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诸子论水(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饮盗泉之水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体现在人格的高尚,意志的坚定等方面,非凡人所及。有一则孔子“过於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尸子》)的故事,启示着我们洁身自好要从小事做起,砥砺日久便可臻于至善至美。

盗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即今新泰市石莱乡道泉峪村(古属泗水县)。相传当年孔子率众弟子出游布道,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大家走得挥汗如雨,口渴难耐。忽见前面有一座小山,山前一股清泉正在汩汩涌冒,许多人都在泉旁解渴纳凉。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众弟子见状大喜,纷纷奔向那泉,一个弟子自己没顾上喝,先盛来一碗清泉孝敬老师。孔子接过水碗送向嘴边,忽然想起什么,便问身边老乡这泉的名字,老乡说:这泉啊,叫盗泉。孔子闻听此言,脸色陡变,猛地把水往地上一泼,命令弟子继续赶路。众弟子大惑不解,问其故。孔子说:我不喝这泉水,是因为厌恶这泉的名字,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本来,盗泉的“盗”字,不过是泉的名字而已,实则与“盗”字毫无干系,渴饮其水,本无不可,但孔子是真君子,心性极高,对自己的荣誉十分珍惜,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玷污与亵渎。他老人家之所以不饮盗泉之水,是怕喝了“盗泉”之水,便与“盗”有了瓜葛——盗者,君子所不耻也!

孔子“渴不饮盗泉”,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已经家喻户晓;孔子这种“拒腐蚀永不沾”的做法,同样为后世所推崇:

——“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淮南子·说林训》);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不饮盗泉水,愁闻吴市箫”(白蕉《江浦》);

——今人奉“盗泉之水”为成语,用来比喻以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东西。

不过,也有对此不以为然者,东晋的吴隐之就是其中一位。当年,吴隐之受命到岭南广州任地方官。来到广州,有人说此地有一眼“贪泉”,饮之贪得无厌。吴隐之毫不介意,舀水饮之。任职期间,吴隐之清正廉洁,惩治贪腐,上下肃然,颂声一片。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贪欲者饮“贪泉”不贪,贪欲者不饮“贪泉”也贪,贪与不贪,取决于心性与操守。

今人思想解放,对“渴不饮盗泉”非但不以为然,反而提出疑义。有人作《盗泉》诗就表达了这种情绪:

路有孤行者,迷途荒漠间。七日不见水,舌干口生烟。远望绿荫起,近闻人马喧。踉跄滚爬近,绝处逢生涓。掬流言欲饮,耳闻水名传。廉者不食嗟,志士远盗泉!终为干渴毙,人间留笑谈。腐儒尽称颂,吾谓大不然。同为地脉水,恶名谁人传?贪廉一念起,人兽两心肝。浊流穿胸过,正气尚凛然。清者自然清,贪鄙终究贪。……

孔子不饮盗泉之水,实则强调精神气节

那意思再明显不过,如果盗泉之水是用来救命的,为什么不能喝?难道渴死保节贪图虚名才算对?!

我要说的是,请不要曲解孔子“渴不饮盗泉”的意思,他老人家强调的实质是精神气节问题:坚守节操,不污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