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疏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章

戴(载)营窛(魄)抱一,

能毋离乎?

窞(抟)气至(致)柔,

能婴儿乎?

修除玄监(鉴),

能毋有疵乎?

爱民栝(治)国,

能毋以知乎?

天门启阖,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能毋以知(智)乎?

生之畜之,

生而弗有,

长而弗宰也,

是胃(谓)玄德。

魂魄相合而持守于道,

能够做到不违不离吗?

专心敛聚生命元气而达于柔静,

能够做到像婴儿那样天真纯一吗?

涤除心镜上的尘垢,

能够做到不留一点瑕疵吗?

爱恤百姓而治理国家,

能够做到无所为而为之吗?

心机发动,

能够做到恃弱而守雌吗?

明了天下事理而无所不晓达,

能够不凭借通常的俗慧巧智吗?

生育万物而畜养万物,

生育而不据之为己,

畜养而不干预宰制,

这就是所谓玄德的无为为之。

【校释】

戴(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致)柔,能婴儿乎?

帛书乙本字句如上。甲本“能婴儿乎”句上残损多字,据乙本此节所损当为“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

郭店楚简本未见此章文字。

王弼本此节文字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離)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校之以帛书乙本(甲本残损严重),“戴”作“载”(“戴”通“载”),“窛”作“魄”(“窛”为“魄”之异体字),“离”(非“離”之简体字)作“離”(“离”同“離”),“窞”作“专”(“窞”通“抟”而“抟”通“专”),然其句脉、文义悉从同。

※诸传世本中有与王弼本稍异者,其如:周至至元碑本、傅奕本,“抱”作“袌”(袍),“载营魄抱一”为“载营魄袌一”;末句“能”下有“如”字,“能婴儿乎”为“能如婴儿乎”。磻溪大德幢本,“营”作“盈”,“载营魄抱一”为“载盈魄抱一”;“婴儿”上有“如”字,“能婴儿乎”为“能如婴儿乎”。易州景龙碑本、易州开元幢本、遂州龙兴观碑本、敦煌写本之乙、丙、英本、河上公(影宋)本、李道纯本、刘惟永本、林志坚本,句末两“乎”字并无,“能无离乎”为“能无离”,“能婴儿乎”为“能婴儿”。易州景福碑本、楼观台碑本、北京延祐石刻本、河上公(道藏)本、李约本、唐李荣本、唐《御注》本、陆希声本、张君相本、杜光庭本、强思齐本、王真本、道藏无注本、陈景元本、吕惠卿本、司马光本、苏辙本、陈象古本、宋《御解》本、邵若愚本、李霖本、白玉蟾本、彭耜本、董思靖本、宋李荣本、林希逸本、范应元本、文如海本、无名氏本、吕知常本、寇才质本、赵秉文本、时雍本、邓锜本、杜道坚本、张嗣成本、释德清本、薛蕙本,“婴儿”上有一“如”字,“能婴儿乎”为“能如婴()儿乎”(易州景福碑本,“婴”作“”)。

俞樾《诸子平议》云:“河上公本无‘乎’字,唐景龙碑亦无‘乎’字。然《淮南子·道应篇》引《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则古本固有‘乎’字。”俞氏这一判断今为出土之帛书所印证,诚可以先见之明许之。但其亦云:“‘能如婴儿’句,河上公及王弼本均无‘如’字,于文义未足,惟傅奕本有‘如’字,与古本合。”衡之以帛书,此推断则不可谓无误。其实,“能婴儿乎”义即“能如婴儿乎”,“如”字并非必不可略,《庄子·庚桑楚》引老子语云“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其句式恰亦如此。

“载”,自南宋禇伯秀以来,注家以其通“哉”而将其断于上章句末——“天之道”或“天之道也”作“天之道哉”或“天之道也哉”——者不乏其人。禇伯秀《老子解》云:“篇首‘载’字诸解难通,盖以前三字为句,‘抱一’属下文,与后语不类,所以费辞牵合。尝深考其义,得之郭忠恕《佩解集》引开元诏语云:‘朕钦承圣训,覃思玄宗,顷改正《道德经》十章“载”字为“哉”,仍属上句。及乎议定,众以为然。遂错综真诠,因成注解。’此说明当可去千载之惑。盖古本不分章,后人误以‘天之道哉’句末字,加次章之首,传录又讹为‘载’耳。五十三章末‘非道也哉’句法可证。”(见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所引)此后,清人孙诒让、近人马叙伦、蒋锡昌等皆因袭禇说。然而细玩帛书乙本九章末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语气、节奏已臻完整,似不必再加一“哉”字,其与五十三章句末“是谓盗竽,非道也哉”以四字为句而必得有“哉”字之情形非可相提并论。

“戴”,通“载”,而“载”有“行”义。韦昭注《国语·周语中》“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云:“登年,多历年也;载,行也。”“营窛”即魂魄,“窛”为“魄”之异体,“营”则为“魂”,刘良注《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迨营魄之未离”云:“营,魂也。”“抱一”则为抱朴或守道;“一”即纯一,指“道”,亦即指“朴”。“戴(载)营窛(魄)抱一,能毋离乎”,意即魂魄相合而持守于道以行,能够做到不违不离吗?

“窞”通“抟”(zhuān),通“专”,专一之意;裴骃《史记集解》释《史记·天官书》“卒气抟”引如淳语云:“抟,专也。”又,司马贞《史记索隐》释《史记·秦始皇本纪》“抟心揖志”云:“抟,古专字。”“至”通“致”,臻于、达到之意;孙诒让《墨子间诂》释《墨子·明鬼下》“至明罚焉”云:“至,同致。”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八“致问”注引《三苍解诂》云:“致,至也,到也。”“窞(抟)气至(致)柔,能婴儿乎”,谓专心敛聚生命元气以臻于柔静,能够做到像婴儿那样天真纯一吗?

修除玄监(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栝(治)国,能毋以知乎?

帛书乙本字句如上。甲本“玄监(鉴)”作“玄蓝”(“蓝”为“监”之借字,“监”即“鉴”),“毋”字下少一“有”字,“爱”下悉皆残损。

王弼本此节文字为:“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其用字与帛书乙本稍有异,如帛书乙本“修除”王本作“涤除”(“修除”、“涤除”同义),乙本“玄监”王本作“玄览”(“览”借作“监”,“玄监”即所谓心镜),乙本“能毋有疵”王本作“能无疵”,乙本“栝国”王本作“治国”(“栝”为“治”之借字),乙本“毋以知”王本作“无知”,但二者句脉、文义无异。

※诸传世本有略异于王弼本者,其如:易州景龙碑本,两“乎”字并无,“民”作“人”,“知”作“为”,“能无疵乎”为“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知乎”为“爱人治国,能无为”。易州开元幢本、敦煌写本之英本、李道纯本、刘惟永本、林志坚本,两“乎”字并无,“能无疵乎”为“能无疵”;“知”作“为”,“能无知乎”为“能无为”。遂州龙兴观碑本,两“乎”字并无,“民”作“人”,下一“能”字作“而”,整节文字为:“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而无知?”敦煌写本之丙本,两“乎”字并无,下一“能”字作“而”,“知”作“为”,“能无疵乎”为“能无疵”,“能无知乎”为“而无为”。敦煌写本之乙本、河上公(影宋)本,两“乎”字并无,“能无疵乎”为“能无疵”,“能无知乎”为“能无知”。唐李荣本、王真本,“民”作“人”,“爱民治国”为“爱人治国”;“知”作“为”,“能无知乎”为“能无为乎”。傅奕本、范应元本,“知”上有“以”字,“能无知乎”为“能无以知乎”。邢州开元幢本、庆阳景祐幢本、周至至元碑本、楼观台碑本、磻溪大德幢本、北京延祐石刻本、河上公(道藏)本、李约本、唐《御注》本、唐《御疏》本、陆希声本、张君相本、杜光庭本、强思齐本、道藏无注本、陈景元本、吕惠卿本、司马光本、苏辙本、陈象古本、宋《御解》本、邵若愚本、李霖本、白玉蟾本、彭耜本、董思靖本、宋李荣本、林希逸本、文如海本、无名氏本、吕知常本、寇才质本、赵秉文本、时雍本、邓锜本、杜道坚本、吴澄本、张嗣成本、明《御注》本、危大有本、释德清本、薛蕙本、焦竑本、周如砥本、潘静观本,“知”作“为”,“能无知乎”为“能无为乎”。

“修”,打扫之谓,“修除”即扫除;郑玄注《周礼·天官·大宰》“祀五事,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修”云:“修,扫除粪洒。”又,郑玄注《周礼·春官·典祀》“若以时祭祀,则帅其属而修除”云:“修除,芟(shān)扫之。”“监”、“鉴”为古今字,“玄监”即玄妙之镜,这里喻指心镜;贾谊《新书·胎教》“明监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之“监”,与帛书《老子》“监”用法同。“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意即清洁心镜能够做到不留一点瑕斑吗?

“栝”,“治”之借字。帛书整理者读“栝”为“活”,注云:“通行本作‘治国’,《经典释文》释‘民治’云:‘河上本又作“活”。’帛书中‘活’写作‘栝’,此‘栝国’即‘活国’,河上公本旧本盖与此同。”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则云:“‘活国’甚不辞,古籍不见。李翘《老子古注》云:‘“爱民治国”,河上本“治”作“活”,讹。’乙本中‘栝’字,不应读作‘活’,应当读作‘治’,‘栝国’即今本之‘治国’,‘栝’字与‘治’乃声之转也。《广韵》:‘栝,他玷切。’读音近似于‘胎’,与‘治’字通。‘栝’字古音属透纽谈部,‘治’字属定纽之部,‘透’、‘定’古同为舌头,‘之’、‘谈’旁对转也,音同通假。”(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266页)高说可从。“知”,为、作之意,高亨《周易大传》注《易·系辞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引王念孙语云:“知犹为也,为亦作也。”“爱民栝(治)国,能毋以知乎”,意为爱恤百姓治理国家能够做到无所为而为之吗?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智)乎?

帛书乙本字句如上。甲本此节文字尽损。

王弼本此节文字为:“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以帛书乙本勘校,王本讹误有二:其一,乙本“为雌”王本作“无雌”。“为雌”即“知其雄,守其雌”之意,而“无雌”则与老子用“弱”守“柔”之旨不合,“无”当为“为”之传写之误。其二,乙本“毋以知(智)”王本作“无为”。“明白四达,能毋以知(智)乎”,即明白事理无所不晓达可不凭借俗慧巧智之意,而“无为”用于“明白四达”虽勉强可通,但终是不如“毋以知(智)”更切老子所言之趣致。对此,清人俞樾、今人高明皆有指出,可参酌。

※诸传世本与王弼本多有相异处,其如:易州景龙碑本、易州开元幢本、敦煌写本之英本,两“乎”字并无,“无雌”作“为雌”,“无为”作“无知”,整节文字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遂州龙兴观碑本,两“乎”字并无,“天门”二句与“明白”二句句序互倒,两“能”字并作“而”,“无雌”作“为雌”,整节文字为:“明白四达,而无为?天门开阖,而为雌?”敦煌写本之丙本,两“乎”字并无,“无雌”作“为雌”,“天门”作“天地”,“天地”二句与“明白”二句句序互倒,两“能”字并作“而”,整节文字为:“明白四达,而无为?天地开阖,而为雌?”河上公(影宋)本、刘惟永本、林志坚本,两“乎”字并无,“无为”作“无知”,整节文字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李道纯本,两“乎”字并无,“无雌”作“为雌”,“四”作“洞”,“无为”作“无知”,整节文字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洞达,能无知?”敦煌写本之乙本,两“乎”字并无,“无雌”作“为雌”,整节文字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为?”邢州开元幢本、易州景福碑本、庆阳景祐幢本、磻溪大德幢本、楼观台碑本、李约本、唐《御注》本、唐《御疏》本、陆希声本、杜光庭本、强思齐本、陈景元本、吕惠卿本、司马光本、苏辙本、陈象古本、宋《御解》本、邵若愚本、李霖本、彭耜本、董思靖本、宋李荣本、文如海本、无名氏本、吕知常本、赵秉文本、时雍本、杜道坚本、吴澄本、薛蕙本、周如砥本,“无雌”作“为雌”,“无为”作“无知”,整节文字为:“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傅奕本、范应元本,“无雌”作“为雌”,原“为”字上有“以”字,整节文字为:“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唐李荣本,“无雌”作“为雌”,“能无雌乎”为“能为雌乎”。张君相本,“天门”二句与“明白”二句句序互倒,“无为”作“无知”、“无雌”作“为雌”,整节文字为:“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周至至元碑本、北京延祐石刻本、河上公(道藏)本、王真本、道藏无注本、白玉蟾本、林希逸本、吕知常本、寇才质本、邓锜本、张嗣成本、明《御注》本、危大有本、释德清本、焦竑本、周如砥本、潘静观本,“无为”作“无知”,“能无为乎”为“能无知乎”。

“天门”,古来注家说法颇众。河上公注云:“天门谓北极紫微宫,开阖谓终始五际也。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也。”王弼注云:“天门,谓天下之所由从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然而,相形而论,《庄子》中所谓“天门”似更切近老子本意。《庄子·庚桑楚》有谓:“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郭象注云:“天门者,万物之都名也。谓之天门,犹云众妙之门也。”又,《庄子·天运》谓:“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成玄英疏云:“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机之门,拥而弗开。天门,心也。”从上下文所贯穿的语脉看,“天门启阖”之“天门”当为用以领悟“万物出乎‘无’、‘有’”之“心”;其诚然为人之心,然唯其可体会“众眇之门”,方可被称为“天门”。“雌”,相对于“雄”,其用以喻说柔弱;高诱注《淮南子·原道》“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云:“雌,柔弱也。”“天门启阖,能为雌乎”,谓心机发动能够做到恃弱而守雌吗?

“明白”,懂得、了解之意,其与《庄子·天道》所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之“明白”意趣相同。“四达”,通晓天下之事理。“明白四达,能毋以知(智)乎”,谓明了天下之事理而无所不晓达能不凭借俗常的智慧吗?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胃(谓)玄德。

帛书乙本字句如上。甲本“德”字上残损九字,据乙本当为“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

王弼本此节文字为:“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其“弗”作“不”,且比帛书本多“为而不恃”句。

※诸传世本多同于王弼本,其略异者如:李约本,无“生之畜之”句,其整节文字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磻溪大德幢本,“谓”作“为”,“是谓玄德”为“是为玄德”。

“畜”,养或养育之意;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音义》释《易·师·象传》“君子以容民畜众”引王肃语云:“畜,养也。”“生之畜之”,谓生长之养育之。

“有”,占有、据有之意;“生而弗有”,谓生育之而不占有之。

“宰”,主宰、控制之意;“长而弗宰”,谓畜养之而不宰制之。

“玄德”,无所为而为之之德;王弼注云:“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1

【疏解】

此章的主题词为“玄德”,亦即无所为而为之之德。前六组问句在于引导养民治国者反躬自省其德量的修持,后一节文字则相应于既已涉及的修德之准矱明确喻示何谓之玄德。

“戴(载)营窛(魄)抱一,能毋离乎”,这一反躬自问是从人所当取法的“一”或“道”说起的。“抱一”即守一或守道,魂魄(“营魄”)持守于道或与道为一是修德的标的。对于老子来说,修德是一种生命的践履,须得全身心的投入,所以他分外要提出修德之人不可不诉诸魂魄;同时,在老子这里,修德即是“法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因此,他强调了“抱一”或对“道”的持守。魂魄可否守道而不离,这是老子心目中修德的至要前提,也是德量修持的至高境地。

“窞(抟)气至(致)柔,能婴儿乎”,这是对“抱一”(守道)之境的取譬言说。“柔”有“弱”意,而“弱也者,道之用也”(《老子》四十章),因此,“致柔”即是致“弱”,而致“弱”亦即是致“道”。“道法自然”,其自然而然,无所造意,无诈无伪,如婴儿般纯一不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专心敛聚元气而“致柔”如同婴儿,乃是“营窛(魄)抱一”而“毋离”的同义语。不过,“柔”更多地见之于“道”的发用,而“婴儿”则是“柔”这一“道”之发用的最可直观的比喻。其实,老子亦曾说“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而“复归于婴儿”也是“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同上),亦即复归于“道”。

“修除玄监(鉴),能毋有疵乎”,是对修德而达于“抱一”(守道)之境的再度取譬相喻。“玄鉴”即玄妙之镜,其用以喻说人的心灵之镜或人的似镜的心灵。以涤除“玄鉴”上的瑕斑比拟消弭可照见于心镜的欲念,如此“抱一”、“致柔”正可谓“闻道者日损”(《老子》四十八章)。“修除玄鉴”是从否定的意趣上作修德以为道的肯定的,这否定使修德见诸具体的生命践履,而“能毋有疵乎”的反身自问则隐示了日损其欲者必得达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同上)所趋向的那种彻底。

“爱民栝(治)国,能毋以知乎”,是“修鉴”、“致柔”而“抱一”的德量修持向邦国治理的推衍。“知”在这里取“作”、“为”之意,“毋以知”即“毋以为”或“无以为”。不下五十种传世本“知”作“为”而“能无知(乎)”作“能无为(乎)”或“能无以为(乎)”,显然并非偶然,而帛书“能毋以知乎”亦决非有的注家所说的误“为”为“知”。“知”既然作“为”解,则帛书本与传世本于义皆可通,且二者并无扞格。但就版本而言,帛书或更近于《老子》原本之真,而河上公(影宋)本之“能无知”,河上公(道藏)本、王弼本等传世本之“能无知乎”,亦可谓更契合于帛书。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其所导示在于泯除好胜之心以求谦下做人而与世无争。“为雌”一如“致柔”,处弱原是对自然而无为之道的应和。在老子这里,“为雌”不是谋略,更不是诈术,它从根本上被关联于人的心机的发动,被认可为“道”之所导的趋向本身。

如果说“天门启阖,能为雌乎”重在反身自问于“不争”,那么“明白四达,能无以知(智)乎”所反身自问的便更大程度地在于“弃知(智)”(《老子》六十三章)。“明白四达”说到底乃是心通自然而与自然相融浃;领悟自然之道须得自然而然。智巧之知有悖于自然,取法自然而融会自然便不可不尽弃智巧之知或所谓聪明才智。帛书此章六组问句中“能毋以知乎”出现两次,似是重句,但实际上因着“知”的所指——前一“知”为“为”、后一“知”为“智”——的相异而意致并不相同。

以上六组问句以问为述,所述皆不外于省身以修德。“德者,道之功”(《韩非子·解老》),此“功”乃功用,所以又可谓“德,道之用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老子音义》)。“致柔”、“修除玄鉴”、“为雌”以至于“爱民治国”而“毋以知(为)”、“明白四达”而“毋以知(智)”,诸修德之目无不环集于“抱一”或守“道”。老子之道“无名”而“有名”、“恒无欲”而“恒有欲”,其玄致乃在于“有”(“有名”、“有欲”)、“无”(“无名”、“无欲”)相即而至于“异名同谓”。修德而得此玄致,其德可谓之“玄德。”《老子》五十一章称“道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此之谓玄德”,这“玄德”是对“道”的“功”、“用”径直称说,本章后一节文字“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似是对五十一章文字的重复,然而这看似重复申说的“玄德”却是就修德者守“道”或“法道”而其终于得之于“道”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