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生伦理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社会民生问题凸显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历经30余载,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家走向富强,人民开始富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然而,并非没有问题存在,相反,与成绩相伴而行的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亟待我们努力解决。或者说,今天,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当直面当代“中国问题”。

所谓“中国问题”,是指中国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副作用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特定的历史境遇和实践环境中所衍生出来的、对中国未来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改革开放让中国人富起来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但与之相伴的则是跟随而至的负面影响,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社会发展并非单方面的发展,而是一个系统,涉及极为复杂的问题,并且对中国而言,又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因而有问题产生实属合理范畴。从本质上讲,“中国问题”就是有关中国民生幸福的问题。这个问题必然要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审视和阐发,而“现代性”问题又必然与人类现代化实践与发展历史相伴而行,它不仅受到中国本身发展环境的制约,而且受到全球现代性发展的深刻影响。在此意义上讲,“中国问题”也就是“世界问题”,因为二者在本质上都关涉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生计与生活问题,即民生问题。不仅如此,“中国问题”的解决必将有利于“世界问题”的解决,这是因为中国的发展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益,而且对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都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发展设计如果无视当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 ‘世界问题’,过多地强调中国特色或中国国情,则会使我们的社会发展失去活力,放缓改革的步伐,甚至可能会迷失发展的目标。唯有在世界视野的参照下,我们才能增强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养成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的平常心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并形成未来中国清晰的文化发展图景。”邹广文:《当代哲学如何关注“中国问题”》,《新华文摘》2013年第14期。由此可见,解决“中国问题”,改善中国的民生状况,促进中国的民生建设,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将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以及能源与环境问题等,均构成了潜在的社会风险,成为直接或间接影响民生问题的重要根源。这些不合理问题的出现,将“使人们产生较强的失落感、被剥削感、不公平感等,如果这些心理感受长期得不到改变,甚至进一步加深,将会使得心理失衡现象转变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对逐渐加剧的社会竞争以及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适应性较弱的社会成员的心理将面临严重挑战”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主编:《2012·中国社会管理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不仅如此,还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当人们面临社会风险时,文化心理层面的各类风险便由之产生。长此下去,人们的平均分配、社会信任、社会焦虑等心理或情绪问题将会不断加剧,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这又增进了另一重风险。一些弱势群体由于平均分配心理而产生对改革现状的不满,普遍要求得到平等分配,要求社会成员得到相等的回报。这种“平等分配”而不是“公平分配”的主张,忽略了贡献的大小,容易导致对贡献能力强者的剥削,也将影响到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而阻碍正常的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推行。但这种因社会分配不公而导致的错误心理,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过来,从而对社会有序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加上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的商业欺诈、虚报冒领等违法现象层出不穷,食品问题、安全问题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增强了人们对社会和政府的不信任感。众所周知,社会要良性运行,必然需要不可匮缺的“个体信任”和“组织信任”,它们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保障和前进动力。此二者的缺失,将导致整个社会信任感下降或缺失,结果不但会减小经济拉动力,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更会使政府与执政党的公信力下降,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动荡与不安。风险叠加,将会使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个代价甚至会超过经济与社会发展本身所带来的利益。倘若如此,民生问题不但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反而会变得越来越恶化。

我们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其进步令世界瞩目。然而,经过反思,我们依旧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尤其是民生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这无疑表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和社会的稳定性。

不回避问题,正视问题的存在,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社会民生问题的凸显,预示着改善民生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民生问题事关重大,它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中之重,成为“中国梦”的核心。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还需要我们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去,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去,进一步挖掘其民生伦理思想,以便为我们的民生建设事业提供有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