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取象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整体思维

《易经》思维方式的另一个特点是整体思维。《周易》古经,以它特有的表达形式,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八卦及其六十四卦,是构成这一整体的基本框架,在这里,人和自然界是处在完全统一的结构之中的。

有些卦本身即为一个整体,体现了一个中心观念,反映出《易经》整体思维的特点。例如《艮》卦: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六四:艮其身,无咎。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上九:敦艮,吉。

 

此卦由“趾”到“腓”(腿肚)、“限”(腰部)、“身”(胸腹部)、“辅”(脸部),最后到“敦”(头部),讲了人整体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阐明只注意背部而不注意全身,犹如“行其庭,不见其人”(进人大宅院,不见有人居住),是无用的道理,反映了《周易》古经整体思维的特点。

《谦》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说具有谦虚美德的人,终会有成就的。李镜池先生在《周易通义》中指出:这“是一篇很精辟的合于辩证思维的道德论”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页。。“谦”“谦谦”“鸣谦”“劳谦”“撝谦”讲的是不同条件下的谦虚,最后以“利用行师征邑国”作结,把握了“谦”的整体。此卦,从问题的提出到理论上的论证,全面地赞颂了谦德。

再如《渐》卦,描述了事物发生变化要渐进的全过程。“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陵,……九三:鸿渐于陆……六四:鸿渐于木……九五:鸿渐于陵……上九:鸿渐于阿。”六条爻辞首句,以鸿鸟飞行取象,从初爻开始,经由河岸、磐石、山丘、上木、山岭,于上爻到大山,由低到高,由近及远,从整体上揭示了事物循序渐进,发展变化的过程。

此外,如《咸》《剥》《复》《临》《明夷》《兑》《井》《坎》《震》《观》等卦,都是这样,各条爻辞间有一个共同的取象,体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观念;表明《易经》古经注重从整体上反映事物全貌的整体思维的特点。

六十四卦的卦序也反映出整体思维是《周易》古经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认为从《乾》卦始到《未济》卦终,是一因果的系列。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牵强,但从整个六十四卦的排列上,却集中反映了《周易》古经整体性思维的特点。

终卦是《未济》卦,初六爻辞“濡其尾”到上九爻辞“濡其首”,表明到极点又回到《既济》卦和《未济》卦没有终结,仍在往复不停地运动着,首卦昭明“变”意,终卦变化不已,首尾遥相呼应,都围绕着“变易”这一主旨。可见,卦的排列是颇具匠心的,充分体现了《周易》古经整体思维的特点。

用组卦的方法,反映整体思维的方式,是《周易》古经独有的。《周易》古经每一卦的上爻,大多具有忧虞之象,表明随着爻位的上升,事物也发展到了极点,如:

 

《乾》上九爻辞:亢龙有悔。

《比》上九爻辞:比之无首,凶。

《既济》上九爻辞:濡其首,厉。

 

这种发展到极点的卦象,是《易经》物极必反,表现对立面相互转化的特有的中间环节,穷极而反,转而向下,通过与之相对应的组卦,使变化得以继续,这种矛盾的转化,运动的不断继续,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两两一组,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充分反映出《周易》古经整体思维的特点。《泰》(乾下坤上),卦辞说:“小往大来,吉亨。”爻辞由初九:“拔茅茹,以其夤。征,吉”,逐渐到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表明了泰极否来。《否》(坤下乾上),卦辞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爻辞从初爻开始,逐渐转化为“泰”,至上九:“倾否!先否,后喜”,“否”极而“倾”,意谓:干坏事当然不好,但能改过自新,最后还是可以变好的,所以“先否,后喜”,说明“否”可以转化为“泰”,即否极泰来。“泰”“否”两卦,由“”而“”,两卦爻画的颠倒,意思相反,合起来看,却是一个整体,完整而具体地阐明了事物的对立、转化的关系。泰极否来、否极泰来,显露出了朴素的辩证思想,其思维方式是整体性的。

《损》(兑下艮上),爻辞为: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攸往,得臣无家。

 

初九说:祭祀大事,要赶快去参加,“无咎”,然亦可“酌损之”;九二说:不能损,相反还要增益;六三说:损益各有所失有所得;六四说:损掉疾病,快去祭神,无咎;六五说:不能损,只能益;上九说:不损增益,无咎。六条爻辞,阐释在损益的问题上,点明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益》(震下巽上),则从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到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讲了由益到损的变迁。《损》《益》两卦,相辅相成,从不同的侧面,较全面地阐述了损益之理。

其他如《晋》与《明夷》,《剥》与《复》,《既济》与《末济》等,亦能从组卦上看出整体思维是《周易》古经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易经》用八卦及其六十四卦表示整体,在卦的思维框架中,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处在统一的整体结构之中,如上文提到的天、地、人三才寓于六画之中的“六画之象”等。认为人事吉凶,宇宙万物都能在卦中得到解释、判定,这当然是十分幼稚的,但其对问题的“解法”却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要整体地把握事物。尤其是用“图式”解释事理的方法,给人的启迪更大。美国数学家斯蒂思曾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易经》把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作为问题,以六十四卦为其“转化了的图形,思想上整体地把握了问题”而创造性地发明了这种“解法”,因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