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冲突
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我常常遇到许多父母、老师打来电话或登门面谈,哭诉孩子的无情。
一位妈妈说:“平时我对儿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可儿子对我却非常冷淡。我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话。恰巧我不在家,儿子接的电话,朋友告诉他:‘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冷冷地说:‘我妈过生日关我屁事!’听了这话,我的心都伤透了,每次他过生日,我给他买这买那,他怎么都忘了?”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下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
“别动!”她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
这位母亲在讲述这件事时,眼含泪水。
一位家境富裕的母亲,见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就对女儿说:“你不用着急花钱,爸爸和妈妈这些钱,以后还不都是你的?”
谁知女儿听了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厉声对妈妈说:“我告诉你,从明天开始,你要省着花钱,这些钱都是我的了!”
一个贫困大学生回家找父母要零花钱,父母说:“咱家哪有富余的钱,你上学的钱还是和别人借的。”孩子不领情地说:“你没钱干吗要生我!”
广州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和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换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却抛弃了她,还带走了她的儿子。儿子成了大款的儿子,上了贵族学校。这位母亲想儿子,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竟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母亲哭诉无门,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要受到这样的惩罚?十几年的爱得到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回报?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其实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一只青蛙放进滚烫的热水杯里,这只青蛙马上本能地跳出来逃跑;而如果把青蛙放进冷水杯里,在水杯下放上酒精炉,点燃后慢慢加热,青蛙却呆得很舒服,完全没有逃跑的想法,最后被活活煮死。这其中的道理正如专家所说:“深度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就的扭曲更大,因为前者很难被溺爱的对象反抗,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特点。”
前几年有一件事震动了许多人,就是某高校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大家怎么也不能理解,连一个小学生都不能容忍的事情,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竟然能做出来?
我没有走近过刘海洋,但从大量的报道中,了解到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刘海洋的家中只有三个人:妈妈、姥姥和他。他刚刚出生时,爸爸妈妈就离异了,他从未见过爸爸。妈妈把全部的心血就倾注在刘海洋身上,一心想让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母亲对儿子的“爱”达到了极致。刘海洋从小被妈妈宠惯,早上几点钟起来早自习,晚上学习到几点,一切全由妈妈操办。
由于没有父亲,他从不违背妈妈的意愿。中学时,班里的孩子几乎都学会了骑车,唯独刘海洋不会。因为妈妈怕他出车祸,不让学。有一次,他的妈妈出差,临走时告诉他,先吃面包,后吃饼干。后来面包都长毛了,他都没有吃饼干,继续在吃面包,因为面包还没吃完。
从小到大,妈妈把儿子该做的一切都替儿子做了,致使刘海洋“生活能力很差”。上大四了,仍旧把脏衣服带回家让妈妈洗。他的一位同学说:“在大学,刘海洋穿衣服都成问题,有时会把扣子扣错,有时衣领一半里一半外……”“军训时,背包打完了,东西照样掉下来。”有一次,他走在校园里,不小心撞到电线杆上,脑袋流血了,他站在那儿不知所措,同学们告诉他赶快去卫生所去,他才去了。刘海洋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孩子,但是学习成绩非常好,他以620分考入了全国名牌大学。
刘海洋的朋友都说,刘海洋太听话了,甚至失去了自我意识。他小时候有个口头禅“妈说……”,邻居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妈说”。在母亲严格的控制下,刘海洋从来没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他长到21岁,只有两次是自己拿主意:一次报考大学时,他提出报生物系,但妈妈非让他报电机系,最后他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愿望,上了电机系;另一次就是用硫酸泼熊,他表示自己并不是有意伤害熊,只是听说熊的嗅觉非常灵敏,他想试一试,所以将硫酸放到容器里扔到北京动物园的熊山,造成6只熊受到严重伤害。
刘海洋制造的“伤熊”事件,引起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在卫生部召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北京大学精神病研究所的唐登华教授分析说:“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到缺口,刘海洋就是这样的问题,伤熊或伤人都是发泄口。”
作为单身母亲,刘海洋的妈妈试图弥补离婚和缺乏父爱造成的对孩子的伤害,以至给予孩子的补偿“超负荷”。可是万万没想到,正是自己给孩子的极致的爱,造就了儿子心灵世界的冷漠。她始终关注的是儿子的学习成绩,对他的感情世界一直漠不关心。“伤熊事件”发生后,她最关心的不是熊的伤情如何,也不是儿子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异常,而是儿子的学籍能不能保留。这多么令人悲哀!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
知心对话
人生下来就有两种基本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情感的折磨与痛苦,而且也造成了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使孩子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走向反面。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