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一些发达国家在再制造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2.3.1 美国
(1)基本情况
1996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制造工程学教授RobertT.Lund在国家实验室的资助下,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对美国的再制造业进行了深入调查,撰写了研究报告《再制造业:潜在的巨人》。他们建立了一个包含9903个再制造公司的数据库,并随机抽选调查了其中的1003个,获得了大量信息,如年销售额、雇员人数、再制造产品种类等,调查范围涉及汽车、压缩机、电气、机械制造、办公设备、轮胎、墨盒、阀门等8个工业领域。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小组对整个美国再制造业的规模进行了评估。结论表明,再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所有再制造行业中,汽车再制造业是最大的,再制造零部件包括内燃式发动机、传动装置、离合器、转向器、启动机、化油器、闸瓦、水泵、空调压缩机、刮水器电机、油泵、刹车动作筒、动力控制泵和缓冲器等。至2001年,汽车再制造公司总数达50538个,年销售总额365亿美元,总雇员337571人[7]。具体情况见表2-2。
表2-2 再制造公司数量、销售额及雇员人数
美国曾制定了详细的再制造中长期规划:2005年时,雇佣员工100万人,年销售额1000亿美元,75%的再制造公司通过ISO认证;到2010年时,保证100%再制造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原产品;到2020年时,再制造业基本实现零浪费,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根据RobertT.Lund于2008年撰写的研究报告《再制造——经营方式和策略》,美国再制造所处的产品领域的数量已持续增加至114个,如表2-3所示。
表2-3 再制造产品范围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2)产业布局
美国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西起密西西比河,东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北至密执安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岸以南的地区,以及新英格兰的南部。这一工业密集的东西狭长地带,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带”。其面积只约占全国的8%,但却集中了美国1/2以上的制造业,成为全国工业最集中的地区。美国的再制造产业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产业集群。
①船舶、军工、电子。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等州,一些与军事有关的新兴的工业部门,如造船、飞机、导弹、电子、汽车装配等得到巨大发展,相应的再制造产业也发展迅速。油气工业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的西部油田,相应石化设备再制造在这一地区发展较为成熟。
②航空工业。美国的航空工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相关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
③钢铁机械。美国的钢铁机械工业主要集中分布于以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为中心的大湖带南部。机床、铁路设备、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业十分发达。
(3)主要企业概况
美国再制造企业众多,配套的再制造回收企业数量庞大体系完整,这与美国市场环境较为宽松有直接关系。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建筑和矿用机械生产商,也是全球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以及工业用内燃机的主要供应商。卡特彼勒再制造服务是该公司的一个全球业务分支,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旧件回收系统、核心修复技术等先进的再制造能力,已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了17个再制造工厂,160多条生产线。全球员工4000多人,全年处理旧件约220万件,在循环利用方面接近“零填埋”。2005年卡特彼勒公司的再制造产值超过15亿美元。2005年,卡特彼勒公司在我国上海注册了卡特彼勒上海再制造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公司在英国的威廉斯发动机再制造工厂还承担着英军挑战者坦克和勇士装甲车用发动机、传动箱的再制造任务。
综合而言,在美国,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从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加工设备到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美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基本遵循“技术产业化、产业集聚化、集聚规模化、规模园区化”这一模式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对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3.2 德国
(1)基本情况
在德国,再制造产业涉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路机车、电子电器等多个领域,至少90%零部件可以得到重新使用或合理处理。例如宝马公司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回收品经营连锁店的全国性网络。宝马公司从实践中得到经验,汽车回收工作效益很好。如用过的发动机,经再制造后,仅是新发动机成本的50%~80%。其过程中,94%被修复,5.5%被熔化再生,只有0.5%被填埋处理[8]。
大众公司每年再制造发动机在20万~30万台,再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据有关研究报告,大众公司在某种型号的发动机停止批量生产一定时间后,就不再供应新的配件发动机,用户只能更换再制造发动机。这样,一方面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主机厂就不必再为老产品的售后服务保留相对产量有限的配件生产,从而形成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之间的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产业模式上看,德国再制造企业绝大多数为大型企业控制,回收则由企业自身承担,这与美国模式明显不同。大企业控制的再制造体系整体效率和质量保证更加完善,虽然发展受到企业意愿影响,但是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2)产业布局
德国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机构布局均衡。鲁尔区是德国工业的核心地区,硬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0%,生铁和钢产量也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和65%,杜伊斯堡是全区最大的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业基地。该地区钢铁加工与机械制造业发达,配套的再制造产业发展完善。
①汽车制造业。宝马、奥迪、保时捷、博世和戴姆勒-克莱斯勒造就了慕尼黑和斯图加特经济与汽车的密切联系;沃尔夫斯堡、汉诺威地区的就业好坏几乎完全取决于大众公司的经营状况;在卡塞尔的大众公司工厂为当地吸引了众多供应商;在黑森州吕塞尔斯海姆市的欧宝公司,在科隆市的福特公司都使这两个地区深深地打上了汽车的烙印;福特、博世等国际企业均在萨尔州设有工厂,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已经成为该州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柱。由于大众公司在东部摩泽尔河畔建厂,茨维考地区已经成为汽车及相关产业集聚地。这些地区,与汽车制造相关的再制造产业较发达。
②电气制造业。电气制造是德国继汽车业之后销售额第二大行业,是继机器装备制造业之后就业人数第二大行业。
电气行业内居支配地位的是一些大型企业,包括西门子、阿尔斯通、博世、飞利浦和ABB等国际公司,它们主要集中在德国南部。该地区大部分电气制造企业均有再制造业务。
③机械设备制造业。德国机器及装备制造业企业集中分布在斯图加特周边地区,这个区域集中了德国三分之一的机器制造企业,大量再制造产业企业也在该地区分布。
④电子产品制造业。微软、IBM、惠普、苹果和富士通,及德国本土的西门子、SAP、SoftwaAG等公司分布在斯图加特地区、慕尼黑地区、莱茵内卡地区、卡尔斯鲁厄地区、达姆斯达特/施塔肯伯格地区、科隆/伯恩地区、汉诺威地区及柏林和汉堡。
德国再制造产业布局基本上依托各大制造业基地展开,大部分以企业园区的模式出现,这与德国大型跨国企业的区域影响力有直接关系。此外,欧洲已通过了有利于再制造工程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且正在德国建设欧洲再制造技术中心。
欧盟于2000年通过了一项有利环境保护的新规定,未来所有欧盟的汽车用户将享受免费旧车回收,废旧汽车的可再生利用率到2015年将达到95%。
(3)主要企业概况
以大众(Volkswagen)再制造公司为例。2004年,德国大众再制造公司已完成再制造发动机748万台,变速器240万台。近年来,由于高技术在再制造中的应用,公司销售的再制造发动机及其配件和新机的比例达到9∶1。上海大众集团有限公司已开展发动机再制造业务,相关业务由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大众中方投资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瑞贝德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开展。该公司现主要产品为再制造发动机及其他再制造零部件,现有员工约100人。
2.3.3 日本
在日本,2003年旧汽车再利用零部件的市场规模达到了73.38亿元人民币,其中87%属于“再利用件”,另有13%属于再制造零件,价值达人民币9.69亿元。从产业模式上看,日本再制造企业集中,产业集聚现象十分明显。既有大企业控制的再制造模式,也有市场化运作的再制造企业。从区域分布上,则是典型的集中发展配套协作模式。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其他地区的相对较少。濑户内海主要是各类机械制造、电气设备、军工航天等产业集中区;太平洋沿岸有电子电气、钢铁冶金、机械加工等产业;爱知县、东京一带则是丰田、本田等汽车产业基地。
日本再制造产业基本上是园区化发展,依托大型企业的产业园区形成具有很强集聚效应的再制造产业带。整个日本工业分布十分集中,企业协作密切,再制造产业与原有产业基本上是在同一园区由同一类企业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