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案例学Java Web整合开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Java从1995年正式发布,几乎是满载着赞誉一路而来的,受到了数以千万计的程序员的推崇,逐渐发展成为使用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

Java的流行已经带动了相关衍生产品的流行。从开发工具Eclipse+MyEclipse和Jbuilder,到服务器端的框架Struts、Hibernate、Spring的持续升温,再加上相关的服务器软件Tomcat、Weblogic等,Java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产品系列。

Java所引发的风暴,每一个程序员都有自己亲身的体会。很多软件开发工程师都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学习Java及其相关产品(Struts、Hibernate、Spring),对于他们而言,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技术的方向、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酬。

Java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能拥有这么多的追随者?

“Write once run anywhere(编写一次,随处运行)”也许是最好的答案,但已经不能够代表Java的全部。

Java作为网络系统中最主要的编程语言,除了良好的可移植性外,更值得称道的还有其“开放性”。也正是由于Java的开放性,才得以吸引大量的第三方厂商开发出了各种Java的衍生产品,最终形成了今天完整的Java家族产品系列。

本书讲了些什么

本书每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案例,针对每个案例,我们通过原理介绍、设计思路、知识点、语法、核心代码一步步展现给读者,让读者真正理解并掌握每个案例。

谁需要这本书

本书是一本有别于普通实例教学的参考书,作者希望通过具体的实例,让Java应用的开发过程更简单。无论你是刚开始学习Java的菜鸟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资深Java程序员,都可以成为本书的读者。本书能够帮助前者尽快上手,并能够帮助后者缩短开发周期。

尽管作者和出版社可以凭空臆想每一个程序员朋友都可能是本书的读者,但从营销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产品的市场定位如果是所有人,这就意味着这个产品没有市场定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本书面向的读者进行一个定义:

1. 程序员(有一些编程经验,Windows或Web均可);

2. 工作在第一线,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为目的的程序员朋友;

3. 没有任何Java编程经验的读者。

本书的读者应该是对Java有所了解,但没有任何Java编程经验的程序员。

本书强调读者对象的零基础、注重过程的描述。手把手帮助初学者一步步从系统环境、开发环境的搭建,安装、配置、创建数据库,程序编码、测试、发布、安装、部署逐一进行详细的描述,最终完成一个构架先进、设计缜密、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本书结合目前流行的JDK 1.5 + Struts 2.0 + Hibernate进行整合开发,使用Eclipse 3.1作为开发工具,使用Tomcat 5.5作为应用服务器,帮助读者在实现功能的同时熟悉这些工具。

对于初学者来说,本书可以作为你的Java实践教材,带你领略Java技术的魅力,帮你实践那些激动人心的功能。

而对于那些有经验的Java程序员,本书中关于工作流引擎、全文检索、Tree view等技术的实现,以及组织机构、用户、权限、合同、项目、统计、安全管理等真实应用案例的代码解析,相信可以对你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本书每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成熟的案例。针对每个案例,我们通过原理介绍、设计思路、知识点、语法、核心代码、常见问题解答一步步抽丝剥茧般地展现给读者,让读者真正理解、掌握每一个案例。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想将它献给我的好朋友:曾经和我一起工作、奋斗、成长并不断给我支持和鼓励的马文汀、张育、夏雨春。

想起当初大家一起在小茶馆中规划着公司(北京杰软科技有限公司)的未来,那场景着实让人怀念。现在张育已经远赴美国定居,马文汀、夏雨春也有了各自的发展。我想他们看到本书的出版也会开心不已。

在本书编撰之初,正值盛夏,在没有中央空调的周末,和几个同事在办公室里挥汗如雨,而当本书终稿确认时,已是数九寒天(2009年年初),大家都穿上了臃肿的羽绒服,准备去八达岭滑雪,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又是一年了。

本书的另外两位作者:郑圣蒲(北京杰软科技有限公司政府事业部经理)、孙皓(Oracle中国高级顾问)参与编写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郑圣蒲负责全书的编排和整理,孙皓则对全书的内容进行校对和编审,尤其是针对企业级Oracle数据库的设计和程序优化实现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这里表示感谢。

参与本书编撰的还有我的同事:马霞、杨子华、陈湘萍、陈舟、张志宁、王峰林、杨方方、张松箭、宁兆航、肖康,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让我钦佩(每次收到他们的邮件都是在深夜发出的,这很让我感动)。没有他们的全力配合,本书不可能完成。

特别要感谢的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资讯有限公司的李冰小姐和江立小姐,她们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对本书提出很多修改建议,并对书稿逐字逐句地进行编审,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最后,虽然作者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力求完美,但由于能力所限,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