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彩图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14/838314/b_838314.jpg)
孔
孔姓在中国姓氏中十分古老,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帝喾。帝喾是轩辕黄帝的孙子,因此,孔姓是黄帝的后裔。
据载,帝喾的儿子、商朝始祖契以“子”为姓。到了商朝成汤王时,由于汤的名字为太乙,姓为子,加起来就是子太乙。后来,他的一些子孙为了纪念他,将他的姓“子”和名字中的“乙”字加在一起,便产生了孔姓。
一、孔姓迁变
自孔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孔姓传承了80多代,其总的发展特点是:世代单传情况较多,人口增长缓慢,但其宗族血脉则清晰可考。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31_0001.jpg?sign=1739657190-lFLtnJqrl7LwWxKBUPwKHR8GWIeG02Ea-0-a3448650cfc7f89043129c7dd076a71e)
孔子杏林讲学图 明
据史料记载,在先秦时期,孔子之后,这支孔姓七世单传。但其子孙都继承了孔子遗风,在后世多为名贤。汉唐时期,孔姓渐成规模。由于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子的思想被历代帝王所尊崇,因此孔姓后裔备受朝廷恩宠,家族地位骤升,致使曲阜孔府在民间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此时,孔氏中有名人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汉末著名文学家孔融。到了唐朝末年,孔子后裔逐渐没落,其间又出现了一次单传。在唐朝,孔姓中唯有被后孔姓族人称为“中兴祖”的孔仁玉比较有名。宋元时期,孔姓出现了南宗与北宗。当时社会动荡,孔氏衍圣公难有作为,孔姓名人多出自他支,如宋朝勇武刚直、正言切谏的孔道辅,以及孔文仲、孔传等人。明清时期,孔姓形成了“孔氏六十户”的扩散局面,其实就是北宗的扩展。此时,有孔克坚、孔闻昭等著名的孔氏衍圣公。清朝有著名戏曲作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及葭谷居士孔继谏。近世有官僚资本家孔祥熙,优秀共产党员、因公殉职的援藏干部孔繁森等。
二、郡望堂号
孔姓的郡望主要有鲁郡、京兆郡、河南郡、会稽郡等。
鲁郡:西汉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时改为郡。
京兆郡:西汉时改右内式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三国魏时改称京兆尹郡。
河南郡:西汉时改秦三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会稽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孔姓的堂号有“阕里”和“至圣”等。
三、孔姓宗族文化繁荣
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已经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最具代表性的古迹是由孔府、孔庙、孔林组成的“三孔”。对于孔氏宗族来说,三孔是家族精神的体现,是宗族的象征。
但其尊圣怀古的祭祀文化更为独特,祭孔也由原来的家祭发展到盛大的国祭。典雅、素朴的宗族饮食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孔宴多种多样,规格繁多,等级严格,无不体现出孔氏后裔的特殊尊荣。
诗礼传家,是孔氏族人历代秉承的本族文化传统。他们在宗族内部一贯重视对子孙进行文化与道德并重的教育。
四、孔姓名人
1.儒家创始人孔子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32_0001.jpg?sign=1739657190-1l7J2rGlG7oLMQ5JPhXXBysZIjwMdJ55-0-a7ecd101cdc00fbb97729e5dcf0f6c11)
孔子讲学图 清
此图表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情景。图中孔子端坐讲授,弟子们在周围恭敬地聆听。作品因是宫廷绘画,所以特别讲求用色和整体结构。
孔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鲁国任委吏、乘田等小吏。30岁左右,孔子成为知名的学者,奉诏开始办私学,广收门徒。公元前515年,答齐宣王问政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未得重用。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开始为推行其政治思想奔走各国,备受冷遇。公元前484年,孔子返回鲁国,晚年一直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公元前479年病故。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33_0001.jpg?sign=1739657190-DwTkun8V0VnqWFSzCalEQeH7t8eaIzNo-0-413e4d83fe3c7716d4eeb0d8873979f0)
孔门弟子守丧 明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以仁爱、礼义为本,建立了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主导精神,体现在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孔子又提出“仁者爱人”,仁者要对世人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孔子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德之人,主要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为人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必担心别人是否赏识和理解自己。君子要安贫乐道,舍生取义。孔子还提倡自我反省式的修身养性之法。
在政治上,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理想是要恢复周礼,建立一个严格有序的社会。孔子反对暴政,反对滥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够“惠民”、“爱民”。孔子主张在政治生活中也要贯彻道德的原则,使政治行为道德化。在他看来,刑罚可以使人畏惧而不敢犯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动机。只有用德和礼对人民进行感化和引导,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识,才能使社会长期稳定。而以德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统治者必须成为道德的楷模,以自己的道德风范来影响和教育人民。
在教育上,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做人,而做人的关键是要具备爱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在教学中,他自拟教学内容,自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并且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启发式的教学和弟子积极领悟结合。他还很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社会现象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他以诗、书、礼、乐、射、御、数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些又与文、行、忠、信相辅而行。
孔子在典籍整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首次提出“文献”一词,并结合史实和旧有文献资料编订了《易》、《书》、《礼》、《乐》、《诗》、《春秋》等著作。他死后,他的弟子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言行、语录编辑成书,定名为《论语》。
孔子的一生是奋力治学、执着追求、不计荣辱得失、为国为民的一生,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化圣人,他对中国2000多年的社会和思想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但是他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和博大让后人感动。汉平帝追封他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追谥他为文宣王,元成宗加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他的学说在西汉武帝时代就被定为享有独尊地位的正统思想,清圣祖为他亲笔题书“万世师表”。
2.“建安七子”之一孔融
孔融,字文举,汉末文学家,今山东曲阜人。他曾在北海做官,故世称孔北海。
孔融从小便才思敏捷。10岁时,他随父入京。当时,李膺待客极严,不是名人世交,概不接见。孔融得知后,便故意前去。李膺问他是不是世交,孔融聪明地说:“是。先人孔子曾与李家先人老子是师友关系,那么,我们两家当然是世交了。”在座之人,无不惊叹于他的才思。
孔融小时候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他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留下一个小梨。当人们问他为何这样时,他说自己小,当然就吃小的啦。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34_0001.jpg?sign=1739657190-prN2C37U1Pjjbulm0V4DZ8aV0rSSJrEf-0-e3b160db6e5ae2aad360ec9d1d5d71e8)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王粲、阮瑀、陈琳、徐干、应玚、刘桢。其诗作崇尚风骨,多悲凉慷慨之气,抒发救国安邦、忧国忧民之志。
孔融品质高洁,为人正直谦恭,所以,四海之内的英雄名士都十分敬仰他。但他却被曹操猜疑、忌妒,最后在他人的诬陷下,连同全家一起被曹操杀了。
孔融文学成就极高,是“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最爱孔融的文辞,常常称其可与扬雄、班固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