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程(第1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形成、主要特点与基本观点

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据说数以万计。本文所说的“文化”,包括“以人化物”与“以文化人”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中,前者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状态的改造;后者则是指通过文学作品改变人的气质、提升人的品位。合起来说,凡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文化。文化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以及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等等。

梁漱溟(1893—1988)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文化既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譬如说,“选择一种国籍就是选择一种文化”。

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的精神标志。因此说,我们都是文化人。列宁曾经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文化基因,是几千年进化形成的各种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宝库的巨大贡献。毛泽东曾经说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一方面,任何时候你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过去,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另一方面,任何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都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这样你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而任何民族历史上发生的文化现象,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还有不合时宜的东西。因此我们应当有区别地对待,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冯友兰先生说过:“凡古老民族,都有许多文化传统,后来的人应当溯其源而究其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之’是继承,因为这是历史在旧基础上的发展;‘改之’也是继承,因为这也是历史在旧基础上的发展。从之改之结合起来,这个民族的特色就表现出来了。”

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推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只有“传承”,才能“创新”。汤一介先生说:“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可以说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几千年来的‘国学’,即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老传统’;另一个是影响中国社会、改变着中国社会面貌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称之为‘新传统’。我们必须‘传承’这两个传统,并且要逐步使两个传统在结合中‘创新’,使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顺利发展,适应当前已经形成的‘全球化’势态的需要。”依照汤先生的意思,我们在这里讲的,是关于“老传统”的传承问题。

“传统”与“传承”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理解,“传统”就是把过去和现在联结起来的那些东西,或者说是桥梁和纽带。过去有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传统。只有那些过去曾经发生过的而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特色的东西才能叫作传统。传统是有生命力的,是有现实的生活基础的,但是不一定是优秀的和健康的。所谓“传承”是指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当然是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的人对此认识有偏差。认为只要是发生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现象都属于传承之列。有的地方热衷于“演周礼”“做道场”“着古装”等,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我们现在总不能搞“男子织辫子”“女子裹脚”“祠堂议事”等那一套吧!也就是说,值得“传承”的文化应当是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并且能够流传至今为当代大多数国人所认同的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文化。

世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即是古巴比伦(伊拉克)、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然而,时至今日,当其他的古代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销声匿迹之后,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连绵不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光彩夺目。我们今天还在读儒家、道家、墨家,读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并且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指导我们的实践。譬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已经成为世人公认的黄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