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什曰。先无真与之心。见维摩诘教化已毕知其不惜。故请之耳。

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肇曰。净名化导既讫。魔知其不吝。故从请也。菩萨之道一切无吝。想能见还也。生曰。女诚不乐天宫故不去。苟主遣之亦不得自在。故还乞之也恐不必得。是以说法也。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

什曰。居士以女还魔则魔愿具足。故因发愿令众生得法愿具足。此是维摩诘愿也。肇曰。因事兴愿菩萨常法也。以女还魔魔愿具满。故因以生愿。愿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如魔之愿满足也。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肇曰。昔在魔宫以五欲为乐。今在菩萨以法乐为乐。复还魔天当何所业耶。生曰。既不复乐于魔宫。当复有理使乐之不耶。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肇曰。将远流大法之明以照魔宫痴冥之室故说此门也。生曰。以此法门便得乐魔宫也。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肇曰。自行化彼则功德弥增法光不绝名无尽灯也。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肇曰。报恩之上莫先弘道。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

什曰。从父得。不从非法得。故名父舍也。肇曰。元嗣相承祖宗之宅名父舍焉。

设大施会。

什曰。大施会有二种。一不用礼法但广布施。二用外道经书种种礼法祭祀兼行大施。今善德礼法施也。生曰。婆罗门法七日祀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言已承嫡继业于父舍然也。寄之可以致明法施之大矣。

供养一切沙门。

什曰。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异学能大论议者。名外道也。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什曰。乞人有三种。一沙门二贵人三下贱。随其所求皆名为乞人也。

期满七日。

什曰。是第七日。所以乃至第七方来讥者。欲令其功德满心淳熟也。生曰。本期七日而满也。须满然后呵者。满为功成必恃焉。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

肇曰。天竺大施会法于父舍开四门。立高幢告天下。诸有所须皆诣其舍。于七日中倾家而施。以求梵福。时净名以其俗施既满将进以法施。故先讥其所设以明为施之殊也。生曰。非谓大也。

当为法施之会。

生曰。施从理出为法施也。为会谓辨具足也。

何用是财施会为。

什曰。见其布施不行随喜而反讥嫌者。施有三种。一财施二心施三法施。以财施人为布施。慈心等心与人乐为心施。说法利人名为法施。亦菩萨所行众善皆为饶益众生。饶益众生有二种。一即时饶益。二为饶益因。此二者皆名法施。今欲令善德行法施心施故去其财施。也。肇曰。夫形必有所碍。财必有所穷。故会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财者不可周给且施既不普财不益神。未若会群生于十方而即之本土。怀法施于胸中而惠无不普。以此而会。会无不均。以此而施。施不遗人。曷为置殊方而集近宾。舍心益而独润身乎。生曰。财是有限之物。施从此出。理自不得普而等也。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

生曰。旨问法施会为大之理也。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

什曰。财施不能一时周则有前后。若法施之会一时普至。若一起慈心。则十方同缘。施中之等莫先于此。故曰无前后也。

一时供养一切众生。

生曰。佛为真梵天也。行法以供养则祠之矣。终必生其境也。又此为施理无不周亦无不等。无不等者不先于此而后彼也。无不周者能一时与之。

是名法施之会。

肇曰。夫以方会人。不可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者不易时而周覆。故能即无疆为一会。而道无不润。虚心怀德而万物自宾。曷为存濡沫之小惠舍夫江海之大益。置一时之法养而设前后之俗施乎。

何谓也。

肇曰。群生无际而受化不俱。欲无前无后一时而养者何谓耶。生曰。问为会之方也。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

什曰。起慈心也。有三种。凡夫为生梵天。二乘则为求功德。菩萨则为求佛度脱众生。今欲令其为求佛道而起慈心。自此已下随文求义。不必尽类。但令不乖法施耳。肇曰。夫财养养身。法养养神。养神之道存乎冥益。冥益之义岂待前后。经曰。一人出世天下蒙庆。何则群生流转以无穷为路。冥冥相承莫能自反。故大士建德不自为身。一念之善皆为群生。以为群生故愿行俱果。行果则己功立。愿果则群生益。己功立则有济物之能。群生益则有反流之分。然则菩萨始建德于内。群生已蒙益于外矣。何必待哺养启导然后为益乎。菩提者弘济之道也。是以为菩提而起慈心者。一念一时所益无际矣。生曰。施是救物之怀。以四等为主。故先明焉。然要在行实四等也。虚则不成法施会矣慈本所念在彼。理不得偏。不偏念者唯欲普益也。菩提既无不等。又能实益。若以此理为怀。岂虚也哉。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什曰。若起悲而不为救物者。乖于悲也。当为救物而起悲心。肇曰。大悲之兴救彼而起。所以悲生于我而天下同益也。生曰。悲本所念在苦欲拔之也。若以实救为悲。悲之大者也。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什曰。凡夫及小乘则见众生乐故起喜心。今欲令持正法故起喜心。心于法中生喜也。肇曰。欲令彼我俱持正法。喜以之生也。生曰。喜本欣彼得离非法。是意存法也。若以持正法为喜。喜之实者也。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什曰。凡夫及小乘为舍怨亲故行舍心。今欲令其为平等智慧一切舍离以行舍心。复次舍心中唯见众生无分别想。同于无明。欲令其舍心中行智慧也。肇曰。小舍舍于怨亲。大舍舍于万有舍万有者正智之性也。故行舍心以摄智慧。生曰。舍以舍憎爱为怀也。摄智慧慧无不摄也。若以无不摄慧为舍者。舍亦无不舍也。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

肇曰。忿生于我。无我无竞。别本云。以无我法起忍。什曰。初行忍时则为我求福。习行既深则忘我而忍。复次若能即我无我则无受苦者。无受苦者故能无事不忍。若以无我行忍则其福无尽。譬如水中生火无能灭尽者也。

以离身心相。

什曰。远离有二种。身栖事表名身远离。心无累想名心远离。于身心不着亦名为远离也。

起毗梨耶波罗蜜。

肇曰。精进之相起于身心。而云离身心相者。其唯无相精进乎。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什曰。令其为佛道故以起禅。不为乐及受福。复次梵本中。菩提相亦名寂灭相。当为此相起禅也。肇曰。菩提之相无定无乱。以此起禅。禅亦同相。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什曰。欲令其标心大觉不为名利也。肇曰。在佛名一切智。在菩萨名般若。因果果名也。然一切智以无相为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无相。因果虽异名其相不殊也。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什曰。是弃众生法也。当为化众生而起空也。肇曰。存众生则乖空义。存空义则舍众生。善通法相。虚空其怀。终日化众生终日不乖空也。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什曰。无相则绝为。故诲令不舍也。肇曰。即有而无。故能起无相。即无而有。故能不舍。不舍故万法兼备。起无故美恶齐旨也。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

什曰。无作不作受生行也。无作则绝于受生。故诲令为示现而起无作也。肇曰。作谓造作生死也。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受生也。是以大士受生常起无作。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

什曰。无方便慧则取相。取相则坏正法。有方便慧则无取相。无取相则是持正法。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肇曰。非方便无以护正法。非四摄无以济群生。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

肇曰。念佛法僧施戒天六念也。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什曰。欲令众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二人。五持戒清净。六漏尽智慧。若行此六法则众常和顺无有乖诤。昔有二众共行诤。佛因是说六和敬也。肇曰。以慈心起身口意业为三也。四若得重养与人共之。五持戒清净。六修漏尽慧。非直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群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

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为命。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肇曰。近圣生净喜。见恶无憎心。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什曰。出家则能深入佛法具行净戒。肇曰。出家之法非浅心所能弘也。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

肇曰。闻不能行非多闻也。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

什曰。与物无逆又不乖法是名无诤。当为此而起闲居也。肇曰。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也。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肇曰。佛慧深远。非定不趣。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什曰。谓修禅定道品法也。当为兼解众缚起修行地。不应自为而修行也。肇曰。己行不修安能解彼矣。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

什曰。一切善法分为二业。谓福德慧明业也。六度中前三度属福德。后三度属慧明。二业具足必至佛道。譬如两轮能有所至。福德业则致相好净土诸果报也。慧明业得一切智业者也。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肇曰。大乘万行分为二业。以智为行标故别立智业。诸行随从故总立德业。凡所修立非一业所成。而众经修相净土系以德业。知念说法系以智业。此盖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无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肇曰。决定审理谓之智造心分别谓之慧。上决众生念定诸法相然后说法。故系之以智。今造心分别法相令入一门。故系之以慧也。别本云。智业慧业。什曰。二业中慧明胜。故有二种分别。内自见法名为慧。外为众生知其心相决定不疑而为说法名为智也。

断一切烦恼。

什曰。即慧明业也。

一切障阂。

什曰。还总福德慧明二业。二业具则罪阂悉除。下二句亦总二业也。

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

肇曰。无善不修故无恶不断也。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

什曰。佛法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出世者名为助佛道法也。肇曰一切智慧即智业也。一切善法即德业也。助佛道法大乘诸无漏法也。智德二业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由助佛道法也。生曰。若尽以一切智慧一切善法为助佛道之法者。法施会必办矣。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

肇曰。若能备上诸法。则冥润无涯。其为会也不止一方。其为施也不止形骸。不止形骸故妙存济神。不止一方故其会弥纶。斯可谓大施。可谓大会矣。

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

生曰。无不与大之极。

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什曰。若行财施但名施主不名福田。若行法施亦名施主又名福田。肇曰。福田。谓人种福于我。我无秽行之稊稗。人获无量之果报。福田也。生曰。施主易。受施难也。要当德必能福然后是耳。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

什曰。既用其礼法。亦以其有福德智慧故以为坐之宗主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时心得清净。

肇曰。心累悉除得清净信也。

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

生曰。七日施而此物在者。最所重也。而以上维摩诘者。现崇法施情也。

不肯取。

什曰。本来意为说法故。亦为讥财施故。怀此二心。所以不受者也。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

肇曰。上直进以法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极上穷下。明施心平等。以成善德为施之意也。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

什曰。以彼佛威德殊胜国土清净。将欲发起众会令生胜求。故先奉施后使其见也。

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

什曰。为善德现将来果报如此之妙也。

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生曰。分作二分者欲以明等也。现神力验法施也。

变成四柱宝台。岂财施能为之乎。是法施会然也。故能无不周耳。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

什曰。施佛以地胜故心浓。施贫以地苦故悲深。是以福田同相致报一也。

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肇曰。若能齐尊卑一行报以平等悲而为施者。乃具足法施耳。生曰。用心如此非财之施也。乃所以具足法施会也。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肇曰。三万二千菩萨皆说不任之缘。文不备载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