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涅槃:从皇宫到故宫博物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紫禁城”之所谓

今天所称故宫,即明清两代皇宫,亦称紫禁城。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这里曾居住过明清两代24个皇帝和他们的后妃及一部分皇子,并在这里对全国实行统治。在这座占地约72万平方米的“城中之城”中曾演出过中国沧桑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帝王将相戏”。

像赫米蒂奇(Hermitage)、凡尔赛宫(Versailles)、托普卡匹(Topkapi)等一样,故宫博物院既是博物馆又是宫殿建筑群,它可以炫耀它的收藏、它的建筑、它的历史。紫禁城是中国皇帝的理想之城。宽敞的庭院,大理石平台,气势磅礴的大厅,红色的墙和金色的屋顶,这些都有着持久的魅力。这座宫殿作为中国建筑技巧的辉煌纪念碑呈现给公众。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传统的中心观,无论是建都、建造宫殿还是建重大的祭祀场所,都试图寻找天地的正中,以奠定天子居中、四方来朝的政治格局。明代营建紫禁城的时候,也继承了这种中轴思想,紫禁城作为北京城的正中,自奉天殿(太和殿)中心,向北直抵鼓楼,向南则直达正阳门,全城重要建筑均布置于这条中轴上。王子林:《紫禁城风水》,紫禁城出版社,2005。形成了以紫禁城为核心,周边向皇城聚集的京城格局。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五门三朝”的格局体现了儒家的理念和礼制与阴阳五行的学说。

神武门内的紫禁城

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是城市地标性的建筑及景区。如今故宫博物院中轴的政治意义已经不那么显著,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意义深远。作为北京的地标性景区,整个紫禁城宫殿建筑,是中国历代宫殿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置身于紫禁城中,朝暾夕曛,可以真切领略和感受中国古代宫廷生活的尊贵典雅、精致奢华,以及皇家艺术情趣和文化品位,进而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紫禁城的规划模式体现了皇权的礼制。尤其关注庭院、礼节、休息和日常生活。这神话般的建筑群,也是一个消失的帝国时代的宝库。紫禁城是指由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连接在一起的墙壁包围的区域,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宫殿由一系列的建筑群组成,占地总面积17万平方米。幸存的宫殿建筑至今覆盖了15万平方米并且包括9000多间不同元素的房间,它是罗浮宫的四倍,是圣彼得堡冬宫的九倍,是克里姆林宫的两倍,是白金汉宫的十倍。

清朝康雍乾时期在北京的西北郊以及京城周边地区修建了许多皇家园林,作为皇帝消遣避暑的行宫。这些皇家园林,一度成为另一个政治中心,例如雍正时期每年春末到秋初、秋末至春初两个时节,皇帝都会到圆明园居住和理政。说明这些皇家园林与紫禁城的关系极为密切,都是皇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故宫中的宝藏,世间不乏美誉的辞藻,其中以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所言最为贴切。他说:“无论是紫禁城这一古代建筑群的本身,还是紫禁城内珍藏的各种文物,都是罕见的旷世之宝。”裴文中:《旷世之宝——紫禁城》, 《故宫新语》,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旷世之宝”即言举世无双、旷绝一世的宝物,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另一种条件下是绝不可能复得的,这一定义下得十分准确。另外,裴先生还将这一旷世之宝分为古代建筑群与珍藏的各种文物两种系列,此观点颇有见解,下面也不妨分别予以论述。

首先,紫禁城作为古代建筑群,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紫禁城的前半部以巍峨的太和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后半部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侧有十二宫。“紫禁城居皇城内,周六里,广袤一千六十八丈三尺二寸,城四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门,四隅角楼各一,墙外东西北三面,守卫围房七百三十三间,此紫禁城内维之制也。”金梁:《清宫史略》自印本,1933。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朱继伟、景海亮:《关于故宫博物院导览的探讨》,载《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博物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2013。

习惯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往往将人复归于自然,与天地精神结通,因此,也就出现了以紫微星垣比喻帝王宫殿的说法。《晋书·天文志》载:“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紫微即天极星,位于中天,特别明亮,旁边群星环拱,故有“紫微正中”的说法。

太和殿(外)

太和殿(内)

太和殿前的神龟

太和殿前的铜鹤

帝王是人间社会生活的中心,“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王是沟通天、地、人的至尊至贵的天子,于是乎,“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的认识也就不足怪了。

明代永乐帝朱棣,从南京迁都北平,改称北京,把皇宫建在当时北京城的正中,在建筑布局及宫殿的定名上都采用了一套附和“天宫”的手法。整座宫殿的主要建筑为南北城的中轴线上最大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建在8.13米高的台基上,居高临下,象征天子的崇高伟大。乾清宫和坤宁宫,象征天地乾坤。后三宫东庑的日精门和西庑的月华门,则象征日、月。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在中轴线两侧的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群,象征环绕的繁星。总之,所有这些象征日月、星辰的对称建筑群,拱卫着象征紫微的中宫,充分显示出皇帝受命于天的意图。这就是“紫禁城”名称的来源,这一把阴阳五行、自然现象包摄于天,又将其人格化,然后再赋予皇帝的居所,并用天宫的总局呈现出现实的宫殿,无疑是把皇权置于万民之上,使统治者的地位神圣化、绝对化。

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雄伟壮观。它不仅是强化皇权的一种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代表。

养心殿位于西六宫南,为雍正朝之后皇帝日常办公地,同时在此召见臣僚。与之相对称的地方为奉先殿,是供奉祭祀祖先处。在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一般臣民当然并不知道住在高大宫墙内的皇帝的性格与人品,但是皇帝像一种原始力量,被人们当作天子来接受和承认。这种令人敬畏的力量,来自上苍,来自弥漫着神秘色彩的紫禁城。

乾清宫

养心殿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