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 本文改编自作者代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发表的同名文章(“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Development,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11)26(2):193—22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    我于2011年3月1日在耶鲁大学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以本文内容做过一个报告,作为该中心的Kuznets讲座。我也于2009年6月2日就本文的主要观点在本人到任世界银行一周年时举行的讨论会和DEC的第四次首席经济学家研讨会上进行了阐述。我以本文的缩减版本在以下场合做过报告或讲座:2009年10月19—20日墨西哥银行举办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战略”研讨会,2009年11月5日开罗大学的公开讲座,2009年11月17日韩国发展研究院,2009年12月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0年1月19日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2010年1月21日斯德哥尔摩转型经济研究院,2010年9月8日柬埔寨国立管理大学,2011年4月26日意大利银行,2011年4月29日达累斯萨拉姆大学。Célestin Monga为本文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帮助;本文同样获益于Gary Becker, Otaviano Canuto, Ha-Joon Chang, Luiz Pereira Da Silva, Augusto de la Torre, Christian Delvoie, Asli DemirgüçKunt, Shantayanan Devarajan, Hinh T.Dinh, Shahrokh Fardoust, Ariel Fiszbein, Robert Fogel, Alan Gelb, Indermit S.Gill, Ann Harrison, James Heckman, Aart Kraay, Auguste Tano Kouame, Norman V.Loayza, Frank J.Lysy, Shiva S.Makki, William F.Maloney, Mustapha Kamel Nabli, Vikram Nehru, Howard Pack, Nadia Piffaretti, Mohammad Zia、M.Qureshi, Martin Ravallion, Sergio Schmukler, Claudia Paz Sepúlveda, Luis Serven和Harald Uhlig等学者的评论。我还要感谢编辑和三位匿名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

几十年后,那时的经济史学家在回顾人类过去百年历史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对这一期间(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不同国家迥异的经济发展绩效而着迷。一方面,他们会对巴西、智利、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毛里求斯、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少数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而感到吃惊。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快速地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农业经济,使数亿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摆脱了贫困。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对许多其他国家未能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而感到迷惑不解——在这些国家,仍有超过六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困之中。他们还将注意到,尽管发展中国家自身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也得到了许多多边发展机构的援助,但是除了少数成功的经济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缩小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长期可持续的、包容性的经济增长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并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驱动力。当前所发生的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促使我们对现有的经济理论进行反思。因此,这也是经济学家重新检验经济发展理论的好时机。本文讨论了二战结束以来经济发展思潮的演变,然后提出了一个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增长、消除贫困并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可称为“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及其变迁的一个新古典框架”,或“新结构经济学”。它的要点如下:

第一,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也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每一种产业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来促进它的运行和交易。

第二,经济发展阶段并非仅有“穷”与“富”(或“发展中”与“工业化”)这种两分的情况,而是一条从低收入的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的后工业化经济的连续谱,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都是这条连续谱上的一点。因此,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改善的目标,未必就是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状况。

第三,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上,市场都是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机制。然而,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以产业升级以及“硬件”和“软件”(有形的和无形的)基础设施的相应改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这种升级和改善需要一个内在的协调机制,对企业的交易成本和资本投资回报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这样,在市场机制外,政府就需要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章以下部分组织如下:首先,回顾经济发展思潮的演变,并对其中的几个主要学派做出评论。然后,我将给出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以及市场的功能和政府的作用。最后,我将比较新旧结构经济学的异同,并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下对一些主要政策议题做出初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