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发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小儿热证有七 面腮红 大便秘 小便黄 渴不止 上气急 脉弦急 足胫热(以上不宜服热药)小儿冷证有七 面 白 粪青色 腹虚胀 眼珠青 呕奶乳 脉微沉 足胫冷(以上不宜服寒药)此热证者。邪气实也。宜用寒凉泻之。如服热药谓之实实。寒证者。真气虚也。宜用温热补之。如服寒药。谓之虚虚。经云。毋实实。毋虚虚。毋夭人长命。此之谓也。

因五邪之气所生病

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飧泄者。谓飧食不化也。

发挥云。难经有五泻之辨。脉诀云。湿多成五泻。又有胃风汤证。虽大小不同。间亦有之。不可不知也。

如伤风吐泻者。风属木。脾胃属土。土虚故木乘之。水谷不化。谓之完谷也。此从胃中不化。若自小肠来。则半腐化。出来成糟粕矣。自大肠来水谷已别。谷多水少矣。故伤风飧泻。有恶风表证者。宜发散之。桂枝汤加羌活黄芩防风。或泻青丸去大黄。加炙甘草。或加减败毒散。无表证者神术散。风疟柴苓汤。

加减败毒散去独活枳壳加当归。(各等分。姜枣引。)神术散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苍术(一钱半) 本 川芎(各六分) 羌活(四分) 甘草(炙六分) 细辛(二分) 上为末。分二服。姜水煎。

如下鲜血者。此风热也。胃风汤主之。

伤风咳嗽。此风入肺也。宜发散。人参荆芥散主之。(见惊风条内。)夏月伤暑作吐泻者。宜加味五苓散主之。

猪苓 泽泻 白术 白茯苓 桂枝 藿香叶 砂仁(各等分) 为末。白汤化下。

夏月泄泻。小儿极多。治有三法。清暑一也。利小便二也。温中三也。以凉药止之。治坏病也。

发挥云。初泻有发热口渴者。此宜以清暑气为先。不可便用理中汤丸。恐内有热。干姜犯时禁。加减香薷饮主之。

香薷 黄连 炙甘草(各等分) 上煎汤热服。

或理中汤冷服之。或六一散。生姜汤调服。

如初水泻无热无渴者。不可服玉露散太多。恐犯胃气也。宜理中汤加藿香煎成汤。澄冷服。或理中丸用冷水化开服之。

玉露散寒水石( 三两) 滑石(三两) 甘草(末一两) 共研匀。冷水调服。

如上法不止者。宜利小便。有热有渴者。六一散同服。无热无渴者。入理中丸化开服之。此吾家传治夏月泻泄之良方也。从吾法者有发有降。违吾教者得少失多。详见前。

予甘外家初生男未周岁。六月病泻。外家兄甘大用吾所传者。治之不效。反加大热大渴。予。曰所服者理中丸。吾盖料其不知用热远热之戒。犯时禁也。乃制玉露散以解时令之热。冷水调服。一剂而安。玉露散自此收入小儿方也。

本县一屠家徐姓者。有儿十二岁。六月病泻。请大用。用因前失。以玉露散服之。不知即止恐犯胃气之戒。又失之。此儿初服药后泻渴俱止。再服之泻益甚。又服之大热大渴。面赤如火。张口喘呼。用见事急。自邀我同看。予问所服者何药也。云前所制玉露散也。又问服几次。其父母应云。初服一次效。后连服三日。越服越不好。望相公救之。予教用理中汤加熟附子一片服之。又教云。服药后若安静即止。药后若烦躁。再与一剂。用受教往治。果加烦躁。连进二服而安。用获浓谢。特至吾家。拜曰。以报日前之教。因问予。二子病证相同。治法各别何也。予曰。夏至后泻者。七分热。三分寒。治此泻者。当七分寒药。三分热药。前证因汝多服理中汤。犯用热远热之戒。故用玉露散。以解火令之热。后证因汝过服玉露散。伤其中气。故用理中汤加附子以救里也。用曰。何以安静者不治。烦躁者反可治也。

曰。夏至后垢卦用事。伏阴在内。六月建未。其位在坤。坤为腹而生土。土爱暖而恶寒。玉露性寒。伤其脾土。阴盛于内。阳脱于外。故用理中附子之辛热。所以收敛欲脱之阳。胜其方长之阴。服药安静者。脾气败绝。投药不知。故不可治。如烦躁者。寒热相搏。脾有生意。故再投药。使胜其寒也。用曰。如此神妙。予初何以知之。下次治此热泻。当如之何。予。看其病证何如。泻多热渴少者。急以温中为主。先进理中汤。后以玉露散微解之。不渴者不可用也。先大热大渴泻少者。此里热甚也。急解其暑毒。以玉露散解之。热渴略止后。用理中汤补其中气。泄止不可再服也。如渴不止。只用白术散治之。理中玉露皆不可服也。切记吾言。再勿误也。白术散治泻渴不止要药也。如服白术散渴泻不止者。此水壅以犯肾。肾得水而反燥。故转渴泻。宜白术散去干葛加炒干姜等分服之。辛以润燥。致津液。用自此后医术渐通。家道颇昌。

暑疟者。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合白虎汤。

暑咳者。甘桔汤合黄连阿胶丸。

经云。夏伤于暑。秋发 疟。予谓疟之为病。不唯中暑有之。凡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皆病也。大抵民病疟痢者多。盖四时之气。太阴湿土之令。手太阴肺经。受风寒暑湿之气。病疟多。足太阴脾经。受饮食水谷之邪。则病痢多。二经俱受邪则疟又病痢也。病疟者。平疟养脾丸主之。病痢者。和中丸主之。此家传不易之秘法也。宝之重之。勿轻示人也。难云。

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皮毛。秋冬病宜攻者多。因伤寒得之。鼻塞声重。宜发散。麻黄汤主之。

麻黄(连根水泡去沫) 杏仁(去皮尖炒) 生甘草(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热甚者加生石膏末。腊茶叶。名五虎汤神效。

湿伤肾。利而下重。秋月病痢者。皆肾病也。宜地黄丸去丹皮。加黄柏酒炒。破故纸炒。小茴香炒。各二两。干姜炒黑五钱。研末丸服。

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热之病也。况冬月暄热令行。则阳气暴泄。不能闭藏寒所折。至春则发为热病也。小儿得之。则发疮疹病者。亦温热之类也。如有此气。宜预服代天宣化解毒丸。甚有良验。

附∶汤方

一、天保采薇汤羌活 前胡 半夏 陈皮 柴胡 赤芍 白茯苓 川芎 枳壳 浓朴 桔梗 苍术 升麻葛根 藿香 独活 甘草二、犀角解毒汤(治胎热丹毒)犀角 赤芍 生地黄 白芷 甘草 连翘 荆芥 防风 牡丹皮 木通三、导赤散(治夜啼)木通 生地 甘草 竹叶 黄芩四、大连翘饮(治胎热等症)连翘 赤芍 归尾 木通 甘草 防风 荆芥五、理中汤(治胎寒等症)干姜 白术 甘草 人参(若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六、钩藤膏(治内钓吐痛)乳香 没药 木香 僵蚕(共为丸钩藤汤下)七、地黄茵陈汤(治疸黄)生地 归尾 猪苓 天花粉 赤芍 赤苓 茵陈 泽泻 甘草八、芍药汤(治夜啼泄泻)白芍 泽泻 甘草 大茴 薄荷 木香 茱萸 生姜九、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寒等症)陈皮 半夏 人参 白术 甘草 白茯 生姜大枣引。

十、固真汤(治慢惊四肢冷不省人事)附子 甘草 人参 山药 黄 肉桂 白术 白茯姜枣引。

十一、保元汤(治汗多变慢惊)黄 人参 甘草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水煎服。

十二、姜半散(治吐不止将成慢惊)半夏 生姜 肉桂十三、调脾汤(治脾疳)陈皮 白术 丁香 人参 诃子 青皮 甘草十四、六味地黄丸(治骨疳)牡丹皮 熟地黄 白茯苓 山萸肉(酒蒸去核) 白泽泻 怀山药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滚水送下。

十五、芦荟丸(治丁奚哺露)芦荟 人参 白术 白茯 山药 木香 陈皮 青皮 麦芽 神曲 当归(各三钱) 槟榔(两个)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猪胆打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清水汤送下。

十六、小异功散(治先泻后吐脾胃虚冷)人参 白术 橘皮 白茯 姜枣为引。煎服。

十七、黄连芍药汤(治先吐后泻)黄连 芍药 猪苓 泽泻 白茯 白术 甘草十八、五苓散(治吐泻)猪苓 白术 白茯 泽泻 肉桂十九、消导二陈汤(导痰消食健脾)陈皮 半夏 白茯 白术 苍术 神曲 香附 砂仁 甘草二十、六和汤(治暑泻)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黄连 浓朴 藿香 香茹 加扁豆 木瓜二十一、胃苓汤(治长夏暑)泽泻 陈皮 白茯 猪苓 浓朴 白术 苍术 甘草二十二、助胃膏(治胃气虚寒呕吐)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山药 木香 丁香 藿香 砂仁二十三、诃附丸(治飧泄)诃子肉 灶心土 黑附子 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用米汤下。

二十四、十六味肥儿丸(治脾胃虚弱)人参 白术 白茯 山药 薏仁米 芡实 莲肉 甘草 陈皮 山楂 麦芽 砂仁 黄连泽泻 芍药 连翘 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米汤下。

二十五、承气汤(治里急后重腹痛痢疾)朴硝 大黄 枳实 浓朴二十六、木香槟榔丸(治食积)黑丑 槟榔 木香 神曲 大黄 上为末。生姜汁糊丸。如粟大。米汤下。

二十七、补中益气汤黄 人参 甘草 陈皮 白术 升麻 柴胡 当归二十八、四顺清凉饮(治中焦热)白芍 当归 生地 甘草 柴胡二十九、人参败毒散(治积毒呕恶)柴胡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白茯苓 枳壳 桔梗 甘草 人参 生姜引。

三十、四君子汤(治脾胃不调等证)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姜枣引。

三十一、姜茶饮(治赤白痢)陈茶 生姜 黄蜡 盐 车前叶三十二、四兽饮(治虚疟)白术 人参 白茯 草果 半夏 甘草 陈皮 乌梅 姜枣引。

三十三、人参养胃汤(治疟寒多热少)陈皮 半夏 茯苓 人参 苍术 浓朴 草果 藿香 姜引。

三十四、清疟饮柴胡 枳壳 青皮 半夏 白术 黄芩 浓朴 猪苓 白茯苓 泽泻 陈皮 甘草 贝母知母 前胡三十五、随用截方(加常山草果槟榔姜引系加在前方煎服)三十六、参苏饮人参 苏梗 桔梗 前胡 半夏 干葛 陈皮 枳壳 杏仁 木香 甘草 茯苓 用姜三十七、五子五皮饮(治肿胀)苏子 山楂子 莱菔子 葶苈子 香附子 桑皮 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生姜皮三十八、泻黄散(治湿热肿胀)赤茯 黄连 黄柏 黄芩 山栀 泽泻 茵陈三十九、泻白散(治肺热)甘草 桔梗 陈皮 桑皮 地骨皮四十、四物汤(调益荣卫)川芎 当归 熟地 白芍四十一、麦门冬饮(治吐血久不止)麦冬 黄 当归 人参 生地 五味子四十二、清胃汤(治粪后见血)山栀子 生地 牡丹皮 黄连 当归四十三、茵陈汤(治黄胆)茵陈 栀子 黄柏四十四、祛风散(治天柱骨倒)防风 甘草 羌活 细辛 黄芩 白芷 薄荷 当归 川芎四十五、滋阴降火汤(治阴虚痰结)当归 地黄 白芍 黄连 白茯苓 知母 天花粉 莲子 黑玄参 甘草 麦冬(灯心四十六、五淋散(治血淋)赤苓 赤芍 山栀仁 条黄芩 当归 甘草 灯心一团引。

四十七、清脾饮(治热疟或热多寒少)青皮 半夏 黄芩 甘草 白术 白茯苓 柴胡 陈皮 草果 浓朴 姜枣引。

四十八、人参安神汤(治心血不足惊悸不眠)麦冬 人参 当归 黄连 枣仁 生地 茯神四十九、安神汤(治心血不足惊悸)人参 半夏 枣仁 茯神 当归 橘红 赤芍 五味子 甘草 姜引。

五十、宁心丸麦冬(五钱去心) 寒水石(一两) 白茯苓 甘草 牙硝 山药(各五钱) 朱砂(一两)龙脑汁化下。

五十一、肝疳丸五灵脂 夜明砂 龙胆草 天麻 干蟾头 全蝎(二个) 蝉蜕 川芎 芦荟 黄连 青黛防风 上为细末。猪胆汁浸为丸。麻子大。每十丸。薄荷汤下。

五十二、化 丸(治肝疳)芜荑 青黛 芦荟 川芎 白芷 胡连 川连 虾蟆灰各等分为末。猪胆汁浸糊为丸。

麻子大。每服二个。临卧杏仁汤送下。

五十三、褐丸子(治疳胀)萝卜子(一两) 青皮 陈皮 槟榔 赤茯苓 黑牵牛 莪术 五灵脂(各五钱) 木香(减半) 上为末。面糊如绿豆大。每五十丸。桑皮紫苏煎汤。或萝卜汤下。

五十四、加味二陈汤(治夹暑伤寒吐泻)陈皮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浓朴 香茹 黄连 山楂 麦芽 神曲 木通 泽泻五十五、香茹饮(治暑热)香茹 浓朴 扁豆 黄连五十六、清心莲子饮(治溺血)麦冬 地骨皮 黄芩 甘草 白茯苓 黄 柴胡 人参 石莲肉五十七、泻青汤(治囟填)羌活 川芎 栀仁 龙胆草 当归 防风(各等分) 大黄(减半) 竹叶引。

五十八、清金饮(治伤风嗽吐)前胡 杏仁 桔梗 桑皮 半夏 甘草 旋复花 薄荷 陈皮 水煎。

五十九、小续命汤(治刚柔痉病)麻黄 人参 黄芩 川芎 芍药 甘草 杏仁 防风 防己 肉桂 附子(水煎)六十、芎苏饮川芎 苏叶 陈皮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干葛 白茯苓 甘草六十一、泻肝汤车前 木通 生地 归尾 山栀 黄芩 龙胆草 甘草(各等分)六十二、松蕊丹(治龟背)松花 枳壳 防风 独活(各一两) 麻黄 前胡 大黄 桂心(各五钱) 为末。蜜丸。

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粥饮下。

六十三、宽气化痰丸(治龟胸)大黄(三分) 杏仁 百合 木通 桑皮 甜葶苈 天门冬 石膏(各五钱) 为末。炼蜜丸。绿豆大。食后临卧。白热水化下。

六十四、柴胡栀子饮柴胡 山栀 白茯苓 川芎 白芍 当归 丹皮 牛蒡 甘草 等分水煎。子母并服。

六十五、固肠饮(治久痢不止)木香 黄连 当归 白芍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诃子肉 水煎。

六十六、屈膝散(治鹤膝)防风 薏苡仁 牛膝 苦参(女便浸晒) 何首乌(男便浸晒各一两) 僵蚕 天花粉 荆芥穗钱。粘米绿豆各一撮。水四碗。煎至二碗。分作二次。温服。

六十七、猪乳膏(治胎风胎惊)牛黄 朱砂(各少许) 取猪乳调。抹儿口中。

六十八黄 升麻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 泽泻 黄柏 当归 青皮 干葛 五味 甘草水煎服。

六十九、八珍汤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川芎 当归 熟地 白芍 姜枣引。

七十、藿香正气散(治伤脾胃外感寒邪)藿香 紫苏 大腹皮 陈皮 桔梗 甘草 茯苓 半夏 神曲 浓朴 白芷 姜枣引。

七十一、疏风顺气汤(治风寒发喘)紫苏 干葛 桑皮 前胡 麻黄 杏仁 甘草 水煎服。

七十二、清肺汤白术 茯苓 陈皮 薄荷 南星 桑皮 细辛 甘草 桔梗七十三、备急方(治夜啼内吊)煎葱汤淋洗其腹。又用艾绒烘热。包围其腹。十数次其痛渐止。

七十四、莲花饮甘草 知母 莲花须 川莲仁 栝蒌根 五味 人参 干葛 白茯苓 生地 竹叶七十五、参竹汤麦冬 人参 竹叶 甘草 半夏 小麦 粳米 陈皮 生姜

全书完,更多原著好书尽在QQ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