馅里与包成饺子,内容上无任何区别,但人们总会费力地去包饺子,而不是直接拌起来吃,这是形式主义吗?不是,是为了寻求更佳的视觉和味觉感受。
如果你真的经常遇到上面所说的那些窘境,那么,是时候考虑如何改造你的文档了。在你打开Word,动手写文档之前,只要主动地谋求变化,不墨守那些千篇一律、平淡无奇的文档格式,就会让人出乎意料,眼前一亮,从而让人记住你的文章,记住你的名字。
很多人不重视版式的理由表面上看是他们说的“不需要形式主义”,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几乎如出一辙的困惑:Word不就是个写文本文档的软件吗,还能做什么?
于是,我决意撰写此书,想以此告诉有同样误解的所有人:枷锁不在于Word,而在于你自己。
Word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容器,而是一个文档设计器。只要你有心做出改变,你的文档就会像一幅山水画那样令人赏心悦目,如同那句广告词——不只是吸引。
因此,我从版式、效率和共享三个层面来架构起本书的内容,带你领略充满魅力的Word文档变化之旅。全书以深入剖析文档不被重视、引发文档沟通障碍的原因作为铺垫,对撰写文档前要考虑的问题、版式原理、版面元素、色彩、变化体验、高效技巧、标准件与自动处理、共享、协同设计等内容逐层次展开论述,并在最后提供了非常有参考和临摹价值的版式库。
写书是一件很需要耐力的事情,越是临近尾声,越是坐卧不安,心情不易平静。幸运的是,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才于今天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些人或像我的父母一样,默默地注视如无形的厚重的手,推我前行;或像好友那样,有时一句话、一个问题、一个技巧、一个案例,都是激发我灵感的源泉,而且他们或统稿,或查漏,或者干脆提供技术支持甚至生活帮助,在这里,我必须提及他们的名字:胡纯博、张冬梅、翟冠朝、张英新、张洋、罗建强、罗翀翀、毛家伟、王敏刚、万洪静、李娜、闵萍。当然,我也对那些有困惑而向我咨询的人心存感激,没有这些问题的驱动,也许就没有本书。最后,也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张毅老师,他的大力支持和耐心指导,使我受益良多。
最后,祝大家都能在本书中有所收获!
王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