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 缘起“古陶俑”《原野》
图1 《原野》舞台上的“古陶俑”形象
对“宇宙观”和“生死观”的思考,远溯可追至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兴叹,近观可聚焦于20世纪曹禺在《原野》中所流露的终极追问——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人,该怎样更有尊严地活着?
“古陶俑”《原野》的舞台创作从文本解读到演出本创作和最终的舞台呈现,都在努力思考和回应这一系列追问。
面对《原野》,来自中美两国文化背景与审美意趣均存差异的三位导演王延松、埃伦· W.卡普兰(Ellen W. Kaplan)与约瑟夫·格雷夫斯(Joseph Graves)在解读文本、创作中英文演出本和分别指导剧团职业演员与大学校园非职业演员排练演出的过程中面临各自的挑战与抉择。作为“古陶俑”《原野》舞台创作的发起者,王延松导演首先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为何选择与曹禺的《原野》对话;如何与之对话。
这个“为何”与“如何”正是我们于跨越时空、逾越文化的大语境下聚首回顾“古陶俑”《原野》创作历程,探寻三位中美戏剧艺术家照面当下、秉成默契共绘“古陶俑” 《原野》世界表情的第一步。
因为,一切答案的揭晓都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