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唐宰
一直以来,读史无数,一直挺想穿越盛唐文宋一次。
古代的宰相制度,是最能直观反映时代人文的。
看看有唐一朝。废除了秘书省入职中枢的权利,将中枢职权归于三省六部之中。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尚书省所辖的吏、礼、工、刑、户、兵六个职能部院。
中书省的作用是下颁诏令,门下省的作用是整理奏疏拟定诏书以及参拟爵位。尚书省的作用是,施行皇帝所下达的的政令。这算我国文明中期里,比较完善的行政体系。当六部部院尚书以及两省堂座分治管理朝政的时候,再设置御史台监察百官言行,并将御史台堂座的品秩提高到决策级的品秩,让检查部门得到更高的权利,这种职能体系,接近了现代各个发达国家的中央职能部门的分布模式。
唐代高宗开始,将中书省、门下省衙堂合并一起,这个新的全国最高行政衙司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的执政官,被称作”同中书门下三品“。有唐一朝,入相需达到三品以上品秩。而在唐代初期,可以达到三品以上品秩的,仅仅只有:中书令、侍中(亦称纳言)、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六部院尚书。尚书令不在其列的原因是:有唐第一任尚书令是太宗李世民,避尊者讳,后世不敢再用。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能进入三品品秩的,只有极少数朝臣,而且这些极少数尽是三省六部的长官以及副长官,可以说早期的入相门槛是相当之高。
虽说可以达到三品以上的高秩,但是要入相,还必须得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当然这个代表了宰相的加衔,除了太宗朝同时只加此衔一人之外,其后唐帝皆会同时加衔数位三品以上官员,也就说,在唐高宗李治开始,唐朝开始了群相制。
武周朝之后,改“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说只改了两三个字,但是,却打破了必须达到三品才能入相的门槛。从此,入相门槛,变成只用达到正五品以上品秩即可。
唐代初期,三品以上的官员不多,但是正五品以上是真不少。
虽然把入相门槛拉低了,但是,真正可以只达到正五品就能入相的,基本上只有“中书舍人”一职。而中书舍人的工作实质,就是协助中书省长官办事打杂的,要知道任何地方,打杂的永远都是最轻勤快的。在中书门下省合并办公点之后,中书舍人就成为了,政事堂里最勤快的同志了。政事堂可是上达天听的最高部门,政事堂里最勤快的同志就是除开两省堂座之外最接近皇帝的人。
近水楼台,他是可以先得月滴。中书舍人这个职位,成为了低阶京官快速入相的便捷通道。
根据职能的必须性。中书令、侍中、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中书舍人,此五位是八成会加衔入相的,其余位置在六部长官摘取有品德之人加衔入相。
宰相班子大致形成之后,会设立一名领头人物,此人被称为首相。唐宋时期,宰相中以中书、门下两高官官领左仆射衔,辖吏、工、礼三部者为首相;以中书、门下两高官官领右仆射衔,辖户、刑、兵三部者为次相。
如此之后,宰相形成了一个群体。一个管理部门一旦人数多起来了,互相的监督和互相的制衡是必然会出现的。例如:中书省与门下省的权利,就一直是被制衡着。之前说过,一个是颁发诏书、一个是拟定诏书。如此少一个部门都无法颁发出一个正常的诏令。
宰执大臣人数多了以后,必然就会出现党派问题。自古党争乱朝堂,能够克制党争的人,是皇帝,是帝王心术。
有唐一朝,党争不少。但是,因为党争胜利,而敢于侵犯皇权的宰相,从始自终都没有出现过。
其实宰相越多,斗争的越是激烈,宰相的权利就会被分化的越来越少。纵是党争胜利,想集权于一人手中都特别难。
宰相权利越是分化,帝王的权力就会越发的稳固,这就是中央集权。
可以说,相比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以后的三省六部制交付于皇帝的权利更大。这是封建制度进化的一种表现,皇权越是加固说明封建的制度越是完善。
中国的皇权与相权的比例,是随着封建时代的进步,皇权占比越大。从最开始的上古时期,皇权与相权相互监督;到后来中古时期,相权辅助皇权;再到明清时期,相权被废除,皇权独霸。
这当然是皇权的胜利,但亦是民主的权利的流失。
虽然,这一种制度对于民主来说,有着一定的不公平压制。但是,对于封建时代来说,皇权的稳固却也象征着国家的稳定。国家元首可以掌握所有权利的时候,这个国家成亡兴败也就看着他一个人了。
故而,制度是为人所定的。相对开明的有唐一朝,分治宰相权利,广开仕途。使得登堂入相的名额,不再被世家门阀所霸占。让平民百姓家,也可以科考入仕。所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放低了宰相的门槛,也减低了宰相的的权利。
唐代,皇权暂未完全霸占相权的时候,宰相的权利还是不小的,基本上可以跟皇帝面谪廷争。要知道,唐代初期之后,宰相多是科考出生。而科考的基本,是教儒封建千年的孔夫子的仁政思想。加上这些布衣出生的宰相们,通过熟读的春秋儒学,更加能够知道人民之贵。
宰相们的信念是:皇权与百姓的持衡。
唐代改革后诞生的宰相们,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终有唐一朝,无论朝局如何的变化,战火如何分纷飞。却不断的出现贞观盛世、永徽治世、开元盛世、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宣宗中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