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交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交际中不可忽略的东西(3)

在一家公司做秘书的小吴,拿着一份文件去找新来的经理签字,在打开文件的时候,不小心碰翻了经理放在桌子上的茶杯。茶水淋湿了文件,也淋到了经理的裤子上。她吓得不知所措,等待着经理大发雷霆。可是经理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狠狠地瞥了她一眼,然后示意她出去。

就在两个月前,她曾因工作上的失误被原来的经理训斥了一顿,不过她走出办公室后就不太紧张了。而这次,经理没有骂她,那不满的眼神却让她浑身感到不舒服和恐慌,于是一会儿担心奖金被扣了,一会儿担心自己被炒鱿鱼。

语言是我们沟通的常用工具,但人类除了语言,还有其他的交流工具,那就是身体语言。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体现了某种情感、某个想法、某个态度。很多人认为语言的交流方式给人提供了大部分的信息,事实上,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沟通更多的是通过他们的姿势、仪态、位置以及同他人距离的远近等方式,而不是面对面地进行的。人际交流中65%的信息是以非语言的方式进行的。

与口头的语言不同,人类的身体语言表达多是下意识的,是思想的直接反应,可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它无声中传递了更多的信息。而且,身体语言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的真实性。人可以口是心非,但却很难做到身是心非。从一个人的姿态和动作,可以洞察他的真实心理。

比如,当一个朋友走到你身边,轻拍了一下你的肩膀,微笑着对你说:“笨蛋!你在干什么呢?”你会生气吗?不会。尽管你听到他叫你“笨蛋”,你仍然会高兴地回答他,因为他脸上带有微笑,他轻拍你的肩膀,表示出了他的友好。

如果另一个朋友从你身边经过,你微笑着跟他打招呼,他也嘴角上扬地回应你,脸上却没有任何的表情。等他走过之后,你回头无意中发现他正狠狠地瞪着你。这时,你会认为他对你是友好的吗?不会。尽管擦肩而过的时候他对你也露出了笑脸,但后来他有意识地瞪你,却让你感到不安。

又比如,你的恋人经常以一副不耐烦的表情对你说“我爱你”,你相信这样的爱会长久吗?假如你的朋友以一副面有难色的表情答应帮助你,这样的帮助你会接受得心安理得吗?假如你的同事以强颜欢笑来庆贺你的成功,这样的庆贺会让你高兴吗?

身体语言,透露出一个人的社交态度、个人修养、当时心情等很多的“秘密”。通过他人的身体和表情,我们能够看到比语言更多的信息。所以,当我们与别人交往的时候,要学会观察对方的身体语言,也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

第一印象的效果

当我们与陌生人交往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别人看你还是你看别人,都是一样。第一印象不好,以后想要在别人心目中改变对你的印象,就会很困难,一个有很好礼仪修养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随随便便,他们的穿着总是与他所在场合的气氛相协调,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交际场合。

第一印象,其实是一个“首因效应”,而什么是首因效应呢?

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对人际交往影响十分的巨大。心理学上讲,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

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见钟情可以说是首因效应的典型代表。

“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方的外表

当你邂逅一位异性时,对方的容貌、风度、谈吐等外在形象和气质唤醒了你,使原来朦胧的潜意识清晰起来,与现实中对方的形象应合,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美感共鸣状态,产生“踏破铁鞋无觅处”“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惊喜。其中凭“一见”就结为美满婚姻的既有巧合,也有的是由于当事人经过长期的积累、整理,已形成了善于捕捉、挖掘、感受对方内蕴美的高级审美直觉。这种认知克服了低级直觉的缺陷而渗透了理性因素,双方在“一见”的瞬间似乎就沟通了情感交流的渠道,并经过必要的深交、协调,彼此钟爱。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凭这种所谓的“首因效应”而看错人、对错象的。

一个人的外表美、气质美往往为他套上一个五彩缤纷的光环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证实,对于初交的异性而言,对方的美貌具有特别诱人的魅力。

如在一场舞会结束后,被试者回答是否希望再次同对方相会时,与再相会有关的只是对方的容颜,而不是其他如智能、性格、气度等,美貌者是异性最希望再次约会的对象。因为人们一般认为,美貌者还有其他好的属性,如自信、自强、性格开朗、性情温和等。然而,这种“光环效应”的可靠性却是个未知数。

所以说,我们要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仅仅只是从外表来装束,更需要从自身内在的地方来补充。我们这里说的第一印象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需要用一种辩证的角度来看待。

一位心理学家将内容相同的两张试卷分别交给两个学生去做,试卷中有30道相同的题目,他要求两个学生分别只做对其中的15道题,并且要求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可能出现在试卷的前半部分,而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可能出现在试卷的后半部分。

试卷做完之后,心理学家找来一些测试者,让他们分别对两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商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测试者的评价是:学生A要比学生B更聪明。

这就是“首因效应”带来的结果,因为人们在开始时就已经对一个人的好坏建立起了“第一印象”,这些印象在人们的脑中是最为鲜明和牢固的,并且会在以后的交往中一遍一遍地重复播放,影响大脑对事物的客观判断,这也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先入为主”。因为一开始是好的,我们就会认为它一直是好的;相反,如果一开始是坏的,我们也会认为它会一路坏下去。

生活当中,这样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比如“新官上任三把火”、“恶人先告状”,甚至“下马威”等,都是希望能通过“首因效应”占得先机。尽管人们也许并不懂得这个概念,但是用起来却个个都不含糊。

这些现象尽管看上去不太公平,有些“投机取巧”,但是不可否认,“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最公正、理智和权威的人也不例外,否则孔子也不会发出“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慨了。

既然这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自己的主观臆断过于自责。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摆脱首因效应的影响而成为“先入为主”和“以貌取人”的“傀儡”的话,那么别人其实也一样,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首因效应为自己服务,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

方法很简单,只要我们注意自己的仪表、谈吐、举止,把自己的形象整理得整洁优美,让别人一看就愿意跟自己亲近和交往,那么,这“第一印象”的基础就打好了,后续的交往自然也就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