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洲游(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八章 旅游天堂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访问过毛里求斯。他说:“上帝先创造了毛里求斯,然后才建造了天堂。”言下之意,毛里求斯是人间天堂。

毛里求斯被誉为“印度洋上的明珠”和“旅游者的天堂”。那里的海滩特别吸引人,白沙细软,风日清和,美女云集;如果能下到海底,更是另有一番景象,奇妙的世界让您如痴如醉。毛里求斯因此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国络绎不绝的游客。

也许是马克·吐温一叶障目,辽阔的非洲大陆更是令人神往。许多人都说:“如果当今世界上有天堂的话,那就是南非。”南非有多种族的人民,多色彩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良好多元的旅游设施,以及人们感叹的多么美好的气候!有人说,南非将全世界的旅游资源浓缩在一起了,可谓“茫茫世界在一国”。如果您想省时省力省钱地周游世界,那就旅游南非吧,旅游一国等于遍览全球!

南非不但旅游资源丰富,而且人们的旅游度假观念超前。走进南非度假村,您的休闲观念一定会受到启发。

平心而论,非洲国家的旅游资源各具千秋。刚果(金)的火山爆发别具一格,景观独特;非物质文化旅游遍布全洲,方兴未艾,在丰富旅游项目的同时,保护着民族民俗文化,继承着民族传统精神。

第一节 举国处处有美景

纳米比亚——雾中沙漠行,美景眼底收

汽车沿着海岸线在沙漠公路上北行,右边是茫茫沙漠,云雾蒙蒙之中透出惨淡的金黄色,恍若置身于黄土高原之上;左边是滔滔大海,白浪滚滚不时拍打着海岸,一望无际的蔚蓝色海洋被重重薄雾遮住了视线;前面依旧是望不尽的沙漠世界,大西洋的波涛和本格拉寒流形成的雨点和雾气隔着车窗不时向我们袭来,雨刷器在不停摇摆,为了行车安全,车灯划出两道光线指示着方向……

纳米布沙漠南起南非西北部,北至安哥拉西南方,纵贯纳米比亚西部,大自然的神工巧艺在纳米比亚西海岸创造了这一独特的沙漠景观,外加由南极而北上的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和西方殖民者的侵入,又给沙漠世界增添了斑斓的色彩——十字角、海豹滩、旅游城、沙漠城市、沙漠别墅、沙漠摩托车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聪明的纳米比亚人民“吃”起沙漠来,利用沙漠发展特色旅游,吸引来五洲四海的游人,使旅游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们是从旅游城——斯瓦科普蒙德市出发北上的,由于置身于沙漠世界,柏油马路基本上为细沙所覆盖,汽车实际上是在沙漠上行驶,路旁没有标志,四周荒无人烟,举目皆是沙漠,仅这一濒海的沙漠风情就使不少游人陶醉其间。旅游城北115千米处是举世闻名的十字角海豹滩,约十万头海豹聚集在那里,以海中的浮游动物为生,游人在此站在沙滩上观看,形态各异的海豹尽收眼底。

旅游城和十字湾中间是亨蒂斯湾的沙漠城市。由于该湾盛产各种鱼类,每逢节假日,钓鱼爱好者从数百公里外来到这里,悠游自在地坐在海岸垂钓,常常满载而归,垂钓者也就越来越多,从而刺激了滨海沙漠旅馆的快速发展,沙漠城市的规模随之不断扩大。

从沙漠城市继续南下,漫漫黄沙之中出现了一幢幢色彩鲜明、格调迥异的沙漠别墅。我们从一家家门前经过,好不容易发现一家屋内有人,走近一问,方知我们已经置身于“沙漠度假村”。由于当地缺乏饮用水,每户的房顶都竖立着一个大水缸,构成一幅别致的沙漠别墅图。

继续南下,我们便回到著名的旅游城市——斯瓦科普蒙德。1884年,德国殖民者占领纳米比亚,由于这块殖民地上唯一的深水港口沃尔维斯港已被英国占据,德国殖民者只好另选出海通道。1892年,他们开始在沃尔维斯港北35千米处建设新港口,使得这座建造于茫茫沙漠之中的滨海小城富有日耳曼民族风格:规模大体相同的别墅,样式基本一致的房屋,艳丽而大同小异的色调,华美而古板严肃的街景。时至今日,全市三万多居民中有1/3是德裔,这座风格独特的昔日港口成为今日的旅游城市,中高档饭店和出租车公司比比皆是,接待着远方而来的游客,特别是欧洲游人。

沃尔维斯港位于斯瓦科普蒙德南35千米,沿途是另一番沙漠风情。漫漫黄沙堆积成座座沙丘绵延起伏,未料却成为当地旅游公司的生财之道,沙地摩托车旅游项目应运而生,远道而来的游人争相驾驶宽轮胎摩托车穿越沙丘,亲自体味一番沙漠的荒野情趣。

过一把沙漠摩托车瘾,就来到南部非洲西海岸最大的天然海岛公园。在大西洋海水形成的咸水湖里,栖息着全世界9/10的燕鸥和南部非洲3/4的火烈鸟。目睹一群双翼如火的火烈鸟展翅腾空,游人无不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结束沙漠沿海之行后,再乘越野车深入纳米布沙漠腹地,观赏奇异的月球风光和神奇的千岁兰,然后再去北部的艾陶沙国家公园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卡普里维地带野生动物园……纳米比亚的天然美景和独特魅力令人陶醉。

纳米比亚的沙漠摩托车赛别具风情。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蓬勃兴起的旅游业为纳米比亚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纳米比亚接待的旅游人数从1992年的15万人上升到1997年的40万人,进入新世纪后突破50万人,从而使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亮点。

 

南非:茫茫世界在一国

南非旅游资源甲天下。美丽的自然风光、绚丽的动植物世界、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了来自五洲四海的游人,茫茫世界在一国,“旅游一国等于环游世界”就是游人对南非旅游的高度概括。

从林波波河到好望角,从德班到大西洋东岸,遍布全国、各具特色的旅游热点比比皆是,主要的旅游点可概括为一角一山一岛,一道一村一港,一窗二园三城。

我们现在就从开普敦出发,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环游世界”吧!开普敦是南非的“母亲城”,始建于1652年,得名于好望角,意为“海角之镇”。开普敦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有一角一山一岛,即好望角、桌山和罗本岛。好望角是非洲大陆的西南端点,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要道。由于地势险恶、巨浪滔天,葡萄牙航海家当年阴差阳错地发现它时,当初称其为“风暴角”。只因为当时的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认为海角既已发现,东西方水路开通指日可待,必将为殖民者带来好运,遂改名为“好望角”。好望角是南非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人类探险精神的一个真实写照。

开普敦是南非的“母亲城”,前拥大西洋,背枕桌山。桌山,顾名思义,顶端平整,平如桌面;海拔1087.1米,顶部常有白云笼罩,恰似桌布,桌山因此被称为“上帝的餐桌”,可谓大自然的一大杰作。

山不在高,有“奇”则名。世界上海拔过千米的山难计其数,唯南非开普敦的桌山拔海而起、顶平如桌而成为天下一大奇观。它是地壳运动的杰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桌山之神奇,奇在它一边是大海,一边是平地,将大地与大海截然分开,成为开普敦的天然屏障与标签;奇在它垂直而上,直奔云霄,陡峭险绝而端庄沉稳,犹如一尊矩形巨石站立城头与海边;奇在它顶平方正,居高不险,山顶瞬息变化阴晴,艳阳与乌云相间;奇在它登高望远,居高临下,极目四望天际边,俯视四周皆一览无余。

游人到此,乘坐五分钟的缆车便可直达一马平川的山顶。山顶现已辟为自然保护区,除1400多种奇花异草外,还有麝香猫、鼬鼠和岩兔等小动物穿梭跳跃于岩石和灌木之中,有的还不时向游人“乞讨”。为方便游客,山顶有商店和饭店,还有厕所。为游客安全,四周在危险处设有护栏。这里的另一处景观是标明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的方位盘,吸引来自远方的游人寻找自己祖国的方位,告诉游客目前与祖国的距离。当您找到北京的位置时,标明桌山与北京之间的距离是“12946千米”。

泉山的“裂缝”是游人登山的蹊径。

细心人会留意到,这张大餐桌是由两个“拼”起来的,中间还留有一个小缝。不少徒步登山者就是从这个缝中上下的,沿途的羊肠小道“风景这边独好”。桌山两边分别有一座小山,因其形状酷似魔鬼和狮子,人们形象地称其为“魔鬼峰”和“狮子头”。魔鬼和狮子常年站立在“餐桌”两旁,为“上帝”看管桌上的美餐,眼看着美味佳肴而不敢动声色,可见魔鬼和猛兽也惧怕上帝三分。

站在桌山上北望,浩瀚的大西洋上有一座孤岛——罗本岛。为了争取南非黑人的解放事业,“铁窗硬汉”曼德拉曾在那里度过了长达18年的狱中生活,罗本岛也因此闻名天下,成为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象征;罗本岛也因此于1999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开普敦沿着二号国道东行,在从斯韦伦丹到伊丽莎白港的550千米的“花园大道”上,先是山峦起伏,继而海岸蜿蜒,两岸五彩缤纷、花团锦簇,伴随着风景连绵,森林、湖泊、溪谷、海滩交相辉映,天然好景,美不胜收。“花园大道”沿线,度假中心滨海而建,美丽城镇接二连三,乔治镇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三万多人的小镇有一半是白人,这是因为1811年开普殖民地向东扩张到此,并以当时英王的名字为其命名。由于开垦年代较早,此镇古风犹存,殖民时代留下来的蒸汽火车仍在行驶。乔治镇之北,就是闻名遐迩的鸵鸟城,南非90%鸵鸟的出产地。

在德班海滨冲浪很过瘾。

到达“花园大道”的东端伊丽莎白港,从此沿南非东海岸北上就可直抵名列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港口——德班。在短短200年间,德班从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大都市,从主要进行象牙交易的港口发展成为有着57个泊位、14个货物集散地、岸长21千米、水面面积892公顷的现代化良港,被誉为“非洲的门户”。作为美丽的港城,德班享有“南非的夏威夷”之称。这里的阳光、沙滩、海浪和旖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印度洋独特的海浪和当地宜人的气候与海水温度,使这里成为世界冲浪者的乐园;祖鲁人、印度人和白人在这里和睦相处,亚非欧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多彩而别致的人文、自然景观。

从德班沿着海岸线继续北上约35千米,有一个祖鲁传统文化村。游人到此可以参观祖鲁原始部落的生活。走进祖鲁村,您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祖鲁人的生活:辨认不同年龄层次的女性的服饰,亲自参与祖鲁婚礼,目睹传统巫师为人们祈祷,品尝祖鲁人酿造的具有民族风味的土酒,欣赏那热情奔放、节奏明快的民族舞蹈……祖鲁人以耕作和畜牧业为生,种植玉米、高粱、葫芦和芋头,在大草原饲养牛群。强壮硕大的身躯、稍显宽圆的面部、较为深暗的肤色构成祖鲁人的外部特征;一手持矛、一手拿盾是其民族骁勇善战的真实写照;而那热烈奔放、舒展自然、上身裸露的舞姿则无疑是其个性的尽情展示。

南非的地形好似一个扣着的瓷盘,沿海岸线是一条宽度50~240千米的狭长低地,中央是内陆高原草地,在高原与低地之间,耸立着一条与海沿线平行的裂谷。从高原向低地行驶,马普马兰加省省城——内尔斯普雷特一带的地势高度落差最大。从省城北行,断崖、绝壁、峡谷、岩洞构成一大自然奇观,沙比、雾观、长汤姆隘口、布莱德河大峡谷等著名风景区美不胜收。置身其中,目睹近在咫尺的悬崖峭壁和满山遍野的茂密森林,油然而生一种“振衣千仞上,濯足万里流”的广阔襟怀。顺着峡谷附近南下的林阴小道,来到一个位于陡坡边缘的眺望点——“上帝之窗”,秀丽风景尽收眼底,游人到此流连忘返。

世界上最大的著名动物保护区——克鲁格国家公园位于南非、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三国的交界处,其面积相当于以色列的国土,有五条河流从中穿过。这个国家公园内有33种两栖动物、50多种鱼类、110多种爬行动物、140多种哺乳动物和500多种鸟类,其中包括大象、犀牛、野牛、豹子和狮子这“五大兽”生存其间,形成一个弱肉强食、各取所需的动物世界。进入克鲁格公园观赏动物,无疑是一次全新的人生经历。

与动物园南北遥相呼应的是位于桌山南麓的科斯滕什植物园,该植物园建于1913年,园内植物分门别类,标记清楚,其中有“南非国花园”和“铁树园”等同类植物比较集中的小园子。园内开花植物占南非1.8万种开花植物的一半,由于花卉的季节性强,园内的色彩与景观随季节变化,活脱脱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

“一窗二园三城”里的三城是指钻石城金伯利、黄金城约翰内斯堡和旅游度假胜地太阳城。太阳城最早以赌博闻名,现成为集游乐、度假和赌博三位一体的旅游名城,于1979年12月建成后,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赌徒和游客,曾举办过数届南非小姐和世界小姐选美活动及多次百万富翁高尔夫球大赛。在非洲和世界性的最佳旅游地评选中,太阳城名列非洲第一。

太阳城由太阳集团创建,选址于一个死火山口,常年阳光灿烂,极少能见到阴雨天。这里也因此成为户外运动的首选之地,高尔夫球、山坡跳伞、人造海滩冲浪、观赏野生动物等,吸引着各类游人。正如太阳城有多种功能一样,南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人形象地说,游南非一国等于遍览全球。

其实,除旅游景点外,南非丰富的旅游资源还体现在多彩的种族文化方面。世界上的三大人种——黑人、白人和黄种人生活在同一国度,亚非欧文明在南非交汇融合。在种族走向和解的新南非,多种族的人民、多元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南非前大主教图图把这种现象比喻为彩虹,把南非形象地称为“彩虹国度”。

对南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南非的“母亲城”——开普敦生活多年的中国人,把开普敦的特点形象地称为“五个W”——气候(Weather)、风(Wind)、水(Water)、酒(Wine)和女人(Women)。亦即,开普敦的气候好、风大、水质优、葡萄酒味美和女人漂亮。凡去过开普敦的人,大都认为这“五个W”总结得比较经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普敦的大风,被称为"开普医生"(Cape doctor),据信这里的强东南风有利于人体健康,故名。

第二节 走进南非度假村

宜人的七月 甲天下的气候

当位于北半球的祖国正值夏日炎炎、热浪滚滚的酷暑之际,位于南半球的南非却处于暖日融融、凉风习习的冬天。冬无严寒是南非的气候特点之一,加之近年冬季的气温比往年高出3℃~5℃,暖冬气候,很是宜人。

南非港口城市——德班。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三面环海,浩瀚的海洋对其气候起着调节作用。2954千米的漫长海岸线分别受到两个主要洋流的影响:一个是东边向南流的厄加勒斯暖流,一个是西面向北流的本格拉寒流。寒流给夏季送来凉爽的风,暖流则给冬季带来温和的气候,使得南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的气温处于-5℃~32℃之间。

南非处于高压亚热带内,属热带草原气候。由于海拔较高,尽管三面环海,气候仍然干燥,年平均降雨量仅464毫米,而世界年平均降雨量是857毫米。通常认为,500毫米的降雨量是旱地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绝对最小值,而南非65%的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却达不到这个数字。

位于南半球的南非,它的四季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六、七、八三个月是南非的冬季,气温极少低于0℃,也罕有高于28℃的日子。暖冬常使毛衣、棉鞋派不上用场,商店里卖的仍是秋装。由于早晚温差大,不少女性中午还穿裙子,时髦女郎更是脚蹬高跟凉鞋、上穿露脐夏装。

南非的7月本是没有节日的,不过曼德拉的生日是7月18日,每年都有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使得本已平静的7月热闹起来。

南非以其日照充足而闻名。122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常年阳光灿烂,平均日照时间约九小时。进入冬季后,经常是碧空万里,阳光温煦。驱车疾驶在高速公路上,前方朵朵白云漫游,两旁一片中国北方深秋的景色,您会感到似乎是直奔白云而去,只觉得江山如画,人在图画中。

在南非,天一亮,阳光就普照大地。7月份每天早上7时日出,晚上6时日落,日落日出之间便是黑夜。人们形容南非是黑色的人民、绿色的土地、黄色的资源,然而南非的冬天,绿色的土地却变成了黄色。放眼望去,农场、牧场是一片金黄色的田野。成熟的玉米已经垂下了棒子,等待人们去收获;绿草已经变干,有的已被收割机卷成一个大圈,就像一大卷黄色的电缆线距离不等地排放在田间;风水车的圆盘在微风中转动,像是测定风向和风力的气象标,周围是一片绿洲;点缀在田野里大小不等的树木,叶子已经发黄变干,唯有一人多高的仙人掌在精神抖擞地展示着青春活力。

冬季的落日是美丽的。南非海拔高,三面环海,在这里,太阳不是落山,而是在“山”上观日落。你看,太阳挂在西天,像是一个圆圆的红灯笼,它的体积似乎在渐渐变大,同时慢慢收回耀眼的光芒,它的光芒似乎变成涂向四周的晚霞。夕阳徐徐西下,渐渐变红变大,它的直径到最后大到有一米之长。当它快到海平面时,你感到它就要掉下去了,不禁为之捏一把汗;当它接触到海平面的那一刹那间,你觉得它似乎要滚动起来;渐渐地,它慢慢下沉,像是坐稳在那里,你的心不禁一松,眼看着它就变成了半圆,不一会儿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看人一眼就躲藏起来。

太阳收起了余晖,黑夜随之侵入,笼罩四野。焚烧田间干草的滚滚浓烟直奔天空,夹杂在夜色中;一排排燃烧的地火,把黄色的土地又染成黑色。眼前的情景,令人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切预示着,孕育着生命力的春天即将来临。

 

多层次的度假村 超前的休闲观念

在南非全国各地,分布着别具一格、规模不同、风格相似的度假村。去度假村度假是南非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度假村是观察南非人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晴朗的周末,我入乡随俗地加入到南非人的度假行列,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番异国的度假风情。

从黄金城约翰内斯堡出发东行200余千米,来到一处依山傍水的僻静之地,一间普通的草皮房接待室告诉客人:“旅游度假村欢迎您!”

走进度假村,初来乍到的客人无不大开眼界,未曾想到这个地处偏远农村、颇具传统色彩的度假村竟如此考究和现代化。进一步调查研究后发现,不但住宿的各种档次完备,度假的各类设施完全,而且村子管理完善,村民度假完满。

谈起旅游度假,无外乎衣食住行玩。五个字中,玩是中心。青年人希冀玩得精彩开心,中年人期待玩得放松清闲,老年人图个清静舒坦,但都希望通过旅游度假变换周围环境,玩个轻松愉快,图个心情舒畅。玩是一种休闲,其中大有学问,不过,能否达到预期目的,除旅游度假的地点与活动项目安排外,衣食住行大有讲究,其中食宿最为重要。南非的度假村正是在这两个字上大做了一番文章,同时适当开发了一些活动项目,让暂居这里的临时村民个个满意,赢得八方游客。

南非的气候不像中国四季分明,常年温差不大,旅游度假不需多带衣服,完全可以轻装出发;家庭轿车较为普及,旅游度假多自己驾车,无须为“行”担忧;最为操心的就是“食”和“住”问题,而“住”尤其突出。为此,度假村备有各种档次的住房,可谓完备无缺。既有三四星级宾馆,又有家庭式独居套间,还有仅提供地皮的“摊位点”。不但三大类住房档次明确,而且每一档次中还分为不同类别。明码标价,各选所好。

星级宾馆的概念具有普遍性,人们一听了然。家庭式独居套间是指:在一个四周布满花草的独立小建筑中,设有两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厨房和一个卫生间,供一家人住宿。其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不受外界和外人干扰;厨房炊具齐全,可自带粮食、蔬菜或到度假村的商店购买自炊。出门在外,在此同时解决了食宿两大问题,真正做到了“宾至如归”。就外形而言,这种家庭住房既有草皮圆顶房,也有原木组成的小木屋。在双亲的带领下,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千金住进了小木屋,乐得姐妹俩手舞足蹈,拍手叫好。

如果说家庭住房让人感到“宾至如归”,那么“摊位点”就如同“家庭移位”,让人把“家”搬到了度假村。在一片平整宽广的草坪上,一辆辆小轿车和家庭度假车排放得整整齐齐,俨然组成了一条条街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村庄。这是度假村为游人规划的临时“村落”:只提供一个大约80平方米的“摊位点”,每个摊位配备一个自来水龙头和一个电源接口,游人将自家的度假车放好位置,接通水电,“门前”搭起凉棚,放好桌椅,一个完整的“家”立现眼前。村子内设有多处公共厕所和浴室。

南非度假村是个小社会。

毫无疑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体现在度假车上。家庭度假车的外观很像一辆公共汽车,但没有动力,另需一辆车拉动。在一位热情的主人的邀请下,我走上度假车,车内就是一个家:厨房、床铺、厕所设计精巧,一应俱全。一家人夜间在车里睡,白天在车里炊,完全不必为吃住发愁。一个摊位一天收费仅相当于几十元人民币,因价格低廉,生意十分火爆。

“搬家”来度假的南非人似乎是不怕麻烦的。他们不但带来了桌椅板凳,被褥枕头,锅碗瓢勺,而且带来了电视卫星天线绑在树干上,带来了电用灭蚊器挂在自家门前。正值中午时分,一名中年男子正在家门口削土豆,他主动先打招呼,我们攀谈了起来。我不解地问,既然休假,为何不待在家中休息,节约开支,食宿方便,何必把“家”搬来,费时费力费钱,食宿也不如家中方便?回答十分简单:“放松。”看我仍面带诧异,他加重语气:“放松,彻底放松。”他做了如下补充,来这里就是为了换个环境,从家中的环境里走出来,不受家庭周围环境的影响,彻底地放松身心,调节生活,度好每一天。要不,来这里干什么?说完,他先环视周围的其他住户,再指指自己的头脑。亦即,我们都是正常人,没有神经病。

临时村庄的放松形式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走进另外一条巷道,我看到二三十个村民正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神态轻松自然,欢声笑语不断,我便加入到他们中间。一问方知他们是来后才认识的,大家坐在一起聊聊,交流信息,乐在其中。距离这堆村民不远处,一对年轻夫妇正席地而坐,在“自家院内”悠然自得地对饮啤酒。他们没有度假车,开了一辆“城市高尔夫”,带了一个野营帐篷。两个青年人对我说,刚刚工作不久,购买度假车是以后的事,但不能等到那时再来旅游度假。年轻人外出方便,一个帐篷就相当于一个度假车。“在度假村,年轻父母可以带孩子到这里的儿童游乐园玩,中老年人可以去打高尔夫球、去湖边钓鱼,我们则可以去游泳、去登山,各有所爱吗!”这席话讲出这样一个道理:穷有穷的玩法,富有富的玩法,旅游度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虽因年龄不同而项目有别,但不以贫富差距而因人而异;旅游度假图的是变换环境,放松自己,不是摆阔斗富,给别人瞧;旅游也是生活,既然来度假,就要过得放松舒展,留下美好回忆。

度假村的各项设备完全,这不但是指房间的内部设备,而且是指与食宿相关的配套设施。除水电供应、日用品商店外,度假村的旅游锻炼设施也相当完整,既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去湖边垂钓和登山望远,也能利用度假村的游泳池和运动场去健身锻炼。就这些内部设施的管理和村民享受的服务而言,从干净的地面、村道和球场,再到工作人员的和颜悦色与精神状态,人们便可感受到管理与服务的完善,从而进一步感到不虚此行,度假完满。

漫步度假村,目睹南非度假者享受到的完备的食宿档次、完全的各类设施,完善的管理服务、完满的旅游度假,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国人讽喻旅游度假的一首打油诗: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景点拍照,回来一问全都不知道。仅此而言,从观光拍照、走马观花、匆忙赶场求景点数量式的旅游,发展到放松交流、慢条斯理、街谈巷议交朋友式的度假,前面尚有一段路程。如何实现从“四句话”到“四个完”的转变,恐怕首先在观念。

第三节 海底世界真奇妙

毛里求斯犹如一颗镶嵌在印度洋上的灿烂明珠,美丽多姿的岛国风情令人如痴如醉。岛国最丰富的资源就是大海和海滩,对久居内陆的人而言,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迷人世界。

 

海滩美如画 风情醉游人

美丽的岛国风情。

岛国的海滩是美丽的。蓝天白云下,蔚蓝的大海茫茫一片,白色的沙滩上,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或赤脚漫步,或水边奔跑,或闲坐聊天,或享受日光浴……

各有所爱。

招摇过海。

“酷”爱阅读。

海上的活动也丰富多彩,能自己划船,可乘热气球上天,也能够乘坐游艇环游全岛,遍览海岛风情。

海滩少不了滨海宾馆,宾馆附近多是游人集中之地,那里的沙滩最为热闹,当地小摊贩也前往赶场,出售旅游纪念品。宾馆的游泳池旁,似乎一天到晚都有人,除孩子们打闹起来显得有些嘈杂外,其他时间很是安静,仅能听到风声和海涛声。不喜欢日光浴的游人,选择在游泳池旁边的树阴下休闲,穿游泳衣躺在沙发上,旁边放一杯冰镇饮料,或果汁或啤酒,那惬意的神态让观者都感到心情放松。

有人说,一看到海滩就会想起美女,想起身穿三点式的漂亮女郎在海滩的迷人倩影。换言之,海滩总是少不了美女,而海滩也总是多美女。美女似乎与海滩有难解之缘,这大概是小伙子们爱去海滩的一大原因吧!

美女总是与众不同,美女有自己独特的休闲方式。她们一般是先到海边戏水,再到白沙滩上晒日光浴。美人躺在白沙滩上,身上涂满了防晒霜或是防晒油,戴着墨镜,手持一本书,似乎一直在阅读。那姿态和神情才叫酷呢!有人说,她们全天总是在看那一页书,如果您要较真,做个好事者去侦查一番,准不会错!美女在海滩看书是不求内容只求形式,不是为了自己看书,而是为了别人看自己,抢人眼球。这大概就是“洋小资”和“洋小私”们所要追求的理想效果吧!果真如此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鱼儿窗前戏 海花水中开

海滩是美丽的,海底是奇妙的。

2005年1月,我去毛里求斯采访小岛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那时,震惊世界的印度洋海啸刚结束半个多月,人们对大海仍心存恐惧感,以前门庭若市的海底旅游项目自然变得门前冷落,票价也从每人200美元降至40美元。

三年前,我第一次去毛里求斯采访时,友人建议我乘潜水艇观看海底世界。尽管他不断推荐这一独特项目的种种迷人之处,但是200美元的票价让我望而却步。这一次,机会来了,因为我不相信印度洋的海啸会一个月来一次、发生得如此频繁。

我们先从一个小型码头乘船三四海里到达停放在海中的“蓝色旅行潜水艇”,再从船上迈到潜水艇上。海浪较大,尽管有工作人员的指挥和帮助,但是从船上跨到潜水艇上似乎还是不那么容易,船和艇都在不停地摆动,两者磨擦不时发出碰撞的声音。刚一站在潜水艇上,人似乎打起秋千来。这时,游客要从潜水艇的小圆口下去,由于海上阳光强烈,潜水艇里显得十分黑暗,似乎要下到一个万丈深井之中。

沿着梯子下去,眼前是另一个世界:潜水艇有十个座位,空间大小相当于一个十座位的小型公共车;每人头上有氧气装置,以便必要时使用;潜水艇载有足够的食品,以便出现意外需要长久滞留在海底时食用,据说可以供十人吃上三天……听到这里,游客们面面相觑,原来“下海”还真有点危险!

当头顶的潜水艇圆盖子盖好时,潜水艇内感到有些潮湿和闷热。不一会儿,潜水艇就直下海中,三五分钟就降到海底,在海底开始“游泳”,乘客眼前就是奇妙的海底世界:各种颜色的鱼儿在窗外不时掠过,就像站立在一个鱼缸前观赏“缸”中的鱼儿,鱼儿在游动,潜水艇在慢行。这些千姿百态的鱼儿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好似五彩缤纷的斑马线;有的周身像是插着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美丽得像一个花蝴蝶,摆动起来像天空中艳丽的风筝;有的眼睛圆溜溜的,鼓起气来像一个皮球……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鱼儿在海底招摇过“窗”。

当潜水艇来到海底珊瑚旁边时,眼前的景色让人感叹:平静中的珊瑚像假山,成群结队的鱼儿在其中穿来穿去;运动中的珊瑚像绽放的花朵,在水中摇来摆去;有的珊瑚像树枝,有的珊瑚像鹿角……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珊瑚在水中摆弄风姿,尽显其能。

潜水艇在“游动”,眼前是“希望之星号”的船骸。该船30多年前在此沉没,其上已长满各种珊瑚,如今已成为鱼儿的乐园,各种鱼儿在其间不停穿梭,欢快游动。当年的水手们未曾想到,他们的沉船而今竟成为一个海底旅游项目。

40分钟的海底旅行很快就结束了,当游客从潜水艇里钻出来时,喜悦之情替代了当时的恐惧心理,毕竟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令人眼界为之一开。为纪念这次特殊之旅,旅游公司还给每人颁发一个“潜水证”,证明您在某年某月某时乘某潜水艇深入毛里求斯35米海底,置身于湛蓝色海洋之中观看海洋世界,并“发现”了“希望之星号”沉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与其说是一个潜水海底的证书,不如说是一张海底旅游的广告。

 

双手可摸鱼 珊瑚硬如石

海啸刚过,在周围人的眼中,我们十个敢于“下海”的游人都成为英雄。我们尚未靠岸,就有人在等待,他们是另一个旅游公司在拉生意。原来,毛里求斯的海底观光分为两种,除乘坐潜水艇外,还有穿潜水服下海的,据说这种项目更加刺激,不是隔着窗子看鱼儿尽情地漂游,而是自己变为一条大鱼漂游,同时双手还能触摸到眼前水中的鱼儿。与上家旅游公司一样,这种海底观光的票价也从200美元降到40美元。

游人海上的程序大同小异。相同的是先乘船行驶几海里抵达预定地点,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去潜水艇里面,而是从小船上到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大船上,接着就是更换潜水服下海。

当我沿着船艄的梯子下水时,一名身强力壮的工作人员给我戴上一具沉重的铁头盔,我顿时在重压下深入水中,直到双脚站在海底平面上。与其他游人一样,我是在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人“压”到水里的,在海水浮力的作用下,一时颇感失去重心,在海底打起秋千来。这时,等候在海底的一名工作人员扶我一把,帮我找到平衡。这是一种简单而特殊的潜水装置,沉重的头盔压在双肩上,下端开放,上方有一个供氧的管线与海面相通,氧气的压力将海水始终控制在脖子周围,使头盔内形成无水状态。

我刚站稳,几条小红鱼就游到我面前,似乎在向我这位陌生的天外来客问好。我伸出一摸,它们很快离开,我仅摸到一条鱼的尾巴。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在海底散步,追踪着自由自在活跃在眼前的鱼儿。此时,导游拿出鱼饵一抛,四面八方五颜六色的鱼儿都来抢食吃,顾不上躲躲闪闪了,我伸手就可触摸到一条条光滑灵活的鱼儿。当光滑的鱼儿从手中溜走时,那情景让人既感到惋惜又觉得欣慰。在大自然面前,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别是面对一个个可爱的小生灵,人有时似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

当我们在海底“站稳脚跟”“找到自我”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忘记了导游在船上告诉我们的海底语言——一种简单的手势。如果导游的大拇指和食指形成一个圆问我们,意为“OK(你们好吗)”?我们如果伸出大拇指说明“GOOD(挺好)”,如果食指向上意为“Need Help(需要帮助)”。当我们来到这个陌生世界十多分钟时,导游做出一个“OK”的手势,我们均用“GOOD”回应。这时,导游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前方就是珊瑚了。珊瑚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的还能活动,像人一样能伸手向前,据说那是珊瑚在“伸手吃食”,因为珊瑚生长需要营养,而20%的营养靠食外物,另外80%的营养靠自身,主要是吸收阳光和水分。导游走上前去,用手去抓伸出“手”的珊瑚,只见那珊瑚的“手”立即缩了回去,真让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我们向另外一个像假山的大珊瑚走去,导游示意大家用手触摸。当我们接触一个形似树叶在水中摆动的珊瑚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它硬似石头,与刚才软绵绵能活动的珊瑚相比,简直就是棉花与石头一样分明。

这次海底游引起我对珊瑚的兴趣。珊瑚由许多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有软硬之分。珊瑚礁便是珊瑚堆积成的礁石。根据珊瑚礁形态与岸线的关系,珊瑚礁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地球南、北纬度30°之间的热带浅海环境中,全世界的总面积达1000万平方公里,以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东北沿岸、印度洋西部及大西洋海区最多。我国海南省、台湾地区及雷州半岛等沿岸均有分布。珊瑚礁能为200多万种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寄居场所,在防止海岸线侵蚀、陆地养料向海洋输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珊瑚礁还能为人类提供海产品,珊瑚礁的生存也就直接影响全世界上千万人口的生活,这当然包括观光旅游业在内。

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2004年度发表的报告认为,频繁的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全世界58%以上珊瑚礁的生存。由是观之,环境保护也与海底珊瑚的生长关系密切。

第四节 熔岩滚滚访碧湖

火山爆发时的壮观场面我们从电视上看到过,爆发后的情景如何呢?就在刚果(金)尼拉贡戈火山爆发一个多月后,我访问了这座火山及其附近地区,增长了不少见识。

熔岩路上潇洒走一回。

那是2002年3月初的一天清晨,我在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馆高岩的陪同下,从“千丘之国”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出发,驱车直奔该国西北方向的基伍湖畔,从那里入境刚果(金),来到刚果(金)东部著名边境城市戈马。遗憾的是,与我同行的高岩因为是外交官身份不能随意前往第三国,只好在卢旺达边境城镇等候我。近在咫尺而不能一同前往观看,让我在敬佩中国外交人员严守纪律的同时,难免怀有几分内疚感。

尼拉贡戈火山是非洲最著名的火山之一,是一座层状火山,属于非洲中部维龙加火山群中的活火山,位于刚果(金)北基伍省省城戈马市以北10千米,南纬1.52°东经29.25°海拔3469米。据记载,该座火山在1894年6月11日首次爆发,此后曾于1948年、1972年、1975年、1977年和1986年发生过猛烈喷发。其中,1977年1月的那次爆发造成约2000人死亡。

尼拉贡戈火山的火山口位于顶峰,多次爆发已把这座火山变为平顶山。2002年1月17日,尼拉贡戈火山再度爆发,近十万名戈马市民被迫逃离家园,进入卢旺达边境城镇吉塞尼。当时,中国政府向刚果民主共和国政府和卢旺达政府各提供1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物资援助,用于救助灾民。对于这一雪中送炭之举,刚卢两国人民始终深怀感激。

大自然是神奇的。尼拉贡戈火山这次爆发,火山口不在顶部,而是在山坡上;不是一个喷发口,而是三个裂口同时喷出岩浆。火山爆发时,山坡东南、南、西南的三个裂口燃起火焰,其势如三个灼热的天然炼钢炉,几乎同时向外喷发岩浆。熔岩从山坡上奔流而下,分三路滚滚朝南,势如破竹,直达基伍湖,似火球般的熔岩所到之处,大地炙热,房屋坍塌,汽车燃起火焰,树木冒起浓烟。在大自然的神力面前,人类束手无策,只好纷纷奔命,逃离家园。

以熔岩为乐。

我刚从基伍湖畔进入刚果(金),仅走了两三公里就看见了火山南下而来的熔岩,有的像烧焦的沥青粘在一起,发出黑色的光泽;有的似篮球大小的不规则的煤块,堆积成厚厚的一层;有的如淘气的孩子跑出大队伍,远远地站在一边……一个多月过去了,我好奇地拿起一块熔岩,觉得上面还有点发热。可不是吗?您瞧,前方就有几个孩子围在熔岩形成的马路中央,在一个小口上“烤火”,那神情就像冬季在蜂窝煤炉上取暖一般。

观赏火山爆发口。

熔岩分东、南、西三路滚滚南下,我就行驶在东路上。当地人告诉我,这次火山爆发相当奇特:一是三个火山口均位于山坡,且几乎同时喷发,有人就此分析说,那是因为前几次喷发后留下的火山口就像一个厚重的大头盔盖在山顶,使山顶固若金汤,难以突破;二是三条熔岩路几乎是等距离同时南下,其间相隔好几百米,且三条熔岩路的宽度均在几十米以上,最宽处超过100米;三是熔岩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前进,后浪推前浪滚滚向前,其表面基本平整,这就形成了三条自然道路,且三条熔岩路穿过戈马城后不约而同地汇合在一起,然后一起奔向基伍湖……

我在入境处临时租用了一辆破旧的小车,我们就从东路向北行驶。一路上目光所及,皆是熔岩过后留下的满目疮痍和神奇景观。有的房子被夷为平地,有的房屋距离熔岩仅两三米却安然无恙;有的汽车被烧焦后仅留下焦黄的铁皮外壳,孩子们却钻入钻出地玩耍;有的人看着数以万亿的熔岩块望洋兴叹,有的人却搬走一个个熔岩块开始建筑新房;向西望,中路熔岩从戈马机场堂而皇之地穿过,似乎成了新的机场跑道,原跑道几乎全被占领;西路熔岩当时正巧从一个加油站穿过,引起汽油燃烧,导致数名工作人员和顾客伤亡。

从基伍湖到尼拉贡戈火山约15千米,我们边走边看,来到一个转弯处,如果顺着东支熔岩路前进,就要拐一个大弯。老乡告诉我们,如果想观看火山口,从这里去山坡南面的爆发口较近,但不能开车,只能步行。正在这时,天下起小雨来,老乡们说雨不会下大。于是,我背起相机,跟着几个老乡向导就朝中路熔岩快步走去。谁知,雨点越来越大,走到山脚下时已是中雨了,我学着老乡的样子,从香蕉树上折下一个大蕉叶当雨伞。

雨越下越大,我们在雨中越跑越快,高一脚低一脚地踩着熔岩朝火山口方向跑,天上是雨点,脚下被淋湿的熔岩块还散发着热气,尚未到火山口,我已是满头大汗了。终于到了,火山口像一条裂开的地道,初看有十几米深,可站得很近也瞧不到底,里面还散发出一股股热气。当熔岩最初从这里喷出时,其力量如排山倒海一般,把火山口及其周围烧成焦炭色,好像用沥青浇灌过一样。

正当我们要离开时,雨停了,我急忙掏出相机。从火山口向南远望,熔岩形成的道路就像一条黑色的河流奔腾向前,势不可挡。熔岩在山脚下形成的黑色旋涡尽管早已凝固,但可以想象当时汹涌澎湃的气势是多么的激烈壮观!国际红十字会官员表示,火山破坏了戈马市许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该市的自来水公司当即停止运营,三个抽水站有两个遭到破坏,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滚滚的熔岩直接或间接造成100多人丧生。

当我们回到基伍湖畔时,看到熔岩深入到湖中几十米,把昔日碧蓝的湖水变成熔岩广场,湖边原有的建筑均被摧毁。当地人说,熔岩进入湖中时,湖水顿时沸腾了,热蒸汽冲天升起,碧蓝的湖水变成黑色的污水……啊,是清洁的湖水阻止了势不可挡的熔岩的前进,难道奔流而来的熔岩就是为了“访问”碧色的湖水、污染清洁的湖水吗?人类何时能够清楚地认识大自然,进入“自由王国”呢?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旅游

惬意的小餐馆让人不时“回味”

近年来,我采访过不少非洲国家,光顾过的宾馆和餐馆大都如过眼烟云,唯有四个小餐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大有挥之不去之感。

莫斯甘斯位于南非南部沿海,是用海底天然气生产石油的著名企业,闻名全球。2001年1月采访时,我住在这家企业附近城市莫斯湾的一家小宾馆。说这家宾馆小,一是仅有四五个房间,二是只有一名服务员,是一个家庭式的宾馆,家庭女主人五六十岁,是宾馆的主人兼服务员。刚一进门,她就热情欢迎我,还要帮我拿行李。得知我次日一大早就要离开,早晨6时就吃早饭,她只回答一句:“准时吃饭。”

非洲乡村宾馆吃住一条龙。

女主人在该城市另有住房,宾馆夜间由一名保安看守。第二天清晨5时左右,我在睡梦中听见大门响,是女主人来上班了。当我准时来到餐厅时,只见餐厅不大但非常干净,仅有一张大圆桌而上面的桌布洁白如雪,各种餐具齐全,整齐地摆放在各自的位置上。女主人先是热情地问我早晨好,问昨晚休息得如何,接着就向我介绍早餐的内容,领我到厨房观看冰箱里的各种冷饮和水果篮中的各种水果,再告诉说热饮料有牛奶、咖啡和红绿茶。饮料和水果皆由客人自己动手、各取所需,实乃“宾至如归”;早餐的其他内容如烤面包、煎鸡蛋之类全是女主人动手操作,并端到客人面前,可谓享受周到服务。再一看餐具,个个洗得一尘不染,明亮洁净,吃得可谓十分舒心、放心。由于来去匆匆,我只在这家宾馆住过一宿、吃过一顿早餐,但留下的印象长时间抹之不去。

2001年3月,在乌干达期间,采访完邪教“恢复上帝十诫运动”的总部时,天色已晚,距离首都坎帕拉尚有500多千米,当天回首都已不可能,于是决定次日前往采访山猩猩,下榻在一家山地小旅馆。由于我去哪里都是行程紧张、来去匆忙,早餐只好提前到6时。第二天清晨,我刚洗漱完,那名黑人青年就朝我跑过来叫我吃饭。走进餐厅一看,餐厅小得仅能放下两张长方形餐桌,桌子两旁各放着一个长条凳子,都是用当地木材制作的,上面的木纹清晰可见,如同那位服务员一样敦厚憨实。服务员先给我端上来一杯饮料,脸上没有笑容但态度毕恭毕敬,估计是不大会讲英语,他极少说话,每端上来一道菜就朝挂在墙上的小黑板上写的菜谱指一下,我一看,早餐便宜却挺丰盛,是固定的五道:冷饮、汤、面包、煎鸡蛋和水果。那汤不是一般的清汤或稀粥,而是一大碗较稠的肉汤,里面还有当地产的香蕉熬在一起,一大碗汤下肚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年轻的服务员每端来一道菜放在我面前,他自己就站在一旁看着我吃完,然后再端下一道。客人吃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会引起他的注意,并随时拿来你所需要的餐巾纸或是其他东西。他接着端上来的是五大片面包、除煎鸡蛋外还有一大盘包括香蕉、菠萝和苹果在内的水果。这些东西我都让他再端下去,他先是不解地看着我,我指了指自己的肚子,他会意后便微笑着向我表示感谢。这里缺水,我注意到所有餐具还比较干净。

和上次一样,我只在这家小宾馆住过一宿、吃过一顿早餐;与上次的白人女主人热情周到的服务一样,这次黑人小伙子熟练淳朴的服务在我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滨海小餐馆另是一番风情。温和的海风、干净的环境、美丽的景色、热情的服务,这些都会令人无不感到十分惬意舒适,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为踏寻郑和在非洲的足迹,我曾四次赴肯尼亚拉木群岛采访,其中三次下榻在拉木城的一家较大的宾馆,一次住在拉木城谢拉镇的一家小宾馆。这是一个家庭式宾馆,客人吃饭由自己预订:想吃什么,能吃多少,必须在前一天告诉主人。这主要由于当地蔬菜和水果贫乏而天气炎热不便存放时间过久,加之海产价格每天变化较大,为确保客人吃的东西新鲜又实惠,只能采取这一商定办法。那天我刚到,宾馆工作人员就告诉我,当天无餐,需要提前预订。在预订次日的饭菜时,主人说当地盛产龙虾,物美价廉。遗憾的是,当地人的烹饪水平实在难以恭维,像馒头大的龙虾肉,食在嘴里味同嚼蜡。于是,下顿只好改做海鲜汤。那汤还真够味的。

除烹饪水平外,这家宾馆的服务无可挑剔,细心周到,热情友好。就在我离开时,工作人员提前为我预订了木船,一直把我送到码头。就在小船徐徐开动之际,他还在岸边向我挥手致意,大声喊道:“欢迎再来!”

 

旅游非洲上公厕不用发愁

有人说厕所文明反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话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但如果说厕所文明反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状况,这话倒是符合实际。在南非,无论是上街办事,还是外出旅游,人人都不必为上厕所难而发愁,因为南非全国各地的公共厕所数量多,标记明显,找起来容易;设施全且不收费,不必为身无分文或是忘带手纸而窘迫;厕所卫生状况好,免遭刺鼻异味的侵袭。

就像长途旅行的途中汽车少不了要加油一样,旅游者也免不了要去餐馆和上厕所,南非每个路途加油站都有公共厕所,而且标记十分惹眼,老远就能看见挂在墙上并排而立的“男女图像”。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车在加油之时人便去厕所方便。推门进入厕所,只见地面干干净净,说是一尘不染难免有夸张之嫌,但大多是瓷砖地面,经常有清洁工在打扫,有的还是正在进行打扫,地面上放着“地湿请小心”的提示牌。厕所内的设施可谓现代化,连便池都是白瓷的,大便池更是坐式抽水马桶,被隔成一个个单间,上厕所时可把门关上,避免了出现尴尬。厕所内全都备有手纸、洗手池和自动烘干机,档次高一点的,洗手池的开关是自动式的红外线控制,洗手池旁边备有香皂或洗手液,洗完手除可自动烘干外还备有较厚的大块擦手纸供选用。

上厕所时,人们都会发现除男女厕所两个门外,旁边还有一个厕所的门上画有一个轮椅图案,那便是残疾人专用厕所,全国几乎所有的公共厕所都由男、女、残疾人这三个厕所组成,尊重和照顾残疾人也体现在上厕所方面。另外,一些较高档次的厕所里还安装有广播,不时播放着各种音乐,上厕所时还能顺便听上几耳朵。

好望角的公厕与周围环境很协调。

这样卫生的公共厕所是不是要收费呢?回答是否定的。谁来管理呢?像公共厕所这类基础设施从修建到管理都是市政管理部门的分内事。以加油站为例,在修建加油站的计划报批时,市政管理部门就规定加油站内必须有公共厕所,没有公厕的加油站是不能通过审批的。厕所建成后,市政部门要去进行质量验收,要负责厕所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卫生和设施情况。在厕所的管理方面,厕所处在谁家的地域范围内由谁负责,“各个自扫门前雪”,保持公厕的干净卫生和设施齐备。在这种能经常保持卫生的厕所里,上厕所者大都能比较自觉地维护厕所的卫生,即使上厕所时也不随地吐痰,更不用说到处乱拉乱撒了。这不但是在尊重清洁工人的劳动,更重要的是在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要“把人丢到厕所里”。

在国人传统观念里,厕所总是与不卫生联系在一起,因而就形成了轻视厕所建设与管理的习惯,似乎厕所的多与少、厕所的卫生与否与大众的生活关系不大,假如不相信这一点,那就看看国内的加油站吧,无论是位于城市还是建在高速路旁,究竟有多少加油站附近有公厕?中国人真正重视的是吃喝、是饭店,饭店的卫生与管理总是常被提起。其实,新陈代谢是宇宙的一个基本规律,吃喝拉撒四者同等重要,既然重视吃与喝,就应该同样重视拉与撒。南非的公厕数量多、设施全、卫生好、管理严、免费上,其他非洲国家的公共厕所也可与南非相比。在这一点上,非洲似乎走到了我们的前面。

 

非物质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亲近大自然的祖鲁男女刚柔相济。

国际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旅游业的效益愈加引人注目。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浮想联翩,非洲国家在发展旅游业中的一些做法,让人油然想起旅游业的另类功劳:能够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俩当然不像”。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出国游更是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我国的旅游目的地国已经从东南亚延伸到世界各大洲,非洲大陆也不像过去那样遥远而神秘。古埃及文化、地中海南岸文明、埃塞俄比亚以及几内亚湾等古文化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业中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创办民俗村,传承民族文化。祖鲁族占南非全国总人口的1/4,在其聚居的夸祖鲁—纳塔尔省,参观祖鲁民俗村是游客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走进民俗村,游人不但可以直接了解祖鲁人的衣食住行——走进祖鲁圆顶茅草屋、品尝祖鲁人酿造的具有传统风味的酒和烧烤的鲜美牛肉,而且可以参与其中,亲自体验祖鲁人独特的婚俗。这些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洲旅游业中焕发了活力。

在祖鲁民俗村观赏歌舞表演时,祖鲁人多声部的无伴奏合唱与自然奔放、热情似火的舞姿无不给各国游人留下非洲文化历史悠久的深刻印象。正是这些规模不等的民俗村在展示祖鲁人生活习俗和民族特性的同时,保护着传统的祖鲁民间歌舞,丰富了世界歌舞的种类,让世人对这一与欧洲宫廷的轻歌曼舞形成强烈对比的民间艺术刮目相看。与祖鲁民俗村一样,位于肯尼亚马萨伊马拉野生动物园入口处的马塞民俗村和维多利亚大瀑布附近的津巴布韦民俗村也具有异曲同工之效,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利用节假日,表演传统歌舞。与地点固定的各类民俗村不同,莫桑比克、赞比亚、纳米比亚和毛里求斯等国的土风舞大都在节假日演出。为吸引游人和丰富游客的夜生活,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通常是大型旅游酒店在周末的固定演出节目。尽管演出的规模较小,道具简单,但表演水平毫不逊色。在这一点上,毛里求斯的塞卡舞尤为突出。这些活跃在旅游业中的歌舞表演,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积极作用。

发展工艺品,重视民间艺术。非洲的旅游市场可谓琳琅满目,以各种特色工艺品见长。津巴布韦的石雕、坦桑尼亚的木雕以及其他非洲国家的首饰等工艺品,都是游人首选的对象。这些民间艺术品,是非洲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如南部非洲国家的黑人妇女喜爱佩戴用彩色小珠子串成的各种项链,这些项链的制作就特别需要耐心、细心和心灵手巧。可以想象,假如没有旅游品市场,这些民间工艺极有可能失传。

近年来,非洲旅游业在全球增长最快,收入达736亿美元。其中,非物质文化旅游功不可没。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散落在广袤非洲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集中到各大旅游景点,充实了旅游市场,丰富了旅游文化生活。这些民俗村的创办和工艺品的制作与出售,一般不是有意识的政府行为,而是市场驱动的直接结果。保护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财力支持,而市场驱动下的这种似乎是无意识的保护,既不需要政府出资,又能在丰富旅游项目的同时创收,可谓一箭双雕。旅游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本身的旅游业正发挥着继承文化、发展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功效。在发展旅游业中不自觉地起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可谓是发展旅游业的意外收获和特殊功劳。

南非科萨族姑娘口含烟锅很自如。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保护人类这份珍贵的遗产,同样需要民间的力量,不知我们能否在发展旅游业中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