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老牌殖民帝国英、法、俄同德、日、美等新兴国家在争夺资源和殖民地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也使各国统治不稳,于是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主要战场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它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霸战,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劫难,是作为毁灭之神降临人世的。战争主要在同盟国与协约国这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等则属协约国阵营,后来发展到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卷入这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火药桶,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列强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国之力,投入到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之中。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和壕沟阵地,成为列强厮杀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弹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一个世界新秩序。曾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丘吉尔这样评价本次大战:“政府和个人都按照这悲剧的韵律,摇摇晃晃地进入到无效的暴力之中,屠杀和破坏的规模日益增大,使人类社会所遭到的伤害,在一个世纪内都难以恢复。”本次战争的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以西线的战事最为惨烈,如著名的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这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利用了人类文明从物理到化学全面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体会到了文明的负能量。两个集团都疯狂扩军,并建立起发达的军事工业,许多新式武器被投入了战场,飞机、坦克、机枪和毒气的首次使用,完全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式,大大增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客观上也促进了许多军事理论的产生。在海战方面,无畏级战列舰、潜水艇及航空母舰的初次使用,则拉开了大洋海战新形式的序幕。
德国依靠它先进的军事工业基础,率先发起了进攻,但双方都低估了对方的经济和军事潜力,因此基本上都只准备打一场速决战。没承想大战持续了一年又一年,其残酷性和持久性是各参战列强始料不及的。大炮喷吐着铁雨,地球浸泡在血泊之中,战壕如同一个粉碎人体的巨大磨盘,绞杀着无数的生灵,无数青年的鲜血喷涌而出,汇成了河。血腥、恐怖、凄惨,构成了一幅惨不忍睹的末日画卷。在为时四年零三个月的残酷战争中,有3000多万人死伤,欧洲几乎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仅就英国而言,战后就有200多万妇女无法再组建家庭。以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悲哀地表示:“全欧洲的明灯都熄灭了,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们能够再次亮起。”
随着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人类在这次浩劫中蒙受的损失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仅经济损失就达1700亿美元(当时币值)。这次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德意志、奥匈、奥斯曼、沙俄四大帝国遭到摧毁和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受到削弱,元气大伤;只有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战后世界上的头号金融强国。战后列强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各当事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但大战的影响绝不止于此,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分“一战战史”和“一战风云”两大部分,不仅分析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介绍战役经过、主要将领、武器装备,更论及历史谜团和一战逸闻等,辅以200余幅珍贵照片,尽量还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生动述说这段血与泪、罪与罚、生与死交织的悲剧历史。回顾这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从而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