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学技术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7 有件骨哨真奇特 吹奏狩猎多曲调——7000~6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先民在进入耜耕农业生活发展阶段之后,采集和狩猎活动仍然在进行,这是维持和丰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集和狩猎的工具也在不断改进中创新。

河姆渡先民用以采集和狩猎、捕捞的工具主要是骨镞、骨哨、骨镖和木矛。同时还发现了骨梭、管状针和苇编,专家由此推测可能已出现了捕鱼的渔网和竹编。在第四文化层(距今7000~6500年)发掘出骨镞达1000多件,其中磨制较精致的有330件(斜铤镞99件、柳叶镞145件、圆铤镞86件);骨哨有148件(第一次发掘出土48件,仅3件为第三文化层,其余皆为第四文化层;第二次发掘第四文化层出土100件)。遗址中发现有大量可食植物果实和多达61种的动物遗骨。其中有属于家畜的猪、狗、水牛;有大而凶猛的犀、象、熊和虎;有小而机灵的水獭、麂鹿和猴;有猛禽飞鸟,也有水中鱼类、龟鳖类、蚌蛤类。良好的渔猎工具和高超的渔猎技巧,为河姆渡先民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同时也为骨耜、骨镞、骨哨等生产工具的制作提供了大量的骨质材料。

在骨质工具中,骨哨的制造和使用值得特别重视。骨哨由鸟禽类的肢骨中段制成,器身稍微弧曲,中空,长度6~10厘米,直径0.7~1.1厘米,往往在凸弧的一面凿磨圆孔或椭圆孔,有一孔、两孔、三孔,多数为两孔。其中,有一件残破的骨哨,残长5.5厘米,在这件残破的骨哨内还插有一根8.3厘米长的肢骨,这根肢骨的一端是肢骨的关骨(见图7.1)。林华东著:《浙江通史·史前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24页。

骨哨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狩猎工具。通过模拟飞禽走兽的声音,原始人可以诱捕更多的飞禽走兽。原始人通过对飞禽走兽叫声的体察和生活习性的感知,创造和改进骨哨这种拟声工具,由有模拟吹奏技能的成员吹奏,以假乱真,应用智慧和技巧诱捕猎物。

骨哨也是一种吹奏的乐器。吹奏骨哨时,以手按住音孔,口腔和嘴唇控制气流的强弱变化,结合手指头的一按一放,便可发出强弱、高低、长短不同的声音。尤其是那件有拉杆的骨哨,使用者可以一手持骨哨,另一手控制拉杆,吹气孔靠嘴唇边直接往内吹气,双手与嘴唇配合,可以改变音阶,吹奏出更为优美复杂的音乐,表现力更强。

图7.1 骨哨

音乐起源于劳动。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755页。骨哨的发明和使用,充分证明了劳动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音乐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河姆渡先民在狩猎活动中发明和改进了骨哨这种拟声的狩猎工具,这种拟声的狩猎工具进而成为表达狩猎凯旋的欢乐感情的吹奏乐器。劳动与技术、科学与艺术、认知与审美,以原始的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催生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杭州西湖景区现今仍然存在的竹哨与河姆渡有拉杆的骨哨遗存相近。在西湖景区,时常见到从农村来的艺人在兜售一种供小孩玩的竹哨。这种竹哨,带有吹孔和音孔,在哨腔中插入上端绑着棉球的小铁丝拉杆,吹奏时一手执竹哨管,一手控制拉杆来回抽动,发出动听的鸟声,善吹者还可以奏出复杂优美的曲调。人们说这就是河姆渡骨哨的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