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以昆明市三个社区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工业革命后,世界上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在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都必然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中的人口除了原住民群体本身的人口增长,更多地应当来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后者不但是城市化的主力军,同时也应当是城市化更为健康的方式。

但是,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不但引起城市原人口结构特别是社会结构的动荡和变化,同时,该移民群体亦面临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调整与适应的难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城市社会问题。社会学的先驱,诸如滕尼斯、齐美尔,在这方面都进行了高瞻远瞩的研究;后来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其最初的经典研究,核心问题就是在一个由大量新的乡村移民加入组成的城市社会中,由于人口增长、社会流动以及社会冲突而带来如何进行社会整合的问题。他们以当时的芝加哥作为“实验室”,力图得到解决当时美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的途径。

我们国家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同样也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改革开放前的1976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7.6%;而到2011年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1.3%。35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的增长率接近1%,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在此过程中,巨量的农村移民进入城市,尤其是那些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之后,不得不进行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对城市生活的调适。能够顺利地调适成功的人群,将会成为这个城市发展的正能量,反之,就有可能成为负能量,有碍于这个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学者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研究的薄弱点或者空白。

张慧呈现给读者的著作《边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以昆明市三个社区为例》就是对我国失地农民城市融入问题的研究,有别于同类研究大多关注东部发达城市的失地农民,作者将注意力转向边疆地区不发达的城市。因为她认为,一方面,中部和西部尤其是边疆城市的研究很少。而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东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各类经济产业和社会事业比较发达和完善,且其城市化起步较早,对于失地农民的安置和后续发展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模式和经验。而边疆地区则正好相反,其经济产业和各类社会事业较落后,缺乏发达地区解决失地农民相关问题所具备的雄厚物质经济基础和社会福利条件,因此在短时期内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相关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就往往可能成为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点,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隐患。所以,更值得学者大力关注。

张慧采用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是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通过分析行动者所处场域的变迁以及所采取的行动策略,来阐述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状态。失地农民为了适应变迁,就要相应地调整自身的惯习,以对变迁作出回应,其目的是在新的结构体制中获得相应的资本并将其转化为利益,从而能更好地推进融入过程。同时,失地农民在融入过程中是有策略选择的,这种策略有理性选择的内涵,也有非理性选择的意义。

通过研究,张慧指出:第一,昆明市的失地农民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三个维度的融入中,呈现出差异性、递进性的发展特征。第二,对融入状况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可以发现:首先,城市化就是场域的变迁过程,这种变迁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差别,但也让农民基本摆脱了二元体制下的农村,给他们带来了利益和好处,因此多数人是有失地和融入城市意愿的;其次,“城市融入”实质就是场域变迁中失地农民惯习的调适,这种调适表现在行动者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并以此获得更多的利益资本,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中;最后,这种“行动策略”是源于长期惯习及现实需求而做出的选择。多数时候,失地农民表现出自身“理性小农”的思维,而有些时候又体现出传统观念。

在以上发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从宏观上政府政策、中观上社会组织及各种团体的介入,以及微观上失地农民自身能力、素质、文化的提升三个层面来进一步帮助和支持失地农民,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中。并提出社区融入将是失地农民融入城市及治理的一个出发点和关键;“农二代”将会是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主力军;未来生活会随着政策、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出现三类人群不同的发展态势。这些来自实证研究的结论和观点有着坚实的立论基础,既具有学术上的创新意义,也符合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社会整合的实际,具有重要的社会实践意义。

全书思路清晰、主题明确、层次结构严谨清楚、调查资料丰富,笔者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创新的观点,对于学术发展和我国解决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政策制定都很有价值。

本书的基础是张慧的博士论文。作为她的导师,我了解张慧读博期间的努力和勤奋。张慧为人朴实厚道,学习上努力进取,工作中认真负责,且专业知识较扎实,涉猎学术领域较广,对于不少问题能够深入思考,多层次和多视角地进行探讨、考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多次交换意见,张慧不但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而且无数次辛勤地往返于学校和调查点之间,对论文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最后,这篇论文在论文答辩会上,获得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顺利通过答辩。

现在,她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我首先以导师的身份向她表示衷心祝贺,希望张慧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功。

夏建中

2014年11月30日于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