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交礼仪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任务一 称呼礼仪

称呼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适当地运用称呼是社交活动中的首要礼仪。适宜的称呼不仅可以拉近交谈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教养和学识;反之,不适宜的称呼可以让对方反感甚至产生误会,导致交往破裂。在交往中,我们既要注意学习、掌握称呼的基本规律和通行的做法,又要特别注意各国之间的差别,认真区别对待。

一、社交和工作中的称呼礼仪

社交和工作中的称呼是庄重、正式、规范的。

(一)职务性称呼

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例如,称为“主管”、“经理”、“校长”、“局长”等。

在职务前加其姓氏或者姓名称呼。例如,称为“张广经理”、“曾校长”、“周局长”等。

还可以同泛尊称一起使用。例如,“部长先生”、“店长女士”等。

(二)职衔性称呼

对方在社会上拥有的、受尊重的学位、学术性职称、专业技术职称、军衔,可以称其为“教授”、“博士”、“律师”、“士官”、“将军”等。

这些职衔还可以同姓氏、姓名和泛尊称分别组合在一起使用。例如,“李教授”、“陈平博士”、“士官先生”等。

(三)职业性称呼

不同行业的人士,可以将其职业作为称呼。比如“老师”、“医生”、“会计”等。

还可以根据商业、服务行业的一般约定俗成的称呼,比如“小姐”、“女士”、“先生”等。

二、生活中的称呼礼仪

生活中的称呼应当自然、亲切、合理。

(一)朋友、熟人的称呼

在一般性场合,对平辈和熟人之间称呼时,可以直接以姓名或姓氏来称呼。中国人为了表示亲切,习惯在被称呼者的姓氏前面加上“老”、“大”、“小”等字,不直呼其名,例如“小张”、“老李”、“大林”。而关系更加亲密者,不称其姓,直呼其名,如“玉芬”、“海燕”等。

称呼德高望重的年长者和资深人士时,可以以人称代词“您”相称,也可以在姓名后加“公”或“老”字。如“秦公”、“陈老”等。

对有身份者和年纪大者,应称“先生”,可在姓氏之后加上。对文艺界、教育界以及有成就者,可称其为“老师”。

对邻居、至交,以示亲切、信任可以用“大爷”、“大妈”、“大姐”、“大哥”、“叔叔”、“阿姨”等。也可以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姓氏,如“张爷爷”、“马大姐”等。

(二)亲属的称呼

对亲属的称呼,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敬称或谦称,其关键要使用准确,合乎礼仪。敬称,用以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人和事物,对人表示敬重。谦称,用以对人称呼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表示谦恭。

对自己的亲属采用谦称。按自己的关系称呼,决不称呼姓名、字号。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时,可在其称呼前加“家”字,比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时,前面加“舍”、“小”或“敝”字,比如“舍弟”、“舍侄”、“小儿”、“小婿”或“敝兄”、“敝弟”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亲属称呼上已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语言上十分简洁明了,例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我弟”、“我妹”等。也有女婿、儿媳以示自己不是外人,而把岳父、岳母、公公、婆婆都均称为“爸爸”、“妈妈”。

对他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一般前面加“令”字,如“令堂”、“令郎”、“令爱”等。

对长辈可在其前加“尊”字,如“尊翁”、“尊母”。

对平辈或晚辈可以在前面加“贤”字,如“贤弟”、“贤侄”等。

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称呼他人的亲属有时也用“您爸”、“您妈”、“您哥”、“您妹”等。这只是在口语中,在书面语言上还是要比较讲究的。因为称呼礼仪既能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又能反映自身的修养。

(三)一般性的称呼

在日常社交中对只有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视情况采取下列称呼,女的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或者不知婚否者称“女士”,男的称“先生”,不分男女叫“同志”等。

三、外交中的称呼礼仪

在涉外交往中,称呼的问题由于国情、文化、宗教和民族不同,称呼也有所差异。一般性规律可以称小姐(Miss)、先生(Mister)、女士(Madam)、夫人(Mistress)等。

(一)特殊性称呼

比如对军界者用军衔称呼;对君主制国家,国王或王后称为“陛下”,公主、王子称为“殿下”,有爵位则称呼其爵位或“阁下”;对宗教者用神职作为称呼。

(二)国别性称呼

(1)姓氏在前,名在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国家都是使用姓前名后。在交往的时候称呼对方的姓,而正式场合才称呼对方的全名。日本妇女婚前使用父姓,婚后使用夫姓,本名不变。

(2)名在前,姓氏在后。多数的欧美国家使用名前姓后。例如,“安祖·卡耐基”这个姓名中,“安祖”是名字,“卡耐基”则是姓氏。女子结婚前用自己的本名和父姓,婚后通常用自己的本名和夫姓。例如“凯伦·柯西”这个姓名中,“凯伦”是自己的本名,“柯西”是夫姓。

有些英美人士的姓名前加“小”字,如美国总统“小布什”,当中的“小”与年龄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表明他沿用了父亲名字或者是父辈的名字。

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不同,姓名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本名,其次是父名,最后是姓氏。例如列宁的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弗拉基米尔”是本名,“伊里奇”是父名,“乌里扬诺夫”为姓氏。俄罗斯的女子姓名同样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婚前婚后本名和父名不变,改变的是婚前使用父亲姓氏,婚后使用丈夫姓氏。

(3)有名无姓。缅甸人是有名字无姓氏的。为了分性别、长幼和社会地位,通常在名字前面加上称呼。对年纪大的人在名字前面加“吴”,意思为“先生”、“伯伯”;对平辈或者年青人在名字前面加“郭”,意思为“大哥”;对年轻的姑娘在名字前面加“玛”,意思为“姑娘”;对年老或有地位的妇女在名字前加“杜”,意思为“姑姑”、“姨”;对幼辈在名字前面加“貌”,意思为“小弟”。

四、称呼礼仪的注意事项

在人际交往中,称呼不恰当就会失敬于人、失礼于人。尊重一个人首先要从尊重一个人的姓名开始,称呼使用是否规范,是否表现出尊重,是否符合彼此的身份和社会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称呼他人时应注意避免以下几点。

(一)过时的称呼

有些称呼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所以称呼是具有时效性的,一旦时过境迁还在使用,难免会闹出笑话。在我国古代,百姓对官员的称呼是“大人”、“老爷”,百姓自称为“小人”;对店老板称为“掌柜”,伙计为“小二”等。如果把这些称呼当成新潮流放在现代社会中使用,不仅没法促进你与他人的关系,反而滑稽可笑、弄巧成拙。

(二)错误的称呼

1.误读

误读就是念错对方的姓名。我国汉字博大精深,同一个字有几种读法,在作为姓氏的时候读音是不同的,容易使人误读。如:区(Qū)作为姓氏时读Ōu,朴(Pǔ、Pō、Pò)作为姓氏时读Piáo,仇(Chóu)作为姓氏时读Qiú等。对于把握不准确的字,要谦虚地向对方请教,不能仅凭自己的想象而贸然称呼对方。

2.误会

若对对方的年龄、辈分、婚否、职务做出错误的判断,就会造成误会,如把未婚女士称为“太太”、“夫人”,这就是误会。所以,千万不要光凭着自己认为的想当然地去称呼,要摸准情况再选择合适的称呼。

3.误念

张冠李戴,记不得对方的名字,甚至错念对方的名字。特别是外国人,在发音和排列顺序上同我国的姓名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弄清楚,宁可发问,也不要贸然纠错、念错。

(三)称呼绰号

为别人自作主张起绰号,还随意使用绰号来称呼别人,都是非常没有礼貌的、没有修养的、没有素质的行为表现。如“地中海”、“四眼田鸡”、“麻子”、“竹竿”等,这些都是以对方的缺陷来侮辱别人。对于外国友人,我们是不能使用“洋妞”、“黑鬼”等歧视性称呼的。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个人都极其看重自己的姓名,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

(四)不通用的称呼

1.地域性

有一些称呼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仅仅适用于某一区域。这类称呼只适用于当地,在其他的地区往往难以畅通。

2.国家性

有一些称呼是具有国家性的,仅仅适用于我们中国,而在国外行不通。比如:中国人把自己的配偶称为“爱人”、“老婆”,而有些国家则将“爱人”理解为“婚外恋”的“第三者”。中国人老一辈习惯称呼他人为“同志”,而有些国家则将其理解为“同性恋”。中国人称呼年纪大的人为“老人家”,而外国人不喜欢承认自己老了。从中可见,国与国之间称呼的差别很大,很容易引起误会。

【案例】

被拒绝的生日蛋糕

有一位先生为一位外国朋友订做了一个生日蛋糕。他来到一家酒店的餐厅,对服务小姐说:“小姐,你好,我要为我的一位外国朋友订一份生日蛋糕,同时打一份贺卡,你看可以吗?”小姐接过订单一看,忙说:“对不起,请问先生,您的朋友是小姐还是太太?”这位先生也不清楚这位外国朋友结婚没有,从来没有打听过,他为难地抓了抓后脑勺想了想说:“小姐?太太?一大把岁数了,太太。”生日蛋糕做好后,服务员小姐按地址到酒店客房送生日蛋糕,敲门,一女子开门,服务员小姐有礼貌说:“请问,您是怀特太太吗?”女子愣了愣,不高兴地说:“错了!”服务员小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抬头看看门牌号,又回去打了个电话问那位先生,确认房间号码没错。于是,又去敲一遍说:“没错,怀特太太,这是您的蛋糕。”那女子大声说:“告诉你错了,这里只有怀特小姐,没有怀特太太。”啪一声,门被大力关上了,蛋糕掉在了地上。

资料来源:百度.http://www.baidu.com,服务礼仪案例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