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2)

(三)走向成熟阶段

这个阶段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面对又一次环境的变迁、角色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将又起波澜。不过,此时的大学生已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和独特的校园生活的陶冶,自主感较强,自我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未来的生活道路产生种种设想。这些设想多数可能与现实有一定距离。大学生在此阶段必须开始做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社会,把握好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是所有大学生都要面临的任务。面临着要决定毕业后的去向,做毕业设计以证明自己大学时代的专业收获,有的还要处理与恋人的关系等,每个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心理冲突都是不会少的。这个阶段往往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考验的阶段,同时又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阶段。此时,必须建立准社会心理角色。毕业前,面临即将走入社会,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将自己与社会(行业、岗位)进行紧密的实际联系、心理的社会适应——建立准社会心理角色。学术水平基本确定,特别注重社会(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部分发展不良或在层次发展上出现。“断层”的学生其思想和价值观往往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各种矛盾冲突,产生所谓的“毕业综合征”,出现严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个别的甚至会出现行为变态。从心理临床的案例分析,许多心理危机都在这一阶段通过“不同症状爆发出来,且矫治相当困难”。

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既存在积极面,又存在消极面。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矛盾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正是在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才进一步成熟起来。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他们一般年龄在十八九岁至二十二岁,心理发展已基本接近成熟,但如果更全面地仔细分析其心理发展,则可发现他们在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又远未成熟。大学生由于已达到成年公民法定年龄,又进入了大学,因此他们便自以为已经成人,说话和行事力求带有成人味道。但从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水平来说,只能称为是“准成人”。大学时代不像中学时那样,处处受到老师及家长的约束,而是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在处于这样的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中,他们往往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准则以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总以为一切都应该和自己设想的一样,因而在思想感情上往往容易与学校及社会的要求不一致。所以从心理发展上说,大学生也只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

(二)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两面性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是具有两面性,即积极面和消极面并存。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特点,如情绪强烈但善于控制,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勇往直前的气魄,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抽象思维高度发展,辩证思维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富有理想,积极向上,向往真理;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主动性增强,自尊心特别强;人际关系进一步扩大,与他人交往能力提高等。

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如滥用充沛的精力与遇事蛮干;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时,易成为情感的奴隶;自我意识强,情绪体验深,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易陶醉于低级情绪;在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需要的满足,导致失败;在缺乏正确理想指导时,求知欲与敏感性易导致迷信错误的、自以为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

(三)大学生的内心矛盾

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往往易引起各种的冲突与矛盾。主要的内心矛盾有:

1.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会怀抱着美好的憧憬,期待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例如,知名的学府、热门的专业、一流的师资、美丽的校园、多彩多姿的休闲生活等。然而,仅有少数的大学生能够实现梦想,多数人仍得面对期待的落空,也许是就读的校系称不上满意、授课的教师算不上一流,或者宿舍环境也不尽如人意等,面对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须在心理上加以调适,否则将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适应带来极大的挑战。

2.封闭与开放的把握

“小立从小鲜少出远门,平时生活起居皆由家人照料。她从南方考上北方的大学,开学一个多月以来,夜里睡不好,总是想起家人。看到其他同学在假日相约逛街,本来就没有多少朋友的小立愈发感到孤独……”这种心理封闭的状态,正是有些高中生初上大学,处于“切断脐带做大人”、面临心理断奶时期时常有的现象。加上大学是个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期待大学生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社会的脉动,发挥内在潜能,这一切皆需要其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和联络情感才能实现。因此大学生需要在封闭与开放的冲突中,学习如何把握分寸,以度过适应的关键期。

3.从依赖迈向独立的矛盾

进入处处要求独立自主的大学校园后,对自我负责与思想独立是重要的学习课题。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感觉到自己已经逐渐脱离家庭的束缚,摆脱父母的过度干预,同时也不再受高中时严格校规的规范了,心中会期待在时间或空间上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从中确认能力,拓展经验,然而有时这是家庭所不允许的。例如,能否租屋外住的争执、晚归的权利,抑或经济上对家庭的依赖等。此外,在学业上仍旧得接受老师的指导,在常规上依然得遵守学校的制度。所以有些大学生会感到自己未能“真正的独立”,在这独立与依赖的关系中时常产生矛盾与冲突。

4.消费与经济紧张之间的矛盾

时间早已跨入了21世纪,在这个新世纪里,出现了太多的新事物。例如,现在很多大学生都购置了电脑,一些人还购置了iPad等时髦的电子产品。如果你来自比较贫寒的地区或者家庭,你能处理好消费与经济紧张的关系吗?很多同学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陷入自卑怨恨等消极心理当中,进而更加孤僻,不愿意参加同学之间的交际活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大学生生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上述种种心理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若未能获得良好的适应,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大学生须主动寻求协助的力量,包括周遭的人、学校相关单位(如学生辅导中心)、家庭、师长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等,以帮助自己面对眼前的困扰与冲突,化解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向崭新、完善的自我迈进。

这些矛盾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矛盾,但怎样化阻力为动力,正确解决内心矛盾,使心理发展更加趋于成熟,也给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关于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

(一)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和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等。独立自主、个人魅力是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的个性形象。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他们希望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关注,期待社会把他们看做是成熟的一员,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干涉指责,或者继续把他们当未成年人看待,这种表现是大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个体进一步成熟的反映。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还显著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

他们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要求自己,以追求完善自我。

2.自我评价能力增强

大学生既能借助一定的社会评价认识自己,但又不完全依赖别人的评价,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他们自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十分重视维护自己的名誉,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3.自我教育能力增强

大学生大多数都能够根据所学专业和以后将从事的工作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激励自我修养、自我锻炼。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的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有趣的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其心理障碍的表现趋势似乎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最高,其次是三、四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最低。这一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趋势,即走向成熟和独立,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作用。

由于自身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等的不足,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善于正确处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还没有做好立足现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他们还不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难以理解人、尊重人,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常常表现出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少数人难以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坦然承认和欣然接受自己,常缺乏自信而妄自菲薄。他们一旦遇到自己无力解决的困难或遇到某种挫折时,容易产生对现实不满的过激行为或强烈的自卑感,有时甚至行为失控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仅其自我结构相对稳定,而且能够在新环境或新经验基础上,对自我进行适当的调整。相反,有心理障碍者则往往不能及时协调自己的自我结构,从而对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也充分反映出他们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特点。

(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

由于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受到的思维训练越来越系统、复杂,因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获得了迅速发展,并逐渐在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不再满足一般的现象罗列和获得现成的答案,而力求自己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不愿意沿着别人提供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张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一切,其思维的辩证性、发展性都有所提高。但是,他们抽象思维水平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主要表现在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敏感性发展比较慢。由于个人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时容易过分地钻“牛角尖”,并且掺杂了个人的感情色彩,缺乏深思熟虑,往往有偏激、过分自信和固执己见的倾向。尤其是他们还不大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观察社会现象,从思维的发展来说,大学生的“理论型”抽象思维居于主导地位,因而,他们常常把社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陷入主观、片面和“想当然”的境地。难怪有的心理学家在揭示大学生这种思维特点时发出这样的感慨:“连当代最伟大的政治家都感到棘手的社会问题,在大学生看来却易如反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自我的苛求和追求完美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恰恰说明大学生的思维缺乏客观性。

(三)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

大学生充满青春活力,随着校园生活的深入展开,社会性需要增多,其情感也日益强烈、日益发展完善。这种强烈的情感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在对待家长、同学和教师的态度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情感还明显地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他们热爱社会、富有理想,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充满了希望和激情。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道德感、友谊感、美感和荣誉感、理智感等迅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逐步成为其情感世界的本质和主流。大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在不断由弱变强,大多数人的内心体验逐渐趋于平稳。但是,如果受到内心需要和外界环境影响的强烈刺激,他们的情绪又容易产生较大波动而表现出两极性,既可能在短时间内从高度的振奋变得十分消沉,又可能从冷漠突然转变为狂热,乃至造成消极的后果。这种情况常使一些大学生陷入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从而感到十分苦恼。大学生的情绪还存在着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也带来了大学生中较多的情绪适应问题,生活经验的匮乏,使大学生又常常体验到挫折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