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B类(2017-2018视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必备基础知识

本部分主要介绍病句及歧义句辨析、错别字辨析、词语辨析、修辞辨析、标点符号辨析等常考必备的基础知识,以扩展考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提高考生在言语表达上的规范性与准确性,从而有效应对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的校阅改错题。

(一)病句及歧义句辨析

病句辨析主要测查考生对句法结构正确掌握与词语正确使用的能力,需要考生在言语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上具有较高水平。病句一般包括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逻辑矛盾、用词不当五个主要语病类型,考生应当对病句的主要类型十分熟悉,并通过不断练习使自身的语感和做题技巧得到提高,以达到考试的要求。如果一句话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那么这句话就是歧义句。歧义句属于语病的一种,因在校阅改错题中歧义句辨析考查较少,故本书中只对歧义句辨析作简单介绍。

1.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主谓句是汉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句型,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所用词语不能够搭配,便形成了主语、谓语搭配不当类型的病句。这一类型的语病经常出现,是校阅改错题考查的重点。其语病通常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主语和谓语使用的词语语义范围不能相容;二是一主多谓或一谓多主不能全部搭配。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着重注意这两方面问题。

例1 机关考勤制度改革后,“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现象不见了,全勤的人数骤然增多,出勤率较前三个月有很大增加。

该句中“出勤率”与“增加”搭配不当,属于典型的主谓语搭配有误,应该将“增加”改为“提高”。

例2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该句中“大火”和“消防隐患”为两个并列的名词性成分,均做主语,“得到控制”为谓语,其中“隐患”与“控制”搭配不当,属于典型的多主一谓。

(2)谓语和宾语(包括补语)搭配不当

句子的谓语和宾语(包括补语)所用词语不能够搭配,便形成了谓语和宾语(包括补语)搭配不当类型的病句。这一类型的语病在搭配不当类型的语病中也属于数量较多的一类。其语病通常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谓语和宾语(包括补语)使用的词语语义范围不能相容;二是一谓多宾(补)或一宾(补)多谓不能全部搭配。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着重注意这两方面问题。

例1 法制的漏洞、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不完善,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到世界公认的警戒线,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影响。

该句中,谓语“导致”和宾语“社会影响”搭配不当,应改为“产生了一系列社会影响”。

例2 为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必须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师资水平。

该句中出现两个并列的谓语动词,其中谓语“充实”与宾语“师资水平”搭配不当,应该删去,该句属于典型的多谓一宾。

(3)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所用词语不能够搭配,便形成了主语、宾语搭配不当类型的病句。这一类型的语病时有出现,考生在复习中应该熟练掌握。其语病通常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主语和宾语使用的词语语义范围不能相容;二是一主多宾或一宾多主不能全部搭配。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着重注意这两方面问题。

应对公共应急事件处置是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句可将句子主干进行提炼,提炼之后为“应对处置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应改为“应对公共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是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心语和修饰语搭配不当

修饰语是指句中的定语、状语和补语成分,中心语是指受到修饰语修饰和限定的句子主要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和中心语所使用的词语不能够搭配,便形成了中心语和修饰语搭配不当类型的病句。这一类型的语病多有出现,考生在复习中应该不断积累这方面的搭配知识,通过练习查漏补遗,使解题能力得以提高。这类语病通常由中心语和修饰语的词语语义范围不能相容造成,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该句中“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分类有误,“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造成了中心语和修饰语搭配不当。

(5)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

句子中使用“能否”“是否”等类似的表示正反两面的词语时,与之搭配的状况也必须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否则就造成了正反两方面只与一种正反情况相关,与句子原意发生冲突,也就产生了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的语病。这一类型的语病较为典型,考生在复习中应当对其特征熟练地把握,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种类型的语句尤其容易出现在字数较多的句子中,造成考生阅读上的忽略和障碍,因此考生要有意识地观察长句中是否存在两面对一面的语病。

例1 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该句中,“能否”一词含正反两个方面,与之搭配的状况也必须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句中与“是……的有力保障”搭配,属于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若要消除语病需将“能否”删去。

例2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这些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该句中前三个分句中“好坏”“优劣”“高低”均表达了两面的含义,后一个分句则为一种肯定语气,造成了两面对一面的搭配不当。

2.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

(1)句子成分残缺

句子成分可以省略,但省略是有条件的,即语义必须明确。因此省去的词语都可以补出,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则就会造成句子成分残缺。句子成分残缺包括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定语、缺状语和缺中心语。

例1 通过考察美国几所中学,使这些中国校长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该句中主语残缺,应该删去“使”字,使后半句中“这些中国校长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成为该句主语。

例2 娃哈哈AD钙奶,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确保维生素被充分吸收,发挥保护视力之功效。

该句中缺少宾语,应在“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之后加上“的问题”。

(2)句子成分赘余

成分赘余是指句子成分累赘造成语义重复啰唆、表意不清或意义相反,影响和改变了表达效果的一种语病。这种类型的语病通常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否定词语反复叠加,最后句子与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二是相同相近意义的词语组合连接,造成句子啰唆,表达不清。最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定语等成分的赘余。

例1 要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坚定,那么他即使工作能力很强,也不应该被委以重任,因为他迟早会出大问题。

该句中“他”出现了两次,并且都与前文中“一个共产党员”语义重复,为成分赘余,应删掉“他即使工作能力很强”中的“他”。

例2 江边垂柳,袅娜多姿,令许多游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该句中,“停下脚步”与“驻足”意思相同,在这里重复使用,应该删去其中一个。

3.语序不当

(1)修饰语语序不当

句子中的修饰语如果不止一项,就应按先后次序排列。如果次序安排得不恰当,往往会造成语法错误,引起意义上的混乱,即产生语序不当的语病。这种类型通常考查定语语序不当和状语语序不当两个方面。

①定语语序不当。句子定语有其自身固定的顺序,不能随意变更,否则就会使句子意义混乱。

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为(从离中心词最远的算起):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定语—表示名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通过背诵以下例句可以帮助考生更牢固地记忆上述知识点:“他是家乡学校的(表领属)一位(数量)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数学(名词)男(名词)老师。”

发言人公布的材料,改变了南北朝鲜当初的说法。

该句中存在定语语序不当的语病,应改为“改变了当初南北朝鲜的说法”。

②状语语序不当。句子状语有自身固定的顺序,不能随意变更,否则就会使句子意义混乱。常考查的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其正确的顺序应为:表示目的、方式或原因的介宾短语—表示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表示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表示范围或频率的副词—表示情态的形容词或动词—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通过背诵以下例句可以帮助考生更牢固地记忆上述知识点:“那位失主为了表达谢意(表目的)昨天(时间)在电视台(表地点)又(副词)诚挚地(形容词)为他(表对象)点了一首歌。”

正午时分,经过几个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登上了山的最高峰,不禁苟延残喘。

该句中状语顺序不当,应该将方式状语“经过几个小时的攀爬”放在句首,然后是时间状语“正午时分”,这样的语序才符合语法规范。此外,句中“苟延残喘”一词为贬义词,不适合用在本句中,属于用词不当。

另一方面是辨析状语和定语的区别:在考查的句子中有时会将状语副词用于定语位置,或将定语修饰词用于状语位置,这些都是错误的,考生需注意。

(2)中心语语序不当

与上面所讲的修饰语语序相对,同一语法位置的多个中心语共同存在时,其顺序也不是随意的,中心语的顺序安排反映了一定的逻辑关系,语序不当就会造成表达混乱。中心语之间存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大小因果等关系,如果不能呈现这样的顺序,就会使人理解时产生偏差,不知想表达的重点意义是什么,也就产生了中心语语序不当的语病。

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

该句中,中心语“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的逻辑顺序排列不当,造成逻辑混乱,应改为“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3)句式杂糅

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句子中,就会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义不清,这种类型的语病就叫句式杂糅。其特征是在组织语言时,先选择一种表达方式,中途又提到另一种,于是转而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去组织语言。这样就会造成句子的前半句属于一种结构,后半句属于另一种结构。句式杂糅的分析较为困难,是病句中较为复杂的一类,需要厘清语法关系才能发现其错误所在,因此这类语病需要考生将语感与理论相结合,从而提高答题速度。

常见句式杂糅类型

例1 不同民族对“龙”的认识和联想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该句中,“受……的影响造成的”为句式杂糅。

例2 一部影视作品,要想有高的收视率或票房价值,作品本身要有质量和必要的包装宣传缺一不可。

该句中“要有……和……”与“……和……缺一不可”句式杂糅,表达混乱,应该删去“缺一不可”。

4.逻辑矛盾

(1)时态矛盾

句子中出现动作发生的时态矛盾的现象,导致整个句意时态不明,这种语病就是时态矛盾。如果对表达时态的副词没有清晰的认识,常会发生这种错误。因此考生要注意加强对时态副词表达含义的了解和把握。

大会闭幕时,运动员们迟迟不肯离开会场。

该句中时态表述有误,“大会闭幕时”表示正在发生的时态,“运动员迟迟不肯离开会场”表示大会结束后的状态,因此应该将“大会闭幕时”改为“大会闭幕后”。

(2)肯否矛盾

句中出现前后句肯定与否定之间表达关系不一致,导致整个句意前后矛盾,这种语病就是肯否矛盾。如果句中对多个否定词的表达含义含糊不清,常会发生这种错误。因此考生要注意加强对否定词表达含义的了解和把握:注意句中否定词的个数,奇数个否定词则该句为否定,偶数个否定词则该句为肯定;反问相当于一次否定。

为了遏制官员子女腐败的现象不再发生,中央政府新近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

该句中,“遏制”与“不再发生”同时出现,造成了肯否矛盾,意为“一定要发生”,显然与句子要表达的含义矛盾。

(3)因果倒置

事物的发展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语言表达需要体现这种关系以使语句表意明确,因此在语言表达中如果把原因和结果位置互换了,就造成了因果倒置的语病。发现因果倒置语病需要对句意充分理解,找到其中的原因和结果,然后判定其前后关系。

这部小说刚一出版就在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所以这部小说的文学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并且这部小说反映社会现实非常深刻。

该句为因果倒置。“这部小说的文学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并且这部小说反映社会现实非常深刻”是“在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的原因,该句则正好颠倒了两者的关系。

(4)主客倒置

在正确的语言表达中,动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确定的,不能随意变换,否则就会产生逻辑混乱,表现在句子中则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必须与客观相一致。

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该句属于典型的主客倒置,“有些陌生”的主体应该是“青年人”而不是“焦裕禄”,所以应该改成“青年人可能对焦裕禄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可四十岁以上的人却很熟悉”。考生要分清“对”和“对于”之间的关系,“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青年人对焦裕禄这个名字”。

5.用词不当

(1)成语用词不当

在考查病句时,成语的使用不当是经常出现的情况,考生需要对此心中有数,掌握成语的正确含义,才能快速地解决这类问题。

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在海战战绩上乏善可陈,立下了赫赫战功。

该句中,“乏善可陈”指说不出有什么优点,没有什么好称道的,在此句中与“立下了赫赫战功”相矛盾,属于成语用词不当。

(2)实词用词不当

实词用词不当包括:名词用词不当、动词用词不当、形容词用词不当、代词用词不当、数量词用词不当等。这些实词被误用通常都是由于不能精确地把握词语的意义,因此考生平时要多多积累词汇表达的准确含义,避免模棱两可,从而在考试中应用自如,迅速判别。

新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等院校在未来的5到10年左右,毕业生人数在达到历史最高峰后将逐年回落。

该句中“左右”表示约数,而句中“5到10年”本身就是一个时间跨度,已经表达了约数的含义,因此应将“左右”改为“里”,使句意清晰完整。

在用词不当的病句中,对于数量词的使用也是考查重点,考生应准确掌握。其中关于数量词的误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不合事理。句中出现“减少、缩小、降低、下降”或“增加、增加了、增加到”等词语时,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运用与具体语境是否符合事理。增加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

例1 今年以来,全厂工人干劲十足,生产热情高涨,产量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该句中“提高到”表示增长后的总量,应改为“提高了”。

例2 该企业狠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该句中“下降了一倍”存在语病,“下降”应该用分数,不能用倍数,否则该句中的“成本”则为零,不合事理。

②使用累赘。一些句子常用“大约”“超过”“将近”后面跟整数来表示约数,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赘余,因而“大约”“超过”“将近”之后接“左右”“上下”“多”等这样的表述就存在语病。

潘杰写了一封超过三千字以上的检举信。

该句中“超过”和“以上”用词重复,使用累赘,应删去“超过”或“以上”。

③范围失当。句中有“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近”“约”“超过”一类词语时,要注意之后的搭配应是确数,而不能是概数。

这个单位职工福利好,收入高,每月工资至少一千八百元以上。

该句中“至少”一词与表示约数的“以上”连用造成范围失当的语病。

④量词误用。汉语的量词大量且丰富,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准确对应,否则就会造成量词误用,引起语病。

例1 他那身汗渍的劳动布单帽和半新的家做黄布褂都早已湿透了。

该句中量词“身”虽可修饰“黄布褂”,但不能修饰“单帽”,应将“身”改为“顶”,并在“半新”之前加“那件”。

例2 想起过去500多个岁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该句中“500多个”不能修饰集体概念的名词“岁月”,应将“岁月”改为“日子”。

⑤位置不当。在复杂的定语成分中,弄错数量短语的修饰对象会造成位置不当的语病。

11个市人大常委会检查团的人员到该厂检查工作。

该句中数量短语“11个”位置不当,应改为“市人大常委会检查团的11位成员到该厂检查工作”。

(3)虚词使用不当

①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关联词语是病句中经常考查的内容,考生需重点学习。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联词语的选择和使用错误,包括选择了不恰当的关联词和关联词的搭配不当;二是关联词语使用的位置不当,有时不能将所统摄的对象全部置于关联词后。

例1 当下,大量新型社区的出现,同时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也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该句中“同时……也……”搭配有误,根据句意应该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也……”。

例2 “电荒”隐忧的背后不是表现供求关系,而是煤电价格形成机制的反应。

该句中并非表达“不是……而是……”的反义并列关系,而应该是表示“不只是……更是……”的递进关系。

②其他虚词使用不当。其他虚词使用不当包括:介词使用不当、连词使用不当等。出现的错误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用词错误,不能表达句子所需要表达的意思;二是位置不当,不能将所统摄的内容全部置于其后。

雅琪将士用不屈的斗志和协作的团队精神化作战斗力,使得劲旅申花怏怏而归。

该句中介词用词不当,“用……化作战斗力”搭配不当,应该将“用”改为“把”。

6.歧义句辨析

歧义句通常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音歧义三种类型。

(1)词汇歧义

由于汉语表达意义丰富,存在大量的多义词及多义短语。如果这些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出现在句子中,并且能够使句子成立,就会造成词汇歧义。

“依我看,这个考点最需要引起重视。”张老师补充道。

该句中“考点”一词有两种词义,既可以理解为“考试的知识点”,又可以理解为“考场”,从而造成了词汇歧义。

(2)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通常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定语修饰指代不清。作为定语的短语,在语法结构上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相互间的修饰关系也就不同,这样就会产生定语修饰上的歧义。

本届大冬会男子冰球比赛先进行小组单循环比赛,然后根据积分排出小组名次,获得两个小组前两名队伍进行半决赛,胜者争夺冠亚军。

该句中“两个小组前两名队伍”存在定语修饰指代不清的问题,既可以理解为“每一组的前两名队伍”,又可以理解为“两个小组的前两名队伍”。

②主谓宾搭配不当。主、谓、宾语共存于同一个语言格式内,其内部之间的结构关系根据搭配的不同可能有多种理解,不同的结构关系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歧义。

董事长看到总经理非常高兴,不由分说地把他拉到了办公室里。

该句中“非常高兴”的主语存在歧义,既可以理解为“董事长非常高兴”,也可以理解为“总经理非常高兴”。

③语义关系含糊。相同的词语组合,由于缺失了具体语境,造成词语间存在不同的语义关系,便导致了句意产生不同的理解,这种类型被称为语义关系含糊歧义。

他是刚到这里来工作的大学生,很多人还不了解。

该句中“很多人还不了解”语义关系含糊不清,既可以理解为“他对很多人不了解”,也可以理解为“很多人不了解他”。

④代词指代不明。由于有时同一代词或其他词语可以指称多个指代对象,这就造成了对句子意义产生不同理解的情况,也就是指代不明歧义。

小王回到了宿舍,发现老朱和他的朋友仍然坐在那里聊天。

该句中“他”指代不明,既可以理解为“老朱和老朱的朋友”,也可以理解为“老朱和小王的朋友”。

(3)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包括语调歧义和轻重音歧义两种类型。语调是一种特殊的语音形式,在书面语中通常是通过句号、叹号和问号来区分语调,但在某些句子中,同一个标点符号却可以表示不同的语调,从而使句子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语法重音是每个句子都具有的,但是由于句子中可以成为重音的并不只是一个词,所以有时不同的轻重音就会造成不同的语义,也就造成了歧义。

例1 我能说吗?

该句如果是正常语调则表示一般性的疑问,如果是以强调式的口气来问,就属于反问,带有否定的意味。

例2 他一个晚上就做出三道题。

该句中如果“就”字重读则表示量少,如果“就”字轻读“三”字重读时,则表示量多。

(二)错别字辨析

错别字辨析是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校阅改错题的必考考点。辨析错别字,主要从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来入手。

1.字形方面

有些形近字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声字,要注意辨析不同形旁的意义。如“桶、捅、涌”这几个字的声旁是相同的,但是形旁不同,“桶”的形旁是“木”,意义跟木头有关,如“木桶”“水桶”;“捅”的形旁是“手(扌)”,意义跟手发出的动作有关,如“捅马蜂窝”;“涌”的形旁是“水(氵)”,意义跟“水”有关,如“汹涌澎湃”。知道了这几个形旁的意义,这几个字就不会用错了。下面再看几组常见的错别字:

(1)“目”“月”作形旁的字

“目”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跟眼睛有关联;现代汉语中“月”作形旁的字有一部分是从“肉”变来的,用“月”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跟肉体有关联。如:“盲”和“肓”,“盲”指看不见东西,瞎;而“肓”指我国古代医学上所称心脏和隔膜之间的部位。

(2)“木”“禾”作形旁的字

“木”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跟树木有关系;“禾”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跟庄稼有关系。如:“枇”和“秕”,“枇”指枇杷(常绿小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小,白色);“秕”指秕子(空的或不饱满的籽粒)。

此外,有些形近字不一定都是形声字,要抓住特点,进行比较。举例如下:

灸:形声字,从火,久声。如:针灸。

炙:会意字,上面是“月”,是“肉”字的变形,下面是“火”,像火烤肉。如:脍炙人口、炙手可热。

还有些错别字可能受到所在词语中另一个字偏旁的影响而写错,举例如下(括号里是正确的字):

灯炮(泡)

清淅(晰)

忘(妄)想

按(安)排

编缉(辑)

2.字音方面

有些声旁相同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可以通过声旁来辨析一些错别字。如用“段”作声旁的字,一般读“duàn”,如“锻”“缎”“煆”“塅”等。与“假”声旁相同的字,韵母一般有“ia”,如“葭”“暇”“霞”“瑕”等。下面看几组声旁相同的易错字:

(1)“未”“末”作声旁的字

用“未”作声旁的字,韵母一般含有“ei”,如:味,妹,魅,寐,昧。

用“末”作声旁的字,读音里面一般含有“mo”,如:抹,沫,秣,茉。

(2)“艮”“良”作声旁的字

用“艮”作声旁的字,韵母一般含有“en”,如:跟,很,狠,恨,根,哏,恳,垦。

用“良”作声旁的字,韵母一般含有“ang”,如:粮,莨,悢,朗,狼,浪。

3.字义方面

了解字义对于辨析错别字也是很有帮助的,如“颗粒无收”中的“颗”会误写成“棵”,就是由于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分辨不清。“颗”是形声字,从页,果声,原义是小头,引申作量词用,指颗粒状的东西,如“一颗子弹”“一颗牙齿”。“棵”也是形声字,从木,果声,作量词用,多指植物,如“一棵树”“一棵草”“两棵白菜”。粮食是粒状的,所以“一颗粮食”用“颗”而不用“棵”。

再如“提纲”会误写成“题纲”,是因为不了解“纲”的原义,“纲”的本义是提网的总绳,引申指事物最主要的部分,了解了“纲”的原义,就不会把“提纲”写成“题纲”了。

此外,有些成语来自古代的寓言或典故,如果不了解它的出处,也容易写错。如知道“班门弄斧”的“班”指鲁班,就不会写成“搬门弄斧”。

对于错别字辨析这一考点,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些记忆方法:(1)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动笔将自己已掌握的排除掉,下次复习时再集中“火力”对准自己未掌握的。(2)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分散反复记忆。汉字量很大,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长期识记的准备。(3)建议根据个人实际,建立复习卡片,集中近似字词。如“要—耍”“盲—肓—育”“哀—衰—衷”“拆—析—柝”“戊—戌—戍”“己—已—巳”“拙—绌—茁”等,平时注意归纳区分,肯定会有好的效果。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应对自如。

名师点睛

100例易错词语、成语(括号内为正确写法)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嗦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三)词语辨析

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校阅改错题涉及的词语辨析考点,主要包括近义词辨析、成语辨析、关联词辨析以及词语语境辨析几种类型。

1.近义词辨析

辨析近义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辨析近义词的确切含义

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

“截止”和“截至”

这是两个意义相近但有所区别的词,也是比较容易用错的词。“截止”中的“止”是“停止”的意思,“截至”中的“至”是“到”的意思。因此,“截止”强调的是行动的停止,不再发展;“截至”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事件仍可能会发展。

(2)辨析近义词词义的轻重

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的不同。

“违反”和“违犯”

这两个词都有“违背”的意思,但是,“违反”的意思是“不遵守或不符合法则、规程等”,词义较轻;“违犯”的意思是“违背和触犯法律、法规等”,词义较重。

(3)辨析近义词的适用对象与范围

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是,适用范围以及适用的对象有一定的差异。

“赡养”和“抚养”

“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而“抚养”指爱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

(4)辨析近义词的感情色彩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词语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在校阅改错题中遇到这类考点时,应仔细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果断”“决断”“武断”。

这三个词都有“做出决定”的意思,表示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态度,但它们的感情色彩不同。“果断”表示处理问题时能及时坚定地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定,是褒义词;“决断”指做决定,是中性词;“武断”表示处理问题时不顾客观实际,凭个人主观见解轻下结论或做出决定,是贬义词。

(5)辨析近义词的不同搭配

有些词语虽然语义相近,但是在使用时,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

“充足”“充分”“充沛”“充裕”

这四个词都有“足够”的意思,但一般来讲,“充足”多与自然界或物质方面的比较具体的东西如阳光、水源等搭配;“充分”多与比较抽象的事物如条件、理由等搭配;“充沛”多与体力、精神等搭配;“充裕”一般与时间、资金、物资、经济等搭配。

(6)辨析近义词的语法功能

有的近义词词性不同,因此它们在造句时表现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在辨析近义词时,要善于抓住这个因素。

“勇气”和“勇敢”

这两个词都有“有胆量”的意思,“勇气”是名词,可以做宾语或主语;“勇敢”是形容词,可以做谓语或定语。

2.成语辨析

辨析成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成语运用是否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指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

“风声鹤唳”是指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怀疑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显然与句意不符。

(2)看成语是否褒贬误用

褒贬误用即对成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如本来是贬义词,却用到褒义的语境中去。

这些军人为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竭尽全力,无所不为,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无所不为”是贬义词,不能用在对军人的赞颂中。

(3)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看是否张冠李戴

如某一成语是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却被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去。

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显然与句意不符。

还有些成语专指特定对象,比如,“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密集;“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相敬如宾”用于夫妻;“天伦之乐”用于一家人,等等。

(4)看成语运用是否符合语境

据专家测算,在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

“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明显不合语境。

(5)看成语运用是否因画蛇添足造成前后重复

如果语句中已含有成语里的含义,再用成语,则造成重复。

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与后面“笑了起来”重复。

3.关联词辨析

在校阅改错题中,关联词辨析是考查频率较高的一类考点。遇到句中有关联词出现时,通常采用如下步骤辨析:第一,通读了解句子内容;第二,根据句式结构和陈述内容,确定两分句的关系类型;第三,根据类型辨别所用关联词是否正确,若使用不当,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连接分句;第四,通读检查——看句子意思是否通顺,看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看是否重复累赘,看成分是否缺失。

常见分句关系一览表

4.词语语境辨析

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的校阅改错题给出的是一篇短文,因此结合语境进行词语辨析显得尤为重要。把握词语的语境含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语境含义的类型主要有:

(1)比喻生成的语境含义,是指词语的比喻义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了新的含义。如“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中的“福音书”一词,就应该理解为“好消息”。

(2)感情色彩转换后的语境含义,常见的有褒义词贬用和贬义词褒用两种情况。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中的“狡猾”一词为贬义词褒用,应理解为“调皮、可爱”。

(3)反语表达的语境含义。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用“实在标致极了”来形容中国留日学生的丑态,“标致”一词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的讽刺之意。

(4)旧词新用的语境含义,指一些词在特殊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词义。如网络用语中的“顶”表示“支持”,“汗”表示“不同意、不认可”等。

(四)修辞辨析

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作答校阅改错题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考生首先应弄清楚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能辨析明喻和暗喻、借喻和借代、设问和反问的区别;其次,要准确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应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2.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人)

3.比拟

比拟是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对偶是指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满招损,谦受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7.排比

排比是指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乎我的意料。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反复是指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修辞手法。反复可以连续出现,也可间隔出现。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即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反问是指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其特点是问中有答。

谁曾因为太阳本身有黑点就否认它的灿烂光辉呢?

11.设问

设问是指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其特点是自问自答。

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五)标点符号辨析

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校阅改错题常考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冒号、分号、顿号、叹号、引号、省略号、问号、破折号、书名号等。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在对标点符号使用的知识有了整体的了解后,再进行综合性的练习。

1.句号(。)的用法

句号表示陈述句句末的停顿,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句后有括号时:括号内的内容若是补充说明前面内容的,句号加在括号后;如果句子是一句完整的引文,后面是引文的出处,句号加在引号内。

这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

“菱很小,但很嫩,味道十分鲜美。”(茹志鹃《静静的产院》)

(2)引号后的句号:若是全引的,即引文是独立的,句号加在引号内;若引文是行文中的一部分,即不是独立引用的,句号加在引号外(引文放句子中间不需要停顿的,不加标点)。

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

2.逗号(,)的用法

逗号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其用法如下:

(1)因语气的关系,用在句子里可以停顿的地方。

许多年来,老鼠的天敌就是猫。

(2)用在称呼之后。

亲爱的老师,明年再见!亲爱的同学,多多保重!

3.冒号(:)的用法

冒号表示提示性语句后边或总括性语句前边的停顿,其用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提起下文或总括上文。这里要注意:①提示的内容不是句子的全部,不能用冒号;②提示的内容不一致,不能用冒号;③不想强调提示语的,不用冒号。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用在被注释的词句的后面。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3)“××说”在引语前,用冒号;在引语中或引语后,则不用冒号。

妈妈对我说:“你今天抓紧写完作业,明天爸爸要带你去旅游。”(引语前)

“你是谁?”我不禁一愣,回头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啊?”(引语中)

(4)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号。在列举式或条文式的表述中,如果不得不套用冒号,宜另起段落来分清层次。

出席今天会议的有:

山东:张华、陈芸

河北:余新、郭坤

(5)冒号不能用于非提示性话语。

吕氏春秋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ye)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据《吕氏春秋》记载,先民们“举重”谓“劝力之歌”,原始歌谣便由此产生。

(6)冒号的提示范围应与提示性话语保持一致。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这里不用逗号,用句号,表示冒号的提示到此结束)日常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

(7)冒号不能用在无停顿处。

中国政府再次发出“钓鱼岛自古以来是我国神圣的领土,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警告。(“发出”后不能加冒号)

(8)冒号不能和提示语并用。

章鱼有一个最大的本领:就是被敌人咬住不放时,……(句中冒号和“就是”不能同时使用)

4.分号(;)的用法

分号主要表示复句中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总结语前面不用分号,应用冒号。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2)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用分号。

成才的关键有三条:一是身体健康,二是作风踏实,三是耐得住寂寞。(不能用分号的情形)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庄严的,海是活泼的。(使用分号的情形)

5.顿号(、)的用法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词语之间小的停顿,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并列词语后缀语气助词“啊”“呀”等,不能用顿号,应该用逗号。

这里的山、水、树、草,都是我从小就非常熟悉的。

远远望去,大桥啊,轮船啊,码头啊,宾馆啊,历历在目。

(2)同一层次的简单的名词性词语的并列,应用顿号,不用层次的用逗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湖北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3)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两个数字之间不用顿号;表示确数时,两个数字之间用顿号。

这瓷器有五六百年历史了。

今天第三、四组的同学去打扫餐厅。

(4)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5)顿号与“和”“及”“与”等连词连用,“和”“及”“与”等词用在最后一个并列成分前,且没有标点,其他并列成分间依然用顿号。

“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节气。

(6)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入,宜用顿号。

“伟大”“壮烈”“崇高”都是形容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矛盾)、《骆驼祥子》(老舍)、《倪焕之》(叶圣陶),都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

6.叹号(!)的用法

叹号主要表示感叹句句末的停顿,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两个感叹句连用,后一句加叹号。

啊,啊!春天来了。

(2)局部引用含有“警告或鼓励”的句子时加叹号。

墙上贴着“严禁吸烟!”的标语。

(3)倒装句中,叹号只能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之后只能用逗号。

歌唱吧,为了祖国的胜利!

(4)带有语气助词的主语后面不用叹号,用逗号。因为主语之后的语气助词,只是用来强调主语,使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停顿延长,并没有强烈的感叹语气。

祖国壮丽的大自然啊,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游子的心。

(5)语气很弱的祈使句中,语气助词后用句号,不用叹号。

你躺着吧。现在时间还早,你休息一会儿。

(6)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号;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叠用叹号,最多叠用三个。

轰!!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

我要揭露!我要控诉!!我要以死抗争!!!

(7)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

他连这点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才?!

7.引号(“”和‘')的用法

引号用来标明文中的引用部分或具有特别意义的词语,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独立引用,即把引用的话独立使用时,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的里边,且引号前用冒号。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2)部分引用,即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时,标点放在引号外,且前面不用冒号。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许多评论家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他走上前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4)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

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下午四点钟召开。

(5)一般的专有名词不用引号,但具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要加上引号。

三峡工程、京广铁路

“三个代表”“一国两制”“四化”建设

(6)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不止一段,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的末尾加上后引号。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人这样谈幸福:

“幸福是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幸福是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

“幸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选择。……”

8.省略号(……)的用法

省略号用于表示语段中某些内容的省略及意义的断续等,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连用。

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该句中要删去省略号)

(2)一般情况下,省略号后不用点号。

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这些新兴产业在中国的“硅谷”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该句中逗号应删去)

(3)省略号前是完整句子的,句号照用;省略号前不是完整句子的,不用点号。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他走进教室,拿起书包……

(4)两句可能会发生粘连,省略号后需加标点。

春节后,我去过北京、天津、上海……,北京雄伟,上海时尚。

(5)省略号前通常不加标点,但后句省略的内容与前句无关系时,前句后要加标点。

9.问号(?)的用法

问号是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问句中,一般情况下中间用逗号,只在句末用问号。

你喜欢吃苹果,还是香蕉呢?

(2)连续问句中,各句后均用问号。

这个问题该由谁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

(3)非问句句末标点不用问号。有些句子,形似疑问句,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句末不能用问号。

我不知道她到底姓什么。

(4)倒装问句中,语气助词之后不用问号。主谓倒装句,问号用在全句的末尾,句中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后应用逗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5)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

这就是你的做法吗?像你这个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6)问号有标号的作用,可以表示存疑或者不详。

马致远(1250?—1321),元戏曲作家。

10.破折号(——)的用法

破折号是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在文中表注释的部分之前,与括号的作用相近。通常比较重要的注释用破折号,不很重要的注释用括号。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2)表语意的转折、转换、递进,说话的延长、中断、省略,提示和总结上文等。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表转折)

“要说出身名门,——”芍药端庄地颔首微笑。(表省略)

(3)破折号前是问号或叹号的,可保留。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4)破折号表示解释时,不能和与它功能相同的文字同时使用。

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即“中外之界”。(该句中破折号与“即”重复,可删去破折号)

名师点睛

冒号和破折号的区别

(1)如果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如果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则应用破折号。

【例】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审议奖惩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大会理事。

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2)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的则不行。

如上面的第二个例句可以说成: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而第一个例句中冒号后的内容则不能省去。

(3)冒号的提示作用必须发挥到句末,而破折号则可以只管到句中的一部分。

【例】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

11.书名号(《》和< >)的用法

书名号是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作品的名称。其基本用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

《红楼梦》(书名)

《史记·项羽本纪》(卷名)

《论雷峰塔的倒掉》(篇名)

《每周关注》(刊物名)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名)

(2)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及简称。

《渔光曲》(电影名)

《追梦录》(电视剧名)

《勿忘我》(歌曲名)

《庄子研究文献数据库》(光盘名)

《植物生理学系列挂图》(图片名)

(3)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

科研人员正在研制《电脑卫士》杀毒软件。

(4)不能视为作品的课程、课题、奖品奖状、商标、证照、组织机构、会议、活动等名词,不应用书名号。

下学期本中心将开设《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两门课程。(书名号误用)

《文史杂志社》编辑力量比较雄厚。(书名号误用)

(5)当书名号中还需要书名号时,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

《教育部关于提请审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

(6)书名和篇名连用,或词牌名、曲牌名与标题名连用时,中间用间隔号隔开,外面用书名号。

《荀子·劝学》《念奴娇·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