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范:指尖上的文化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理智研判 宏观视野(1)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日趋走向一体化,“文化产业”已经被经济学界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追溯文化产业发展源头,探寻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文化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驱动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文化崛起的必然要求。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日趋走向一体化,“文化产业”已经被经济学界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追溯文化产业发展源头,探寻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文化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驱动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文化崛起的必然要求。

【微评 ★理论与实践结合,理念与现实结合,长期与近期结合,资金与品牌结合。把产品做成品牌,把项目做成产业,把技术做成标准。】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凸显

自1998年中央政府在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管理体系之中,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凸显。从“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情况来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国人的普遍共识。2013年,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GDP中的比率已经达到3.77%。在今年各省市经济下行、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增速仍维持在10%左右,其中北京、上海等地的增速仍保持在16%左右。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正在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在移动新媒体、电子出版物、智慧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尤为显著。以目前文化产业的增速和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在“十二五”末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GDP比重5%左右应该没有悬念。在此期间,内涵式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更新换代、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文化与金融的高度融合,尤其是小微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特色。

【微评 ★这些突出特色也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京杭大运河经济带、西南大通道、环渤海经济圈以及成渝经济带的产业发展下,“十三五”规划期间,文化产业也将在区域经济和特色化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将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各省、市、县已经展开的“十三五”规划的各项调研和编制工作都凸显了上述特色。

【微评 ★以文化产业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提供了城市转型的路径,而且切中了城镇化的核心要义——人的城镇化。】

“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在这样一个宏观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将产生倒逼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贸易也将伴随着产业的发展进行结构性调整,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文化产业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体系将逐渐完善,这些都将使文化产业的现状发生根本性变化。

【微评 ★文化体制的改革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因为意识形态、固有利益等问题,使得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大大增加,文化体制改革同样需要壮士断腕的魄力、勇气和智慧。】

伴随着“十三五”的到来,中国文化产业将全面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越来越多的政策利好之下,文化产业将不断与装备制造、建筑、体育、旅游、农业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科技日益成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推手,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有望出现“井喷式”增长。在这一机遇期中,国有文化企业全面深化改革、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新型文化业态下多重混合文化经济的不断呈现,尤其是目前正在强力推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立法工作,都将为文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提供保障。

【微评 ★近两年,中央出台的文化发展相关政策密度空前,而地方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因为实际情况不同,政策能否落地面临巨大挑战。】

融合、特色、纵深:2015中国文化产业新态势

2014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省市,各类政策密集发布,文化立法提上议程,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那么,中国文化产业在2015年将何去何从,又会出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向?

1.多种业态不断融合

具体表现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商务、文化制造、文化农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方特梦幻王国以高科技为核心表现特色主题,包含主题项目、游乐项目、休闲及景观项目200余项,还拥有24×22米的全省最大的3D屏幕、能容纳1620人的巨大室内剧场,是“中国版的迪斯尼”,充分表现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魅力。

【微评 ★用理工科的思维做文创,值得学习!】

深圳华侨城围绕文化这一核心,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不同的业态群,推动文化之城的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参与、体验的时尚旅游需求,拥有知识产权65项,2013年在国内外市场签约金额达15亿元,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范。

北京文博会的体育运动展重点服务于体育产业的信息交流、产品交易和项目合作,成为集聚前沿理念和权威资讯、引领行业发展、倡导时尚健康体育文化生活、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平台。

【微评 ★文化产业内在的集约、生态、人文和智慧等特性与其他产业耦合相关,这为其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各层面的重构。】

同时,文化还将在不同层面上实现与商务、制造业、农业的融合发展。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商务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商务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文化商务健康发展。而台湾法蓝瓷、三亚玫瑰谷、成都“五朵金花”等充分体现了文化与制造业、农业融合早已不是新鲜事,它们将在2015年继续迅猛发展。

2.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和事业工作领导小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要统筹起来,文化产业内容生产和政府采购要实现无缝对接。国家的公共投入将从2014年的800亿元不断增加,到2020年突破8000亿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将成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内容生产将和公共文化需求相一致。

3.互联网影响愈加深刻

到2014年,中国网民人数达到6.32亿,其中5.27亿使用手机上网,线上购物规模达1.85万亿,连在路边摊买水果和小吃都实现了网上支付。互联网对各行业的影响中对文化产业影响最大,处处离不开互联网。在互联网经济的深刻影响下,多种文化产业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数字出版、移动音乐、众筹电影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未来,新媒体和互联网还将为文化产业注入什么样的新鲜血液,我们拭目以待。

【微评 ★山雨欲来风满楼,互联网的潜力还在酝酿中,未来一定会有更加颠覆性的改观。】

4.文化与金融融合

融资难是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文件已经出台,旨在打造文创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多元收益。尤其是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更是为文化金融的融合注入了强心剂。要大力发展文化消费金融、丰富文化信贷产业和服务、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直接融资。

【微评 ★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除了与文化产业轻资产、风险大紧密相关之外,文化企业的透明度、诚信度和企业管理也是融资难的重要因素。】

5.特色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2014年8月底,《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乡镇、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或将形成。

【微评 ★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而这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民间共同努力。】

吴桥,什么时候能成为中国的“太阳马戏团”,就是真正站起来了。太阳马戏团60%的演员都和吴桥有关,中国没有一个杂技团没有吴桥人,可是要如何形成吴桥品牌,如何把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科技、传播结合起来,是需要认真思索的。

6.文化产业纵深发展

12月15日,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正式挂牌。作为北京市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将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遥相呼应,形成“西有科技中关村,东有文化定福庄”的发展格局。以此为契机,一批文化产业金融实验区、创新实验区和互联网企业保税区应运而生,带动文化产业纵深发展,领域更加宽广。

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2014年12月25日,我在天津调研,谈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顶层设计、法制、中小微文化企业、投融资、人才等问题。本文是演讲内容的节选,与大家分享。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目前面临如下几个问题,如何认清现状,如何采取措施予以解决,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讨论的。

【微评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制定“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考虑规划制定的可行性和系统性,中央的规划具有统筹指引的战略性作用,而地方的文化规划要立足实际、适度超前。】

1.顶层设计不足

条块分割严重。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没有系统的政策法规,条块分割严重,不成体系,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困扰,制造难度。

缺乏文化规划。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一部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方案,使得许多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缺乏指导和参照,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导致资源浪费,绩效不佳。

2.法制不力

文化立法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总体上看,文化立法相对于国家的整个法制建设来说,步伐缓慢。目前文化产业法制不力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

【微评 ★我国文化立法要积极向欧美一些国家学习,当然更要立足我国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文化立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文化领域立法数量较少且涵盖面窄、立法缺位问题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8月,我国立法总数约38000多件,其中文化立法的数量约1042件,文化立法占全部立法的2.7%,其中文化法律占全部法律的1.7%。

文化立法效力层次较低。从当前的文化立法来看,法律、行政法规过少,大部分是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效力层次偏低。这直接关系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和实现,本应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立法予以规范的事项,现在还主要依靠行政法规甚至大量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来调整。这种情况不仅使文化工作处于低效管理的状态,而且与《立法法》规定的立法权限划分不相适应。

立法滞后、不能适应需要。由于我国现行文化管理体制是一种部门分割状态,立法上不可避免地带有部门利益倾向,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看似严格,实则松懈。现行文化立法所确立的法律制度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适应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根据近年来文化立法的理论探索和立法实践,我认为,进一步加强文化立法,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建立和完善文化领域立法。文化部正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快文化领域立法步伐,推动文化领域的建设和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有法必依。严格依法办事,文化立法执法过程中都要时刻把法放在醒目位置,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协调。政府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协调发展,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