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革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新媒体就是伪装成社交工具的“人”

企业的新媒体不只是一个官方营销号,而是企业在互联网上的形象代言人。进一步说,新媒体就是伪装成社交工具的“人”。一个受欢迎的官方新媒体,必定具备某种特色鲜明的“人格”。也就是说,只有高度人格化的新媒体才能吸引住广大用户的注意力,获得数以万计的拥趸。

在这个崇尚个性与互动的互联网社会中,那些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官方新媒体,才能把网友变成粉丝,再把粉丝变成企业产品的忠实用户。所以,新媒体营销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官方微博和公众号的拟人化形象。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企业与用户的距离,培养买卖双方的默契。

1.品牌人格化,让你更出众

关键词:品牌人格

新媒体时代的企业品牌形象主要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传播,因此企业必然要做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变。从新媒体营销的特点来看,改进的方向就是品牌社交人格化。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性格、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形象。品牌人格就是某个企业品牌所蕴含的价值观、个性特征、文化态度、行事风格等内容的总和。企业想要在社交媒体上构建品牌人格的话,可以从关注话题、语言风格、朋友圈等方面切入,进而引起用户与企业新媒体开展社交的兴趣。

营销专家宇见认为:营销的任务是占据用户的心智资源。换个表述就是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度。一个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其能带来多少价值。宇见把品牌植入的价值分为三个层次:

消费者或多或少都有追求名牌的倾向,因为知名品牌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价值。当消费者使用的产品处于“全国第一”或“国际领先”的状态时,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带上了同样的标签,属于消费群体中意识超前、眼光独到的那一批人。当品牌为消费者植入的“状态”越好时,用户的品牌好感度越高。但如今市场细分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大势所趋,许多新兴品牌能通过差异化竞争来颠覆某个传统品牌的领先地位,给用户带来与众不同的“状态”。所以,这个层次的植入价值不足以保障品牌优势。

再来看“属性”层次。品牌植入的“属性”主要是某种能解决某类生活问题的实用功能,含金量非常高。但新媒体时代的产品应用升级速度太快,而用户也经常会被新出的APP应用或其他便利的新工具夺走注意力。可见一味追求“属性”层次的价值,也不足以巩固品牌的用户黏度。

从长远来看,能从上述各种挑战中牢牢把握住用户注意力的价值是品牌的“人格”。

营销专家宇见对“品牌人格”的定义是“约等于品牌的价值观、态度、格调以及一切让你与别人形成显著区别的元素的总和。”

品牌形象的人格化,归根结底是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拟人化展现。传统的品牌推广模式是企业居高临下地打广告,用点来辐射面,并不重视与每个点(消费者)的沟通。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这种做法越来越缺乏生命力。由于广大网友更习惯点对点的信息交流方式,每个自媒体都贴上了一个天然的人格标签,同时也在无形中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这样一来,缺乏人格标签且不善于和用户沟通的企业品牌就会被五彩缤纷的自媒体个性形象所淹没,辨识度低得超乎想象。

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的品牌人格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展现:

一是公司新媒体关注的话题。

用户可以从公司营销号发布的内容来判断品牌运营者的兴趣点,将各类企业分为“有追求”和“没追求”两大类。前者不仅会制造引人注目的创意内容,还坚持输出正能量的价值观。后者的企业文化往往偏消极,展现出来的品牌人格自然也不是什么有魄力、有担当的角色。

二是企业品牌的表达方式,包括语言风格与价值认同。

企业新媒体并不是冷冰冰的发帖机器人,应该在某些问题上像“人”一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具体而言就是解决“你怎么看”与“你怎么说”的问题。就目前来看,用户最喜欢“说人话”的营销号,因为他们传递的信息通俗易懂,还能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

三是公司品牌的“朋友圈”。

新媒体的公司品牌与人一样,都是在社交平台上有自己的“朋友圈”。用户关注公司新媒体的理由很多,也许是因为认可“内容”,也许是出于活动激励,也许是认同企业文化。无论出于哪种动机,他们都是企业的朋友。可以说,公司的“朋友圈”是市场受众的精华。而品牌在“朋友圈”里的形象,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社交人格。

总体来说,公司新媒体平台只是传播这个新形象的窗口,不能简单等同于品牌形象的全貌。要想实现企业品牌人格化,不只是开通几个新媒体账号这么简单,还应该根据公司文化与社交媒体的法则来重塑品牌形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炼企业的价值观。

每个公司的经营范围与发展目标大相径庭,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这是每个公司奋斗的原动力,也是塑造品牌人格的根本。公司品牌人格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形成相应的品牌人格。许多公司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有“关于我们”一栏,以便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但这种被动的信息传播形式只能给用户留下抽象的印象,只有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主动灌输,才能让用户在头脑中逐渐勾勒出公司的品牌人格。

第二,展现产品的灵魂,即产品给用户生活带来的最大变化。

根据映象网发布的最新APP应用排行榜,2016年5月9日至2016年5月15日期间最受欢迎的十款免费APP应用分别是映客、百度云、唯品会、滴滴出行、爱奇艺、淘宝、美团团购、百度糯米、全民K歌、WiFi万能钥匙。这些产品的功能属性与服务对象差别很大,但都是朝着让用户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比如排名第一的映客,是一款可与多种社交账户关联的实时直播媒体。用户可以在手机上用映客实现实时视频社交,让整个平台的用户都能看到。所以映客做宣传时特别强调“通过已有的社交关系,建立真正属于你的个人直播电视台”的卖点,以此突出产品给用户生活带来的实质性变化。

第三,不断加强企业新媒体平台的可沟通性。

用户想从企业那里得到的东西不只是产品和服务,还有“可沟通性”。在消费者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公司品牌形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可沟通性”的强弱。新媒体本质上是追求平等且无障碍对话的社交媒体,所以用户习惯了以最低沟通成本和最少等待时间来完成交流。否则,他们会毫不客气地给不具备“可沟通性”的企业品牌打差评,并将负面评价传播到自己所有的社交平台上。由此可能形成一股抵制该企业的舆论风暴,把公司品牌塑造出千夫所指的反派人格。因此,友好的沟通体验是塑造公司品牌正面人格形象的必要条件。

第四,像朋友一样与用户建立情感纽带。

最能表现品牌人格化的行为就是朋友般的关怀。企业通过新媒体的社交功能与用户做朋友,不再把他们当成被动接受营销信息的灌输对象,而是以平等友好的姿态与之交流。交流内容当然还是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等信息挂钩,但更重要的是倾听他们的想法,感知他们的不便。在此基础上不断踏踏实实地改善产品与服务,让用户自然而然地接受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感受到企业为用户费心的诚意。感情到了,沟通就更顺畅了,交易量也就随之上涨了。

第五,了解“被动人格”,塑造“主动人格”。

这里说的“被动人格”是指消费者对公司的刻板印象。这家公司是卖什么的,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都属于品牌“被动人格”的基本元素。大家一说起某家公司,脑海里就会自动浮现出该品牌的“被动人格”。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与企业的自我定位相差甚远,但企业积极创建的“主动人格”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用户心中已经定型的“被动人格”。因此,企业应当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大数据来了解自己在用户心中的现有形象。企业在塑造“主动人格”时,既不能受制于“被动人格”,也不能完全抛开“被动人格”的特征。不然的话,品牌新形象完成人格化塑造时,老用户可能会不买账。

品牌人格化不仅是社交平台对营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商业模式的转变。

那些能与用户打成一片的公司新媒体账号,往往会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呼为“主页君”“官博娘”“某某哥”“某某姐”。当这种颇具社交媒体特色的网上昵称出现时,企业的品牌形象已经初步完成了人格化进程,在自己的粉丝群体中树立起某种个性鲜明的“人格”。

2.那些有血有肉、有情绪的官微

关键词:官方微博;拟人化形象

对于企业来说,注册一个官方微博是件时髦的事,可以表现出公司积极迎合新潮流的姿态。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进入微博渠道呢?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绝大部分公司的产品与大众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广大网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讨论最多的其实还是衣食住行等生活话题。从这个角度看,双方存在一致的沟通频道,微博是一个天然的产品展示与客服沟通的平台。假如经营得当,就能帮助企业产品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数以亿计的关注,变成大众的热点生活话题。

有一些公司的产品专业性强、市场比较小众,同样可以使用官方微博做推广。因为微博不仅仅是无数自娱自乐的自媒体组成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群组与粉丝圈。你总能在微博上找到同行人士一起交流经验、感慨人生。公司总能找到属于自己小众市场受众的目标粉丝圈,形成垂直营销的格局。

微博与生俱来的社交属性,使其成为新媒体时代最给力的客服工具。比起电话、电子邮件、QQ等传统咨询及投诉渠道,微博最大的优势是即时性与公开性。当用户在公司的官方微博下发表评论时,官博运营者可以像聊天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初步回应。微博处理投诉是目前最公开透明的一种客服应对方式。通过转发评论的方式,公司可以向广大用户现场直播客服处理过程。这样一来,拥有同类疑问的用户就能通过官方微博即时展现的活案例来打消自己的疑虑。借由微博的公开性,公司客服可以在许多围观群众眼中迅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但就目前来看,很多企业的官方微博还不如一个财力、物力平平的自媒体做得有声有色,没有多少用户愿意把注意力放在这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微博这一新媒体工具的认识不清,没有吃透官方微博的本质——一个与目标消费群体构建强大社交关系的平台。

有些企业不重视官方微博,认为那是一个花架子。因为无论公司有没有微博,技术瓶颈、财务困难、人事纠纷、销售下滑等短板该有的还是有,没有的就没有。硬实力强才是王道,只是用来发广告和聊天的官方微博算不了什么。然而,抱着这种心态的公司在电子商务领域很容易被善于利用新媒体的竞争对手甩到身后,因为他们主动切断了一个与目标消费群体沟通的渠道,从而无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无与伦比的传播力度。

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公司官方微博的形象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整个企业品牌的形象。既然要和用户做深度社交,官方微博就不能再像传统的门户网站与电商平台那样忽视交流(即与用户频繁“聊天”),而应该像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思想的“人”。

有些官方微博时不时搞抽奖活动,想用小恩小惠暂时吸引一下用户的注意力,但对用户的提问爱搭不理,缺乏与用户互动的热情。这种把官方微博当成公司最新消息发布窗口的做法,并不符合社交媒体的规律,短期内可以在现有消费群体中小火一下,但无法增长公司官方微博的粉丝量。若是不改弦更张,企业只会硬生生地把社交粉丝圈这一活水源头搞成一潭死水。

想要运营好官方微博,靠的不是奖品,而是真诚与热情。官方微博运营团队不仅要像公司24小时客服热线一样随时安排人手保持在线状态,还要做到7×24小时的无死角服务。

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现在的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越来越长。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可以在睡着之外的任何时间都刷微博。换个角度看,大家在微博上待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受到传播信息的影响,公司官方微博也就有更多的潜在营销机遇了。对于用户而言,那些活跃的自媒体更容易被记住。哪怕最初不感兴趣,时间一长还是会下意识地关注。所以,企业的官方微博一定要像“人”一样活跃,而不能变成冷冰冰的公告栏。

不过,官博运营者在保持足够热情的同时,还要注意掌握好分寸。第一,不能过于“话痨”,给用户造成新的“信息轰炸”;第二,不能苛求自己认真回复所有粉丝的每一次@、每一条评论、每一条私信。

热情是讨人喜欢的常用手段,但热情不到点子上比冷落还招人讨厌。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关注谁不关注谁,基本上是凭兴趣。如果他们实在不感兴趣,说明缺乏相关需求。这并不是公司官方微博靠死缠烂打就能扭转的。热情是一种能力,知趣是一项美德。官方微博应该注意顺其自然,把热情重点放在维护目标市场受众上,而不是急于把海量的用户转化为高忠诚度的粉丝。

当公司官方微博刚刚成立,粉丝数量不多时,运营者可以做到认真回复所有粉丝的每一次@、每一条评论、每一条私信。可是随着粉丝数量的不断上涨,官方微博势必无法照顾到每一个人。

例如,《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博物杂志在其粉丝数量不到220万时,仅仅一上午就能收到未读的“5243条评论、5321条@我的微博、241条@我的评论”。这么多信息让运营者一一处理,恐怕三天三夜都处理不完。何况以新媒体的活跃程度,一整天的用户反馈信息绝不止这组数字。信息的高速叠加,决定了公司官方微博的大部分反馈信息都无法被看到。运营者的注意力资源同样稀缺,只能把精力用于处理重大信息上。目前博物杂志已经拥有约360万粉丝,用户反馈信息数量的增长速度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官方微博必须有选择性地与用户互动,比如针对普遍性较强的反馈意见进行回复,回复某些精辟的用户言论并转发到自己的主页。这不仅是为了节约沟通成本,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因为当一个有代表性的用户评论得到妥善回复时,官方微博不但直接完成了与该用户的沟通,同时也间接完成了与所有同类型用户的交流。

放低姿态、友好交流、热情服务、及时沟通、富有主见,能认真做到这些的公司官方微博就能树立起一个大众好友的形象,往往会被用户们亲切地称为“官博君”。

“君”是一种带有欣赏意味的尊称,同时又给人平等、真诚、如沐春风的感觉。这只是官博形象拟人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突出官博的个性。例如,杜蕾斯的官方微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又酷又好玩的形象,一下子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为了保持这种个性形象,杜蕾斯官方微博运营团队一方面分为早晚两班轮流运营,延长与粉丝们在微博上实际接触的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平均每天回复几百条反馈意见的日常沟通任务,并每隔一个小时选择与自己产品相关的自媒体消息做针对性互动。这样一来,杜蕾斯官方微博就把新媒体的社交功能发挥到极致,如同一个在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随时为小伙伴们待机的亲密友人。如此有血有肉、有情绪的官方微博,自然能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如今的网友没有谁会喜欢冷冰冰的新闻发帖机器,他们渴望在社交平台上获得比现实生活中更无所顾忌的亲密社交关系。唯有能热情交流并平等相待的自媒体,才能引起他们的交往兴趣。这里面也包括了具有个性化人格的公司官方微博。总之,企业如果想用好官方微博这个重要的新媒体工具,就必须遵循社交网络的规律,让官方微博以拟人化自媒体的形态出现在大众眼前。

3.为公众号取个好玩的昵称

关键词:公众号;昵称

有些好书和好电影人气不高,是因为名字起得不吸引人。对于企业公众号来说,树立新媒体形象的第一步就是取个好玩、好懂又好记的昵称。

什么样的公众号昵称才是好名字呢?营销专家认为好的公众账号名称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有个便于搜索的目标关键词。

大多数网友主要是通过关键词搜索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所以,企业想提高被用户搜索到的概率,就要在公众号昵称里带上与自己产品相关的目标关键词。

第二,名字要好记,便于快速传播。

互联网的传播效率不必赘言。但也正因为如此,不断涌现的公众号让信息更加过剩,增加了公众号传播的难度。但是,只要公众号昵称有鲜明特色并且容易被记住,就可以很快传播开来。

第三,与发布内容的定位相吻合。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先弄清楚目标用户是谁,然后分析他们对产品的深层需求。当公众号从昵称上体现了这种深层需求时,就会在用户的海马回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假如企业主要服务对象是本地用户,加上本地名称更便于精准地吸引目标用户。当然,这个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市场定位来考虑。

第四,不要过于“个性化”。

有个性的公众号昵称让人眼前一亮,但片面追求“个性”可能会起反效果。比如,使用冷僻字、火星文、让人看不懂的词给公众号起名,一方面增加了关键词搜索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大家的记忆效果。到头来,落得个想标新立异却不怎么吸引眼球的结果。

第五,重复和类似的昵称少。

名称相近的公众号,很容易被广大用户弄混。这样一来,可能会给昵称相近的公众号增加粉丝。越是独一无二的昵称结构,越能在第一时间抓住用户的注意力。

先来看看几类常见的企业公众号名称。

第一类是直接以公司、网站、产品名称作为公众号昵称。比如豆瓣、大象公会、简书、知乎日报等。这类公众号都是依托现有平台与产品的,注册公众号是为了配套宣传工作。

第二类是传统媒体的公众号,媒体名称与公众号昵称一致。比如环球时报、今晚报、天津日报、央视新闻、三联生活周刊、家庭医药杂志等。其实就是传统媒体开通自己的公众号,在新媒体领域拥有自己的天地。

第三类是各地的生活娱乐型公众号。比如北京城你不知道的事儿、北京吃货小分队、英国那些事儿、吃喝玩乐IN广州、上海潮生活等。这些公众号都会加上本地的地名,以便同城的用户能一眼识别。

第四类是某种特定内容类型的公众号。比如传媒新视野、电影票房、地图曾经曰过、科普中国、思维导图应用公开课等。这些公众号以提供某种专项内容为宗旨,所以在名字上强调内容分类。

第五类是网络红人与大V的自媒体。大V包括很多已经成名的企业家、影视明星、作家、学者等,他们大多用真名或在真名上加某个前缀、后缀。网络红人通常用的是与真名无关的网名。

第六类是针对某个社群或某类特定用户服务的公众号。比如十点读书会、我们都是文艺青年、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等。这类公众号的命名思路是树立一个便于吸引某个特定用户群体的标签。

上述六类公众号的昵称风格或正经或诙谐,没有单一的标准。由于各类公众号的发展目标与发布内容差异很大,起名思路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最重要的是在取名前明确公众号的基本定位:你的服务对象是谁?他们的年龄区间、职业种类、地域分布、收入水平怎样?这个公众号是用来推广产品,还是用于开展社交?把这些情况弄清楚,公众号的定位也就明白如画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先寻找与自己公众号定位相同的公众号,看看别人是怎么取名的。除了学习借鉴之外,主要是看看你想到的昵称是不是早就被抢注了。

查询步骤为: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的“+”——点击下拉菜单中的“添加朋友”——点击底部的“公众号”——输入想要搜索的关键词。然后就能搜索相关的公众号了。

在正式为公众号取名时,注意以下七个经验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第一,公众号昵称最好用中文。

原因无他,中文最容易被中国用户识别。除非品牌本身是用外语注册,或者有特殊的意义,否则就不要用外语或汉语拼音。那样会降低企业微信公众号的识别度,不利于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第二,在名称中体现自己的定位。

做产品的微信公众号一定要把自己推销的产品类型标明清楚。这样一来,公众号被用户搜索到的机会就会更多。因为用户通常是把相关产品作为关键词。他们只要看到你的公众号昵称,就知道你是干什么的。没需求的人不是你的目标用户,错过了不要紧。但有需求的人会马上加关注。如果你的公众号昵称看不出经营范围,多半是要被大家冷落的。

第三,在昵称中标明地域。

这种命名经验适合那些以本地服务为业务内容的公众号。并不是每一个公众号都要雄心勃勃地红遍全国。更多时候,一个公众号的服务对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按照精准营销的理念,标明本地身份更利于开发细分市场。

第四,昵称要与众不同。

这个经验主要适用于自媒体的公众号。当然,昵称不一定用公众号运营者的真名。因为大部分人的名字都很普通,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给公众号取名时要结合自己的个性与公众号市场定位来考虑。需要提醒的是,个性化昵称的重点还是便于记忆和搜索关键词,而不是一味求新求变。如果能满足“好记”和“易搜”两个要求,公众号昵称看起来土气一点也没关系。

第五,抢注热门词语。

热门词语的搜索次数多,人气指数高。如果能用来当公众号昵称,则可以引发更高的关注度,粉丝增长速度也会比想象中更快。由于微信的公众号不能重名,所以发现热门词语还没被注册时,可以率先抢注。

第六,命名既要风趣,也要听着舒服。

用网络用语来说,就是昵称要“逗比”。让人一看到就忍俊不禁。不过,塑造古灵精怪的形象也是一门技术活。不只是搞鬼搞怪,还要让人感觉不落俗套,心悦诚服。有些公众号拿着无知当有趣,让人觉得不堪入目。这就是搞怪功力不足的表现。

第七,昵称长度一般不要超过五个汉字。

以前很多酒楼不是叫“××楼”就是叫“×记酒家”,也是为了兼顾“好记”与“大气”两个要求。同样道理,公众号取三字名、四字名、五字名的情况都很常见。因为这三种字节长度很容易弄出个朗朗上口的响亮名字。公众号的昵称如果太长就不容易被用户记住,从而降低传播效果。而且,当名称长度超过五个字时,做关键词排名就比较吃亏。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这个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代,名字好坏对公众号的影响比我们想象得更大。总之,昵称就是企业新媒体平台的名片,也是广大用户认识企业公众号的一道窗口。一个好玩的昵称可以让公众号摆脱呆板的形象,提高传播效率,扩宽传播范围。毕竟,全民娱乐化也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在细节上满足用户的娱乐需求,才能提高他们的接受度。如果不懂得顺应这个潮流,企业是玩不转新媒体营销的。

4.关注“对的人”,与大V培养默契

关键词:关注;大V;官博互动

这个话题要从企业官方微博应该关注哪些自媒体账号讲起。因为官方微博不只是公司在新媒体渠道上的宣传窗口,更是一个承载网络社交功能的自媒体。除了与粉丝互动外,官博还要积极在微博平台上开展“外交”活动,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与社会热点。完成这个意图的第一步就是“加关注”。

用过新浪微博的朋友都知道,自己首页上显示的新消息十有八九来自于自己加了关注的自媒体,还有一部分是新浪公司根据用户数据推荐的“相似信息”。这些被关注的自媒体既包括了普通用户,也有获得个人认证的贵宾会员用户。后者因为微博头像上会出现一个“V”(即VIP的首字母,全称是Very Important Person)字,故而被网友们称为“大V”。

我们关注的人发什么内容,我们每天接受的就是什么信息。那些你毫不关心的信息只要没被你关注的账号转发,就不会出现在你的首页上。这便是社交平台的信息过滤功能,可以把营销号排除在用户关注之外,也可以让用户把一部分注意力固定于此。

所以,公司官方微博关注什么账号是一件有讲究的事。营销专家认为,一个经营有序的企业官方微博通常要关注以下几类账号:

第一类关注对象是同行。

除了消费者以外,同行是任何企业都最关心的群体。有远见的公司官博会主动成为同行业的优秀公司的官方微博的粉丝。无论该公司是你的合作伙伴、学习榜样,还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他的一举一动都应该被公司官博第一时间掌握。企业不仅能从这些优秀营销号中了解到最新的行业动态,还可以学习别人做微博推广营销的先进经验。

第二类关注对象是媒体。

大众媒体传播的是各式各样的热点新闻,会给广大网友带来许多讨论的话题。公司官博也要有一点八卦之心,才能明白用户当前关注的热点是什么,以便制订跟风热点的营销方案,引起用户的共鸣。此外,行业媒体也是公司官博的重点关注目标,理由和关注同行官博一样。

第三类关注对象是公司官博的热心用户。

这些用户是品牌忠诚度最高的铁杆粉丝,乐于向企业官方微博提各种意见与建议,而且还会自发制作许多出人意料的优质内容。这群人在粉丝团的影响力往往很大,他们的意见将决定企业产品在用户群体中的口碑好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公司官博必须把这些热心用户纳入自己的视野中。只要能赢得他们的好感,公司官博就能连带获得一大群普通用户的关注。如果公司官博能让热心用户产生“这个品牌是我的”的印象,就实现了新媒体营销的最高境界。

第四类关注对象是本单位领导、骨干员工、认证员工的私人自媒体。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除了公司的官方微博外,企业成员总有人注册自己的私人自媒体(俗称“小号”)。有些企业新媒体运营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个别员工在“小号”里批评公司,在粉丝里传播公司的负面形象。对于这点,官博运营者不能不留意。

第五类关注对象是自媒体大V。

只要通过了微博个人认证服务,每个自媒体都能成为“V”。但自媒体大V之所以被称为大V,主要是靠其巨大的影响力。自媒体大V的同义词就是“意见领袖”,可能是专业人士,也可能是娱乐偶像,还可能是一个莫名其妙在互联网上走红的草根人物。但无论哪一种大V,都称得上是一种意见领袖,在某个领域或某个群体中有着偶像级别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所以,公司官方微博运营团队应该关注一批有代表性的大V,并争取与对方变成互相加关注的好友。这样一来可以获得一个更广阔的传播渠道,二来可以在营销活动时得到大V好友的帮助。

事实上,大部分微博热点都是经由各种各样的大V带动起来的。某个热点最开始可能源于媒体的报道或普通用户的微博,经过大V的评论转发后,大V的粉丝会跟着转发,与这个大V关系好的大V也会参与讨论……于是大V不断互动,粉丝与粉丝协助扩散,热门话题的点击率不出一天就能超过一亿。

在这个全民娱乐化的新媒体时代,大V与大V之间的互动往往会成为一道吸引大众眼球的独特风景。比如,在新浪微博上人气火爆的政务官博江宁公安在线与《博物杂志》的官博博物杂志,已经成为双方粉丝眼中的绝配。

江宁公安曾在线针对“南京要进行飞机喷药灭白蛾”的谣言进行辟谣,博物杂志于当日19点39分转发评论说“对”。博物杂志转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江宁公安在线引用了博物杂志以前科普的白蛾知识。这次互动是一种典型的大V之间的信息分享行为,帮助微博好友传播重要信息,联手推动热点新闻的产生,顺便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接下来的互动让两个官博君充分展现了拟人化微博形象的塑造技巧。

由于两个大V平时互动很多且经常相互调侃,于是江宁公安在线调侃说这个博物杂志的小编不是粉丝常说的“博物君”本人,像是一个替身(运营团队其他成员)。博物杂志则辩称:“你全絮叨完了我还有啥可说的。”

两个官博君拉家常式的对话,马上吸引了双方共同粉丝的关注。其中有个粉丝还调侃道:“我知道你们俩像谁了,赵本山和宋丹丹。”于是博物杂志假装生气说:“我的六合心意断魂枪呢?”这样一来,《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就把大V好友与粉丝之间的互动成功串联起来了,大大强化了“博物君”在众粉丝心中亲切博学的社交人格形象。

从根本上说,大V之间的友情互动具有强烈的社交化营销色彩。当两个大V关系好到一定程度时,两者粉丝圈中的重叠人群会越来越多。实践反复证明,大V本身是一个制造热点的助推器,当大V抱团时,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舆论可能会顺着大V们引导的方向传播。如此一来,网络平台上的绝大部分注意力资源都会集中在当前热点上,甚至会把24小时前的最热话题变回少人问津的冷门消息。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营销号喜欢凑热点话题、转发大V的犀利言论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公司若打算认真做微博营销的话,官方微博应该长期关注上述五类自媒体账号。这样才能及时获得对公司发展最有用的信息,与目标用户保持亲密关系,充分利用各种力量与各种热点来强化新媒体营销效果。其中,与各类自媒体大V培养默契,是做好微博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企业的粉丝往往也是不同自媒体大V的粉丝,大V的意见对他们影响很大。假如公司官博能与大V们搞好关系,在营销推广活动中就能得到更多大V的友情支持,大V的粉丝团中也会有一部分人乐于支持自己偶像的“友军”。

上述其他四类关注对象基本上都是大V,热心用户中也不乏加了“V”的人。就连公司官方微博本身也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大V”。所以说,别小看大V的每一次转发与评论,因为这很可能是公司官博发布内容冲击热门话题、扩宽产品销路的转折点。

5.团队运作,统一“人格”

关键词:运营团队;新媒体形象塑造

很多企业并不重视新媒体这个新兴的电子商务营销渠道。其主要表现是不注册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就算注册了也只是随便派个人兼职管一下,没把新媒体平台当作公司品牌形象塑造的主要窗口。这个误区导致不少公司在新媒体这块阵地上留下空白,降低了对受众的影响力,白白浪费了一个公关利器。

事实证明,打造企业的新媒体形象不是敷衍了事就能搞定的,需要投入足够的资源与人力。没有一个专门的运营团队,是做不好新媒体宣传推广工作的。

新媒体运营团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有营销专家认为新媒体工作分为三大类,包括十一种不同的角色:

编辑类工作:移动客户端编辑、社交化媒体编辑、新闻可视化编辑

技术类工作: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交互设计师、软件工程师、系统维护工程师

运营类工作:用户维护专员、流量推广专员、渠道拓展专员

简单地说,编辑类员工负责制作各种传播内容,技术类员工负责开发新产品、分析用户数据、提供其他技术支持,运营类员工负责与用户打交道、推送广告。

在这个以“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制作好内容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根本。所以最终决定新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仍然是编辑人才。表面上看,编辑似乎是门槛最低的,是个人就可以做。实际上,新媒体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的要求不同,要根据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碎片化阅读习惯重新选取、编辑、发布内容。这点我们后面再详细讨论。

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就披上了互联网高科技的外衣,这意味着懂得编程与网页设计的程序员或工程师成为新媒体运营的重要支柱。而大数据技术的兴起,让数据分析师的作用越来越关键。没有他们分析数据的话,新媒体编辑就无法根据用户的反馈制作更让人喜闻乐见的内容。

负责直接与粉丝打交道的运营人才,对企业产品用户的疾苦与情绪最为熟悉。能否把编辑制作的精良内容推广出去,引爆粉丝热度,主要还是看运营人才的水平。一名优秀的新媒体平台运营者,能与广大用户打成一片,建立深厚的社交关系,为公司留住更多粉丝。

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新媒体运营团队不一定需要十一人的编制,但最起码要成为一个公司最高层的直属部门,并且包含上述三大类十一种角色。可以一个人同时扮演几种角色,也可以把技术维护和运营工作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商。但无论哪种组合形式,编辑人才、技术人才、运营人才三大类型都不能少。如果缺一环节就会让新媒体团队形同虚设,企业的新媒体营销也就无从开展。

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团队的组织架构一定要扁平化、网络化,重点是保持灵活性、创新性、协调性、互动性。为了占据各种新媒体渠道,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来组建不同的新媒体团队,一个团队专攻一个领域,以便发挥最高效率。

在受到新媒体冲击最大的传统媒体中也有积极融入新媒体时代的先行者。

比如,两次入选“世界媒体500强”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就曾经被评选为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浙报集团不仅成立了自己的新媒体中心,还集中整个集团的力量组建技术团队,并从阿里巴巴、新浪、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那里招来一批技术精英和运营精英。与此同时,浙报集团还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在信息调查与内容制作方面的优势,在新媒体内容制作方面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路子。到2015年时,浙报集团旗下有38家传统主流媒体、200多个各类新媒体平台、6.4亿网络注册用户、4000万活跃用户、2000万移动用户。

浙报集团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大多是走采编、运营一体化路线,产品经理同时也是新媒体运营部编辑。为了培养复合型新媒体人才,浙报集团除了采取扁平化管理方式、数据化考核方式外,还专门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推出了用三年时间筛选七类人才的“七彩计划”,其中就包括新媒体人才。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浙报集团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先进标兵。

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复杂,所以组建编辑、技术、运营三位一体的新媒体团队是做好新媒体营销的必由之路。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企业的新媒体品牌应该注意“人格”的统一。

第一章讲到,官方新媒体形象塑造应当坚持走拟人化路线,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的营销号。由于运营团队内部存在分工与轮岗,不同的员工打理官方微博或企业公众号时可能会流露出不同的风格,从而导致新媒体人格形象不一致。

以环球日报为例,打理环球日报官方微博环球日报的编辑有好几个,思想价值观不统一,于是一度出现官方微博“人格分裂”的现象。

环球日报和其他媒体一样碰到热点问题时都会发出长微博社评。但在前两年,“环球日报时不时出现后一篇社评反对前一篇社评观点的情况。于是广大互联网用户逐渐形成了几句口头禅——“今天正常的小编(即当天值班的新媒体编辑)打输了。”“今天不正常的小编抢夺账号成功。”

细心的读者发现环球日报的编辑们是用不同品牌的手机发布内容,他们的三观有着明显的分歧,招人恨的社评与受欢迎的社评确实是几个不同的编辑制作与发布的。所以,大家才戏称环球日报社的新媒体部门每天都在打架,打赢了的小编决定今天发布的社评内容。

不过,到了2015年下半年,环球日报的“人格”基本上得到统一。当然,读者还是根据发布新微博的手机品牌将编辑们区分为“耿直哥”“傻白甜”等不同角色。尽管他们的文风依然有差异,但文章与评论所表达的三观一致,让环球日报的新媒体形象不再闹精神分裂的笑话。现在粉丝们很少说“今天不正常的小编抢夺账号成功”之类的风凉话,更多的是用“小编今天应该加鸡腿”来表达自己对环球日报发布内容的支持。

从这些调侃中,我们不难看出保持新媒体人格形象的重要性。新媒体运营团队在操作中可能会碰到许多问题,但相对而言,“人格分裂”是最破坏企业品牌形象的行为。

一个高素质的专业新媒体团队,应该具有统一的文化价值观,保持新媒体人格的统一性。这并不是说团队成员只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容不下任何分歧。但这种分歧仅限于内部讨论,而且在发布内容前应该达成共识。无论是谁来发布内容,都只能发布经过团队讨论后的最终共识。而绝不能让值班的工作人员利用登录官方账号的权限来传播自己的私人见解,颠覆整个团队辛辛苦苦塑造起来的新媒体拟人化形象。

说到底,新媒体运营不仅仅是企业新开一个官方账号,交给某个员工随便打理一下就行了,而是必须由不同类型的人才分工合作来维持。这里面必然存在团队管理问题。所以企业在组建新媒体团队前,应当做好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工作,选拔的各类新媒体人才应该把弘扬企业文化、塑造用户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品牌形象作为共同目标。否则,糟糕的新媒体运营不仅会导致粉丝的大量流失,还会败光企业现有的品牌形象。随着公信力的透支,企业的新媒体营销之路注定要满盘皆输。

总之,新媒体运营必须坚持团队化操作,新媒体形象必须保持一以贯之,才能更好地吸引市场受众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好感度。

6.在喧嚣时代,做个沉着的新媒体

关键词:新媒体弊端;良性发展;媒体责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可知,中国目前有将近6.5亿互联网用户,其中微博用户有2.49亿,微信用户则超过了5亿。除了这些个人用户外,媒体及政企单位的官方新媒体账号的数量也非常可观。从规模来看,我国新媒体发展可谓热火朝天。

毋庸置疑,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广泛的影响,促成了许多行业的转型。如果不能融入新媒体时代,就无法获得日益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况。我们做新媒体运营前,既要看到新媒体的巨大能量,也要注意观察其存在的负面因素。只有全面地看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

就目前而言,新媒体领域的不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雷同化。

尽管新媒体队伍不断壮大,但其成熟度与扩张规模不成正比。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刘鹏飞分析道:“从当前新媒体发展的实践来看,一些新媒体仅仅被当作技术和渠道,或者仅仅是为了赶个时髦,罔顾自身实际,盲目跟风新的传播形态,而不是考虑打造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产品。结果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导致新媒体内容同质化严重,出现了一批‘僵尸产品’。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没有产生良好的传播和社会效果。”

在不少运营者眼中,新媒体更多是指“媒介”。传统媒体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告牌、公交车、地铁、官方网站等媒介来传播内容。新媒体是以微博、微信等媒介来传播内容。因此,很多新媒体只是单纯把报纸上发的内容在新媒介上再发一遍。比如,有些官方微博运营得和论坛一样,只照搬内容而不与网民互动,毫无生气。

其实,新媒体的出现不只是改变了媒介,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习惯就是新媒体背景下的产物。这就要求新媒体运营者在制作内容时必须注意不同媒介上的阅读体验差异,不宜直接照搬传统媒体的原文内容。

第二,片面追求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之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优势是更快的时效性。只要用手机拍个照,发一条140字内的微博或微信,我们就可以“秒报”新闻。所以这几年的许多突发事件都是由新媒体最先爆出,接着互联网很快就会形成舆论热点,传统媒体再顺势做深度报道。毫无疑问,更强的时效性成为新媒体争取用户的核心竞争力,但有些东西比“第一时间”更宝贵,那就是内容的真实性。

有些新媒体不加调查就发消息,虽然能抢得“第一时间”发头条的有利位置,迅速引爆热点,但新闻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许多不实消息就是因为新媒体不假思索地传播,导致传统媒体与广大读者产生误判。而且往往在这类劲爆新闻发布的第二天,事情就会出现反转。这导致此前争先恐后转发的媒体不得不为转发不实消息而致歉。片面追求时效性而忽略真实性,无异于舍本逐末。但许多新媒体运营者恰恰由于存在这个毛病,逐渐丧失了公信力。

第三,片面追求点击率,内容制作泛娱乐化。

迷信点击率是新媒体发展至今的一大特征。由于用户的注意力资源稀缺,扩大点击率成为新媒体竞争的重要方向。点击率固然不能代表一切,但点击率不高的内容注定会少人问津。为了提高点击率,新媒体更喜欢发一些哗众取宠的内容,利用人们的猎奇心来制造病毒式传播。假如不加区分地以用户点击与分享所产生的流量作为衡量新媒体运营是否成功的标准,很容易导致劣质信息全面排挤优质信息的困境。

刘鹏飞副秘书长指出:“新媒体时代,娱乐化的解构成为最符合网络传播的方式之一。这样的新闻报道关注度高、话题度热、参与性强,往往能引发网民的狂欢,却也往往忽略了新闻应该传播的价值和媒体应该担负的责任。”新闻报道有其行业规律,把任何事情(包括严肃话题)都用娱乐化方式解读,本身是一件不严谨的事情。但片面追求点击率的错误观念,导致新媒体在制作内容时奉行娱乐至上主义,把一些不适合娱乐化的内容也剪裁成八卦花边新闻。这导致媒体及广大受众的价值观变得混乱,“娱乐至死”的风气在新媒体领域过度蔓延。

第四,过度商业化,广告硬推销。

新媒体刚出现时,给世界带来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狂欢。随着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定位逐渐超出了单纯的社交媒体,成了新的营销宣传媒介。无数商家把新媒体平台作为新的战场,绞尽脑汁在朋友群和朋友圈里进行推销。由于新媒体同时扮演着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角色,其随时随地发布即时消息的便利性使得用户承受的“广告轰炸”力度远远高于从前。

一方面,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与营销活动让不少用户感到不适;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的新媒体混杂了太多真假难辨的消息,让诈骗活动更加频繁。由于大量第三方应用服务存在“过度营销”现象,微信的用户体验效果大大降低。从长远来看,过度商业化将破坏整个新媒体平台的商业生态圈。

当然,新媒体不可能完全与营销绝缘。只不过应当积极探索其他盈利模式,避免在新媒体平台上过度营销。毕竟,新媒体兴起于良好的用户体验,假如用户体验继续因过度商业化而不断下降,新媒体将失去这个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先天优势。

第五,剽窃成风,版权保护不力。

新浪微博反盗图联盟是一个专门搜集盗图等侵权信息的自媒体。许多画手或插画师的原创作品经常被营销号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就擅自使用。营销号转发时不与原作者沟通,只说“来源于互联网”,甚至根本不注明“转载”,假装是自己的原创。到头来,辛辛苦苦做原创的原作者既没有经济收益也没有涨人气,剽窃作品的营销号却能获得几十万点击率,日进千金。

类似的知识产权纠纷在新媒体领域屡见不鲜。许多新媒体发布内容时要么不注明消息来源,要么拿着别人的作品冒充自己的作品。这种恶习导致我国原创市场越发萎缩,有原创能力的人才不愿意再下功夫去做原创内容。

第六,媚俗无底线。

传统的新闻专业强调社会责任,报道时要以事实真相为准,并且以人文关怀为指导。新媒体多由自媒体转化而来,大部分运营者并没受过专业的新闻训练,素质参差不齐。新媒体平台集媒体属性、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身,在开发商业价值时,也不能不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

有些新媒体为了炒作故意发一些媚俗无底线的虚假信息引发网民热议,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底线。这是新媒体行业还没发展成熟的表现之一。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与立法力度。

上述六种现象是当前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弊端,也是我们进行新媒体营销时应当注意避免的误区。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做个无底线的新媒体太容易,但做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媒体非常难。这就要求企业的新媒体运营者们要保持沉着而踏实的心态。既要积极向新媒体中的优秀代表学习,争当营销界的业界良心,又要克服对点击率的迷信与投机取巧的错误观念。只有这样,企业的新媒体营销才能更加规范,从而形成更强的品牌公信力。一个有诚信、有底线的新媒体形象,更容易脱颖而出,得到优质客户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