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视角vs用户视角
正如之前所说,标签是企业和品牌商希望刻入用户心智中的关键词。这里需要注意,标签和著名的定位理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所谓定位理论,来自美国著名的营销大师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所创作的《定位》一书,大意是找到一个差异化的细分领域,然后成为第一,从而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位置。
标签,既可以是差异化的细分第一,也可以是一个独特的、足以直击用户内心的词语,其含义更加广泛。
制定标签,最核心的内容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找到最能打动用户、直击其内心的那一点。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视角问题,即你的眼里到底盯的是谁?如果你眼里盯着自己,是企业视角;如果你眼里盯着用户,则是用户视角。
这一点手机行业表现得特别突出,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喜欢讲各种功能、参数。他们的眼里只有产品,从来没有想过现在手机已经不再是一个“发烧友”才买的设备了,而是一个快速消费品了。对于女生来说,可能从来不关心你的光圈有多大,你的屏幕占比是多少,她们想要的只是不同的场景化需求,比如想要一个漂亮的自拍。
有一次去巴黎出差的时候,我买了一个BOSE QC35降噪耳机,因为我在网上看到一段文案。
有多安静我来描述一下。你在银行做经理,维护客户关系很艰难,你的职位不上不下。你有房贷和车贷,每月按揭五千元。你孩子的数学成绩不好。你老婆在市人民医院做护士,她母亲有尿毒症并透析多年,她不爱你。你年轻的时候觉得能成一番事业,但现在也就这样,朋友们混得都比你好。你下班在车库停稳车,关掉引擎,呜一声安静了下来。太安静了,你生命中少有这么安静的时刻,你打算发呆十分钟再上楼吃饭。以上就是BOSE QC 35的降噪效果测评。
看看,这才是“用户视角”,不是说你的产品有多厉害,而是说用户用了这个产品能获得什么。它描述的是一个场景,它让你一边看一边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你不由自主就受到了感染。这样的营销怎么能不直击内心、打动用户呢?
我在为一个手机厂商做培训的时候,曾经举过两个自己亲身体验的例子。这个手机厂商某款手机主打拍照,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个是拍摄夜景特别厉害,一个是变焦特别强。它推广的时候,主要是说光圈有多大,焦距有几倍,是用工程师的语言来讲述功能和参数的。
但是,我却讲了两个故事。一次是我去芬兰出差,在赫尔辛基赶往坎佩雷的路上,天已经黑了下来,导游突然说,好像有极光,然后临时停车,我们站在路边,头顶是满天繁星,远处果然有影影绰绰的光。这个时候,我拿出手机,调到夜景模式,在呼呼的大风中,我努力用手支撑着手机拍摄,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拍到了绿色的极光!
另一次是某次五一假期前一天,北京很多小学在开运动会,我女儿的学校就在家门口,透过我家的窗户恰好可以看到她们的操场。只是,还是有点远,只能模糊地看到人影。我在想,要是有一个望远镜就好了。突然我灵机一动,手机不是可以拉近放大吗?于是我拿出手机,调到最大变焦模式,终于,我看到女儿了!
这只是两个普通的场景,但是用这样有具体场景的画面来讲一个跟手机有关的故事,比起大多数人不懂的光圈参数、变焦倍数,这无疑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很容易触动用户。
直击人心,才能更容易地树立起你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