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快乐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快乐的原始动力(1)

有没有人欣赏,并不是一朵花要绽放的理由;

有没有人鼓掌,并不是一棵树要矗立的理由;

有没有人关注,并不是一片海要湛蓝的理由;

有没有人欢呼,并不是天空要放晴的理由。

有没有人记得,并不是你不快乐的理由。

快乐来自心底,弥漫周身,

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由。

别那么轻易就不满

与其对别人处处不满,不如先问问自己:“哪里来的那么多不满?”

有一棵非常漂亮的幼苗,比其他兄弟姐妹都长得高,而且长得很快。看它那嫩嫩的叶冠高傲地昂首向天,就知道它也为自己的茁壮成长而感到骄傲。

可是在幼苗的身边,却有一根又干又直而且破旧不堪的木棍站立着,这简直叫幼苗无法忍受。于是它傲慢地对木棍说:“喂,我说棍子,你难道没发觉你挨我太近了吗?我们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你和我在一起,只会显得你更丑,你就不能离我远一点儿吗?”

木棍看了它一眼,默不作声,一动不动。幼苗火气蹿上来了,它环视一周,发现围绕着自己的篱笆也是那么难看,于是更加不满地嚷道:“篱笆,你就不能也走远些吗?你可真让我感到讨厌!”

篱笆同样也只是看了它一眼,没有作出任何回答,也没有挪动身体。幼苗暴躁得要跳起来了。

这个时候,一只蜥蜴路过这里,刚好听见了幼苗的叫嚣。它抬起头看着幼苗,嘲讽地说:“我说这棵长得又高又漂亮的幼苗呀,你漂亮的外表真是蒙蔽了你的眼睛,你难道从来没有低头看看,如果没有木棍,你靠什么站立?说到篱笆,难道你没有发现,它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你不受到坏蛋的侵袭吗?”

高傲的幼苗只顾自己心情的好坏,根本意识不到引起自己不满的木棍、篱笆,恰恰是在生活中无私扶持,保护自己的伙伴。不能平静下来弄清事情的真相,一味冲动,只会伤到对方的心。茶餐厅里,一位顾客愤怒地指着面前的杯子,对服务员大声喊道:“这是什么牛奶?变质了,把我的整杯红茶都糟蹋了!”服务员慌忙赔礼道歉说:“先生,真是太抱歉了,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的红茶很快就端上来了,茶碟里放着新鲜的牛乳和柠檬。服务员把托盘小心地放到顾客面前,然后微笑着轻声说:“先生,我能不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的话,就不要放牛奶了,因为有的时候,柠檬里所含的柠檬酸有可能会造成牛奶结块。”顾客霎时间红了脸,他匆匆喝完茶,结账走人。旁边的一位顾客看到了这一幕,他好奇地问服务员:“这件事情分明是他的错,你为什么都不解释,而是给他换了一杯茶呢?”服务员笑着说:“有理并不一定需要声高,道理其实一说就明白。”

服务员的宽容换得了双方的相安无事,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客人遇上的是别的服务员呢?不是客气地给他换一杯茶,而是直接告诉他红茶之所以被毁和柠檬有关,这位客人又会有什么反应?恐怕就算客人内心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由于服务员生硬的口气让他感到很没面子,他很可能完全不自我反省,而是直接发火,那么局面将会变得很难收拾。

可是如果在他发现红茶已经变味之后,不是直接责问服务员,而是语气平和地询问一下原因,相信每个服务员都会客气地向他解答,而他自己在知道了一些关于饮用红茶的小窍门时,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

心灵悟语

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应该那么快就表达自己的不满。

拆掉郁闷的墙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

音乐大师贝多芬出生在一个并不温暖的家庭,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乐手,可是父亲嗜酒,而且脾气暴躁,经常打人。贝多芬从小就表现出了一些音乐天赋,这让爷爷感到很欢喜,并且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可惜爷爷的呵护并没有让这个孩子平安地长大,因为老人家在贝多芬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父亲显然也意识到了贝多芬的音乐才能,可是他想的并不是如何好好培养这个孩子,让其成才,而是如何利用他为自己赚来更多的酒钱。所以贝多芬在练琴的过程当中,只要出现一点儿差错,就会招来父亲那雨点般的耳光。邻居们经常见到这个可怜的孩子在被打之后,又累又困地蜷缩在墙角睡着了。这样的童年毫无幸福感可言。

尽管没有成为父亲想象中的神童,但是贝多芬的才华也在一天天显露。12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受聘为宫廷古钢琴和风琴乐师,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可是由于从小没有感受过多少温情,贝多芬的性情并不温和,甚至有时候显得粗鲁乖张,不懂人事。

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贝多芬并不满足只是在宫廷里奏乐,他期待有更大的发展。十多岁时,他独自离开家,拜在了莫扎特、海顿门下,学习作曲。天赋、兴趣,再加上世界上一流的好老师,贝多芬很快就成才了。

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噩耗传来,他那一生受苦受难的母亲与世长辞了。这对贝多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尽管父亲从未给过他多少疼爱,可是母亲却一直在用自己不算坚强的身躯呵护着他,可是现在,这个世上唯一疼爱他的人也离开了。贝多芬几乎被悲伤击倒。

是对音乐的激情挽救了他。无论如何,应该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一番作为,昂首挺胸才对,这不也是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吗?这个时期,贝多芬创作了不少名曲,离开了几位栽培自己的老师,继续努力地生活。

不久,一个女子闯入了他的世界,她是那么的美丽,目光清澈,贝多芬几乎觉得这就是自己一生所爱了。他对生活的激情又回来了,获得爱情的欲望激励着他,使得他这段时间的作品充满了温婉如水的甜蜜。然而命运又跟他开起了玩笑,这个女子并非像贝多芬期待的那样懂他,相反,与贝多芬那“不能拿来吃”的才华相比,女子更需要的是物质上的富足。她嫁给了一位男爵。

初浴爱河的贝多芬那么快就遭到了抛弃,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这时候,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听觉出了问题,在欣赏交响乐的时候,他甚至要坐到音乐厅的第一排才能够听清。耳聋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完全被命运打垮了,离群索居,不再和人交往,悲伤到了极点。这时,贝多芬想到了死。他从容提笔,用一封长长的遗书讲述了自己的生平,遭人唾弃的感受,失去爱情的心痛,身体残缺的遗憾……

写完绝笔之后,他突然感到一阵轻松,所有郁结都已释放,厌世的念头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微笑着对自己说:“嘿,我又回来了。”

再一次经受住命运的打击之后,贝多芬迎来了创作生涯中的第三个高峰,也是最成功的时期。生命中最辉煌的10年,他在完全耳聋的情况下创作,几首钢琴奏鸣曲和一些弦乐四重奏相继问世。直到辞世,他仍然面带微笑。

心灵悟语

当不幸就在眼前,如果你敢于推倒郁闷的墙,就会发现美好的未来已然不远,与其停在原地抱怨,甚至轻生,不如勇往直前。

如果不想悲伤,就应该尽情快乐。

不要好心办坏事

想帮助别人,让别人得到快乐,最真实的证据是别人真心快乐,而非你想象中的快乐。

有个木匠拥有高超的手艺,他做的家具不但质量上乘,而且外观耐看,十里八乡声名远播。可是木匠老了,眼睛花了,钉东西的时候常常瞄不准;力气也不够了,刨子、锯子,使一会儿就累了。

木匠意识到自己是真的干不动了,可是一身好手艺得找个传人吧。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的儿子,然而让人苦恼的事情恰恰就在这里。

木匠虽然有两个儿子,可惜都对他精湛的手艺不感兴趣。木匠硬逼着两个儿子和自己学木匠活,但由于缺乏兴趣和耐心,儿子们做出来的家具都歪歪扭扭,根本用不了,更不要说继承自己的衣钵了。

木匠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说自己养了两个不孝的儿子,不懂得体会做父亲的心意,都不肯用心去学手艺。

一天,寺庙里的住持请木匠去做一些桌椅板凳。完工之后,住持请木匠喝茶。木匠坐下后不久,又忍不住对住持抱怨起自己的儿子来。

住持听了之后并没有接话,只是微笑着问木匠:“您是喜欢喝茶,还是喜欢喝白开水?”

木匠说:“茶能解渴,白开水也能解渴,但白开水无味,我更喜欢喝茶。”

木匠说完后,却见住持扬手将木匠的一杯茶倒在地上,又重新给他续上一杯白开水。

木匠满脸不悦,问:“大师这是为何?我明明告诉您我喜欢喝茶而不是白开水,可是您为什么还要让我喝白开水?”

住持反问:“施主既然知道白开水不好喝,为什么还要勉强别人去喝白开水呢?”

木匠突然明白大师说的绝非茶和白开水那么简单,可是他仍然想不通,“如果不勉强,那我的手艺岂不是要失传,那样多么可惜呀。”

这时,住持叫住旁边走过的一个小和尚,问道:“你是喜欢喝茶呢,还是喜欢喝白开水?”

只听小和尚恭敬地回答:“回住持师父的话,我更加喜欢喝白开水。”这番问话搞得木匠一头雾水,住持却笑着对他说:“人各有所好,你何不把手艺传给和你一样喜欢茶的人呢?”木匠这才恍然大悟。

自己喜欢茶,就认为别人也喜欢茶,甚至有时候连问都不问,就直接招待别人喝茶,可有的人偏偏只喜欢白开水。于是喜欢喝白开水的人认为对方太无理,勉强自己;而招待茶的人又会认为这个人不知好歹,自己把最喜欢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人,却换来一通抱怨,真是气人。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叫作“虚假同感偏差”。简单地说,就是人们通常会认为大多数人的爱好和自己是相同的。举个浅显的例子,某人喜欢喝咖啡,就会觉得大多数人都应该喜欢喝咖啡才对。

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人们会觉得判断别人的所思所想,推测别人的喜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可是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这种高超而准确的能力。

为此,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组织了一些被试,要求大家去阅读一份有关冲突的材料。阅读完毕之后,要求大家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是说出自己支持哪一方;第二是猜测其他人会支持哪一方;最后对做出不同选择的两类人进行一个粗略的特征总结。

实验结果表明,不管被试选择的是A还是B,大多数被试都认为自己的选择应该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在对选择A或者B的人群进行描述之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人们在描述和自己做出同样选择的人时,语气是客观积极的,但对另一组的描述却是充满了极端的偏见。

没有任何根据的偏见,就像没有任何理由的自信一样,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但它于我们无益。

心灵悟语

如果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喜好,哪怕出于好心,也可能将事情办砸。在思考事情或者需要给别人意见或建议的时候,最好的做法是换位思考,而不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就去决定。

给“敌人”一个机会

给敌人一个同自己成为朋友的机会,也就是给了自己一个快乐的机会。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老禅师非常喜欢在月色中散步,抬头望望头顶的明月,呼吸新鲜而微凉的空气,欣赏在洁白月光笼罩下的山间风景,一切宁静而美好。

一天夜里,他和往常一样出门去散步,回来后却发现屋子里竟然来了一个小偷。老禅师怕惊动了小偷,就停住了脚步,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待。

小偷把屋子翻了个遍,也没发现什么值钱的东西。他失望地走了出来,迎面看到等在门外的老禅师。

小偷很惊慌,不想老禅师却温和地说:“你大半夜走那么远的山路来看我,我不忍心让你空手而归呢。”说完就脱下自己身上的袈裟,披在了小偷身上。“晚上山里凉,这件衣服就给你御寒吧。”

小偷感到不知所措,没有多停留,就灰溜溜地走了。老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轻叹道:“可怜的人哪,但愿我能送给你一轮明月。”第二天是个艳阳天,老禅师早早起床,刚开门,就看见昨天晚上送给小偷的那件袈裟整齐地叠放在门口。他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小偷的行为显然是冒犯了老禅师,然而老禅师的做法却让小偷感到惊讶。老禅师没有恫吓小偷要将其送官,甚至没有责备小偷的行为,而是站在小偷的立场上,体谅他空手而归的失落心情,这样的胸怀怎能不令人感动?

试想如果老禅师当时激愤地斥责了小偷,也许小偷会怀恨在心,伺机再对老禅师下手。或者小偷根本就不理会老禅师说了什么,这家无财走那家,反正他就是干这行的。

然而老禅师原谅了小偷的行为,不但如此,他还主动与小偷和解,这就给了小偷充分的余地去反省自己,最终让他收获了那轮明月。

海顿太太独居,在城里开了一家很小的杂货铺,卖些日常生活用品。

这天夜里,外面下了很大的雪,客人很少,她收拾一下就准备关门了。这时,杂货铺里突然进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脸被冻得通红。他递给海顿太太一张50元的钞票,要求买一份热狗。

海顿太太一眼就看出那是一张假钞,她问年轻人是否能付给她零钱,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说:“我没有零钱,请给我一份热狗。”

海顿太太没有再多说,接过钱,递给他一个热狗以及要找回的零钱。

年轻人狼吞虎咽地吃下了热狗,转身准备离开,突然听见海顿太太惨叫了一声。他回头一看,发现海顿太太已经倒在了地上。

“快,快点儿,去对面的药铺给我买药,告诉他们,是海顿太太需要的药。”海顿太太一边费力地说,一边颤抖地将那50元钱递给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