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Figure-0005-01
都德像

都德(1840-1897),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曾在小学里任学监。17岁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以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成名。之后又发表了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时,他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个剧本和4个短篇小说集。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有独特意味的东西,风格平易幽默。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

Figure-0006-01
都德故乡普罗旺斯省阿尔镇附近山岗的磨坊

1863年,都德离开喧嚣的巴黎,回到故乡普罗旺斯,在阿尔镇郊外的一座山岗上,买下一座废弃的老磨坊,隐居其中,从事文学创作。磨坊附近迷人的风光,如郁郁苍苍的松林,远处阿尔卑斯山隐约的山峰,寂静的旷野中传来的笛声、鸟鸣等,吸引着都德投身自然野趣和纯朴的民间生活中。都德在这里获得了灵感,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以饱满的热情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1866年,《磨坊文札》出版,都德一举成名,磨坊也随之闻名遐迩。如今,这座磨坊已经成了都德纪念馆,它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建筑,而因都德的居住和作品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在空旷的山岗上,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Figure-0008-01
都德在书房中构思作品

都德与当时不少著名的文学家交情深厚,他还是左拉主持的“梅塘聚会”的5位成员之一,经常与福楼拜、左拉、龚古尔兄弟、屠格涅夫等人在一起聚会,热烈探讨文艺问题。在文学理论上,都德倾向于赞同左拉的自然主义观点,但在创作实践中,他并不单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他曾说过:“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他的作品带有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淡淡的哀愁与幽默,抒情诗般的笔调,细腻生动的人物与景色描写,具有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

Figure-0009-01
青年都德
Figure-0010-01
都德遗体

都德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他15岁时便辍学,到一所小学里担任学监,独自谋生。都德生活于法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经历了二月革命、六月起义、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等重大事件,生活居无定所,漂泊不定。都德也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家,工作起来常常废寝忘食。种种原因,使得都德一生生活于贫困与病痛的煎熬中。1884年,都德不幸患上难以医治的脊髓病,在病痛的折磨下,他仍笔耕不辍。经过多年病痛的折磨,1897年都德与世长辞,享年57岁,身后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

Figure-0011-01
都德墓地
Figure-0012-01

1871年3月1日,普鲁士军队攻破法军坚守的巴黎城,通过凯旋门进入巴黎城。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在战争中,都德目睹了普鲁士军队的凶残和野蛮,法国大地遭受战火摧残的惨状,以及法国人民抗击入侵者的英勇行为,他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人类的渺小脆弱。这一时期的战争经历,使都德扩大了视野,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也获得了新的创作源泉。战后都德创作了一部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及其将领的卑劣无能,颂扬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操和反侵略的意志。其中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誉世界,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