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动物百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螳螂

螳螂是惯于静静地埋伏着对猎物进行突然袭击的食肉昆虫,它的身体构造干这个正合适:大大的复眼、咀嚼式口器、三角形的头部在狭长的前胸(胸部第一节)顶部能自由旋转;前胸的附肢像钩子一样,被一排刺武装起来,具有抓取的功能,好似齿夹式捕捉器,猎物一旦被捉住,逃生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所有的螳螂都是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其他昆虫,包括自己的同类。年轻的螳螂自相残杀的情况很常见。但它们都是独行侠,有可能那些被观察到的它们同类相残的现象只有部分可靠性。对于会守护卵鞘的种类来说,雌性螳螂在自己的后代们从卵中孵化的时候不会去攻击它们。人们还不清楚是不是在这个时期螳螂母亲的食肉本能完全被“切断”了,还是它能够把自己的后代和其他潜在的猎物区别开来。

伪装和拟态

除了有敏锐的视觉和强大的进攻性武器之外,大多数螳螂都有与植物颜色相似的隐匿性保护色。利用这种保护色,它们能暗中守候猎物。在非洲的干旱季节,许多绿色的螳螂体色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变为棕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有些螳螂种类,这种顺应环境的变色有时非常突然,比如经常发生的林区大火把地面变得一片焦黑之后,当地的螳螂会让自己的体色变得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匹配(像得了黑变病一样),并且保持多日。

figure_0046_0043
雄性枯叶螳螂拥有完整的翅膀,正如它的名字那样,它看起来好似枯树叶。雌性则没有翅膀,于是它们就伪装成一片起皱的叶子。
figure_0047_0044
刚从卵鞘中孵化出来时,幼年的螳螂聚在一起。此后它们开始第一次蜕皮,然后开始分散开来。图中是特立尼达岛雨林树叶上的一种螳螂。

有些种类的螳螂更胜一筹,不仅仅只是保护色的变化,它们能把自己变成环境的一部分,而且是活动的。有些螳螂能把自己变成草尖或绿油油的树叶,有些甚至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一片死树叶,令人叹为观止。非洲和马达加斯加的鬼螳螂在进行这种伪装的时候,你简直就无法把它和一片破破烂烂的枯树叶子区分开,这其实是它把身体倒转过来守候猎物的姿势。许多枝形螳螂,会把前肢向前伸长,头向下低,摆在两前肢之间,保持一个树枝的造型;非洲的有些螳螂,前基节上甚至长有一个V形凹口,正好可以把脑袋放进去。许多热带的螳螂还能以相当高的逼真度模仿花朵,非洲巨眼螳螂的若虫最擅长这个,它们选定了要模仿的花朵后,能一连好多天随花朵变化体色,如粉红色、黄色或白色。如果把它们放在植物的茎上,看起来就好像这棵植物长出来的花,要是某只前来采蜜的昆虫上了当,通常就是有去无回。

在非洲和亚洲北部沙漠地区栖息的方额螳螂科成员,是无翅的伏兵,能惟妙惟肖地模仿石头,除非它们在动,否则很难发觉。

捕食和防御

螳螂在埋伏的时候会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或轻轻地摇摆身体,好像什么东西在随风摆动似的,前肢举在胸前,模样看上去像是在做祷告,因此有人称它们是“祈祷的螳螂”。如果此时有猎物经过,它的脑袋和前胸会跟随目标缓慢移动(螳螂对静止的昆虫通常不予理睬,即使经过它们面前,螳螂也会自顾自地走过去)。一旦目标进入捕捉范围,螳螂生满刺的前肢会猛地伸出去抓住猎物。有些螳螂对移动的物体非常敏感,能在空中抓住飞行中的苍蝇或其他昆虫。被螳螂钳子般的前肢攫住的猎物,会立即被送进口中。猎物被螳螂的前肢抓得如此之牢,根本没有逃生的机会。于是螳螂开始一点一点地随意啃吃还活着的猎物那肥嫩的身体,直到最后把它消灭。

知识档案

螳螂

纲:昆虫纲

目:螳螂目

含8科,1800—2000种。螳螂科是其中最大的科,包括欧洲祈祷螳螂和所有常见的北美螳螂。

figure_0048_0045

分布:气候温暖的地区均有分布;热带最多。

体型:成虫的体型为中等到大型,体长1—15厘米。

特征:头部三角形,向下,活动自如;复眼大;胸部第一体节(前胸)很长;具有大型的抓握式前肢;体型和体色多能模仿植物。为日行性食肉昆虫,多见于灌木丛、树干、深草丛;以昆虫为食;其他陆生种类能捕食蜘蛛和其他陆生节肢动物。澳大利亚最多见的螳螂与其他螳螂科成员不同的是背部有一个短的甲片(前胸背板)护住前胸,且前肢的钩状部分没有刺。

生命周期:卵产于卵鞘内,不同种类的螳螂的卵鞘形状均不同。

得益于保护色和高明的伪装手段,螳螂不仅是厉害的捕猎者,还能与敌人(如鸟类、蜥蜴和食虫的哺乳动物等)对抗。一旦发觉敌情,螳螂会使用多种防御策略,比如飞快地逃走,或者飞走;有的会把身体直立起来,把前肢向后方举高,展示前肢内侧的鲜艳色彩;有的则会猛地展开后翅,露出翅膀上或腹部顶端鲜艳的色彩和眼状斑纹。如果与敌人的距离太近,它们会突然发动攻击,长满刺的前肢会给敌人带来痛苦的伤痕。如果是对付体型巨大的敌人,比如人类,它们不会使用色彩防御策略。这种策略只适合对付比较小和较容易应付的敌人,比如鸟类、猴子或蜥蜴。

一旦遭擒,螳螂会把前肢向后弯曲覆在前胸,利用前肢上的刺来使敌人放开自己,但这也会导致敌人以一种更小心翼翼的方式抓牢它。为了逃生,螳螂也会采用丢弃后肢的策略。这种自割行为是通过附肢基部的肌肉收缩实现的。但行抓取功能的前肢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对螳螂来说,失去了前肢意味着很快会被饿死。如果自割时螳螂尚幼,失去的附肢会很快再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