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中国回归世界中心舞台与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正在同时改变着中国、世界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此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变革时代,智库日益成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大学智库也将扮演越来越为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时代对大学智库的内在需求与大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是促使中国大学智库建设与研究勃然而兴的两大动力。
一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提出了总体要求。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在中央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智库”概念,表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明确提出要推动大学智库发展完善:“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深化高校智库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整合优质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建设一批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软科学研究基地。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基地、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职能,在智库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与社科院智库、党政智库、民间智库共同构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四大支柱之一,大学智库在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充分显示了其他三种类型智库无法比拟的相对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诸多局限与不足。鉴此,笔者曾在2012年10月25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上提交了《大学智库建设的战略意义与相应对策》[1],集中讨论了以下四大问题:一、大学智库建设的战略意义;二、国外知名大学智库的经验借鉴与启示;三、我国大学智库建设的最新进展与存在问题;四、关于加强大学智库建设的若干建议。
大学智库之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科、学术、人才、身份优势四个方面。一是学科优势。大学具有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兴学科的环境,不仅能够为解决政治、经济、外交、管理、文化和政策等综合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而且能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学术优势。大学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源泉与阵地,基于对知识的非功利性的追求,通常具有注重基础研究的传统,有理论积淀和研究方法的优势。三是人才优势。大学的第一职能是人才培养、第一资源是人才资源。培养和集聚人才,不仅通过教学科研的互动形成知识创新能力,而且通过思维碰撞和智慧启迪激发产生创新思想。四是身份优势。包括相对独立性、公正性与严谨性三个层面的优势。具体而言,即是超越利益藩篱与政策预设的局限,相对客观、公正、科学地分析问题,处理数据,推导政策,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然而无论是与国内的官方智库相比,还是与西方的大学智库相比,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大学智库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战略意识、科学规划、体制障碍、人才队伍、成果产出、评价导向、国际合作、投入保障八个方面。为此,大学智库要主动面对中国特色新型大学智库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尤其要在战略和策略两个层面上做好谋划,在“特色”和“新型”两个关键词上下足功夫,并重点解决好战略引领、需求导向、学科支撑、问题聚焦、绩效评估五大问题。
二
当今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特定历史阶段,身处新的时空坐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我国大学智库可谓生逢其时,理应怀有更为高远的目标,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催生更为丰硕的成果,做出更为杰出的贡献。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1.回答时代命题。首先要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回答好当前中国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也要放眼全球,关注和回应一系列世界性的难题,为促进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这两个层面都需要大学智库不断拓展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新内涵、新领域,使新型智库建设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命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在杰弗里·沙克斯教授的指导下,由30多个研究中心和850位科学家、博士后研究员和教职员组成。杰弗里·沙克同时担任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项目秘书长,其依托研究所撰写的《千年发展目标》向联合国提供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建议,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这一典型案例充分印证了大学智库回答时代命题的重要使命与价值。
2.重构智库版图。2017年1月25日至2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在全球发布,涵盖华盛顿、纽约、伦敦、巴黎等60多个国家的86个城市举行报告发布会。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国中心举办的中国北京发布会是全球系列首发的活动之一。该报告显示,美国拥有1835家智库,保持智库数量世界第一;中国拥有智库435家,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英国和印度的智库数量分别为288家和280家,位列中国之后。根据区域分布、研究领域、特殊成就三类标准,报告共列出52个分项表单。其中,中国智库上榜的表单数达到41个,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13个。比如在亚洲智库60强中,中国有18家智库上榜;在最佳政府智库75强中,中国有6家上榜,其中5家名列前20名,反映出中国智库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依然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尤其在标示智库质量方面与数量上的位居第二形成鲜明反差:在全球最值得关注的智库100强中,中国只有5家上榜;而在综合排名榜175强中,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蝉联榜单首位,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排名第二,该机构同时还被评为年度智库。中国只有9家智库入选,包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以上入围的大学智库只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所以这里所说的重构智库版图,包括中国智库在全球智库以及大学智库在中国智库版图中地位的快速提升。
3.搭建国际平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功能。要缩小与世界一流智库的差距,不仅要练好内功,还要借好外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外高水平智库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对话平台,优化交流机制,提升传播能力,特别是要通过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开展高质量的合作项目研究,提升大学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2010年,清华大学与有着百年历史的知名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共同建立了“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围绕全球性的经济、安全及政治发展问题,寻求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清华大学也通过这一平台将其研究、项目和观点推向世界。
4.制定中国标准。上文提到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全球智库报告》是当今最为著名的西方智库评价报告。该报告自2007年起每年发布一期,因评选过程的广泛参与度和过程设计的严谨和公正,被誉为“智库中的智库”。2016年,由詹姆斯·麦甘博士领衔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从6846家被提名智库中遴选出了175家进行全球顶级智库排名。评分标准参考了4750名新闻记者、政策制定者、公共或私人捐助人以及各类区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目前,该报告业已成为反映全球智库表现和综合影响力的国际第一风向标,对于新型智库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其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尤其是智库排名主要还是基于西方的导向性评价理念与标准。所以,特别需要通过建构新型智库研究的理论模型,打造更符合中国国情和大学特征的“中国标准”,然后通过对大学智库、中国智库、世界智库的评价与排名,将承载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中国标准”推向世界。
三
伴随新世纪智库的快速发展,学界对于大学智库的研究也是风生水起,形势喜人。2013年以来,智库研究进入了井喷期,此与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为适应大学智库研究需要的“智库之智库”机构也陆续问世。2015年5月9日,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作为校级直属研究机构,此为中国大学成立的首个研究智库的机构。同月,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成立,为南京大学校级科研机构,同时也属于江苏紫金传媒智库下设四大研究中心之一。2016年4月11日,武汉大学世界一流智库评价研究中心成立。2017年4月22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与长江教育研究院共建的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研究评估中心成立大会在武汉召开,该中心旨在开展教育智库指数研究、教育智库评价研究、教育调查及教育政策研究,并定期公布全国教育智库排名情况。
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是根据外交部有关部门领导的建议而设立的,并得到了资深外交家、原中国驻南非大使、原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现任中国亚非学会会长刘贵今先生的鼎立支持,2015年5月9日研究中心成立之际,刘贵今大使亲临现场为研究中心揭牌,并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对研究中心多予鼓励,寄予厚望。研究中心成立两年多来,以“智库之智库”研究为定位,围绕研究、评价与咨询三大功能而开展工作,重点致力于全国第一份《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研究与撰写,至今终于可与学界同人见面了。其间的主要工作包括信息收集、数据库建设、学术研究、模型建构、智库排名、报告撰写六个关键环节。
1.信息收集。这是六大环节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后续研究以及整个《报告》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首先是由研究中心组织师生系统收集中国大学智库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广泛了解各智库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运行特点、管理方式,以及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功能,然后汇为《中国大学智库研究机构汇编》。以此为基础,研究中心采取实地访问、远程沟通以及网络跟踪收索等方式加以核实、补充、更新与完善,以期更加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大学智库研究机构的实际情况。
2.数据库建设。高端的智库研究必须建立在充足的数据和信息基础上,这就要求大学智库研究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因为只有通过建设智库数据库,才能克服人力难及的庞大信息更新工作,实现大学智库后期研究的信息更新、定期更新评估的自动化。所以智库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是使大学智库机构研究能力提升的技术手段,而且有利于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式高效地收集和集聚当前国内外关于智库研究的既有成果和前沿动态;智库数据库也不仅仅是资料存贮的后台资料库,更是展示研究成果、彰显影响力的有效网络平台。在智库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研究中心选择更具开放性、协作性优势的Wiki技术,以大数据建设为切入口,以四大专题数据库(评价指标库、绩效数据库、支撑案例库、信息资源库)和一个信息平台(智库研究信息支撑平台)为支撑,由此促进和推动各研究部门工作执行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而数据化,最终为《报告》的研究、评价以及排行榜的制定与发布提供基于强大数据分析的信息依据。
3.学术研究。宽泛地说,学术研究贯穿于整个《报告》从启动到完成的全过程。鉴于目前大学智库功能定位多元化,评价标准不统一、信息采集不全面等问题,所以从信息收集这一环节开始就需进入研究状态,包括确定信息采集的方法、整理的标准等。当然,学术研究的重心无疑在于从大学智库的历史研究进入理论与方法研究,而其重中之重则是确立大学智库评价体系,然后以此对大学智库的实力和作用尤其是作为大学智库生命线和核心价值所在的影响力作出评价。相对而言,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最具影响力,其评分标准参考了4750名新闻记者、政策制定者、公共或私人捐助人以及各类区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但其实际上主要还是基于主观性评价,而且还因没有公布评选专家名单信息而遭受批评。而国内则以上海社会科学院首开中国智库评价和排名先河,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发布中国智库排行榜,但也同样引来了质疑与争议。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有关大学智库评价研究多是探索性和开创性的,为开展和完善智库评价研究方法、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也为智库评价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本《报告》力图在上述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完善。
4.模型建构。与既有智库评价不同,本《报告》从中国大学智库评价的理论建构和学理逻辑出发,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型指标体系,以期为中国大学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视野与路向。然后以此建构以“契合度·活跃度·贡献度”为核心的“三维模型”FAC,即维度之一: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认定标准与任务要求相关性的评价谓之“契合度”(Fitness);维度之二:从量的角度,通过各类公共数据信息平台对大学智库机构和首席专家的表征搜索的评价谓之“活跃度”(Activity);维度之三:从质的角度,通过咨政建言采纳、理论研究成果、智库人才培养呈现状态的评价谓之“贡献度”(Contribution)。与此相配合的二级指标体系如下:
1)契合度-X维。大学智库的契合度的测度根据大学研究机构所承接的业务、设立目标等内容进行设置,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要素:(1)组织机构;(2)研究队伍;(3)资金来源。
2)活跃度-Y维。大学智库活跃度代表其在媒体上的传播能力,能够转化成社会影响力。大学智库的活跃度主要包括以下3个要素:(1)学术交流活跃度;(2)媒体网络活跃度;(3)咨政建言活跃度。
3)贡献度-Z维。大学智库的贡献度代表其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其指标主要包括以下3个要素:(1)决策咨询;(2)学术研究;(3)人才培养。
这一新的指标体系以及“三维模型”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同时有利于促进中国大学智库以及智库评价“中国标准”之建设。
5.智库排名。高水平大学智库排名可以从综合评分和单项评分两个层面同时推进。依据新的指标体系以及“三维模型”,大学智库可以获得相应的单项评分与综合评分,其中综合评分较高的大学智库,其业界综合影响力较为突出,而单项评分则更能清晰地反映出特定智库在某个具体领域的实际发展水平。然后按照综合评分与单项评分结果,同时参考大学智库的定性评分结果,对大学智库进行排序。《报告》重点推出了“中国大学智库机构三十强和百强排行榜”。根据评分与排序结果,大致可以将中国大学智库分为旗舰型智库、均衡型智库、特色型智库三类。第一类旗舰型智库综合评分与单项评分均较高,此类智库不仅整体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广泛深入,在智库机构、专家队伍、人才培养、理论成果、咨政成果、学术交流、支撑体系等各个方面均获得了突出成果,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专业发展的核心智库。而第三类特色型智库尽管在综合评分上低于旗舰型智库和均衡型智库,但是单项评分较高,专业特色和区域特色明显,在特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新推出的这一“中国大学智库排行榜”,旨在凸显优势研究机构、展现社会关注热点、激励智库发展创新三个方面,对于激励大学智库发展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6.报告撰写。以上所有的工作成果最终都汇聚于《报告》之中,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历时两年终于告竣,可见其学术难度与工作强度。《报告》在结构上分为六章:一、大学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重要力量;二、中国大学智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三、智库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四、大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五、中国大学智库排行榜的分析与解读;六、基于Wiki技术的中国大学智库数据库建设。
本《报告》根据研究特别推出了“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并对其中的顶级智库三十强和国家高端大学智库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悉心梳理了中国智库发展大事,描绘了中国智库发展脉络,勾画了中国大学智库发展的总体格局。
诚然,大学智库的研究、评价与排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任何排名都存在着信息、理论、标准、方法以及操作上的不足,因而也注定会引发诸多质疑和争议。从绝对的意义上说,没有引起质疑和争议的智库排行榜是不存在的。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大学智库风生水起、大显身手的今天,这项工作本身是富有价值的,我们所重构的指标体系与“三维模型”也是富有创意的,而且中国大学智库评价与排行榜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任何大学智库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在排行榜中的地位,否则就会出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结果。《报告》的初衷即是以正能量的导向,为中国大学智库建设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生态环境,以此激励与推动中国大学智库的创新发展。进而言之,是在全球智库的激烈竞争中为制定“中国标准”,重构智库版图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梅新林
2017年9月10日
[1] 见大会论文集《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