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稗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按图施工

每一个写小说的人也注定与一整部及其身而止的小说史遥遥相对。倘若其间的距离不是如此遥远,他也就不至于对小说如此迷惑。我们可以如是假想:一个能够灵活书写的少年在立定志向从事小说创作的那一天开始,读到了佩特罗尼乌斯(Petronius, ?—66)的《登徒子》(Satyricon)残卷二章和阿普列尤斯(Lucius Apuleius,约123—约180)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在此之前,他必须从未读过紫式部(Murasaki Shikibu,约978—约1016)、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或施耐庵(1296?—1370?)的作品;当然,也更不容许他先读乔伊斯(James A. A. Joyce,1882—1941)以迄于王文兴或鲁迅(1881—1936)以迄于黄春明的作品。换言之,我们为这有志于成为小说家的少年打造好一个从小说源起时代直到当世的阅读环境、一桩巨大的教养工程,使之一步步在浸润于小说发展历程的训练之中,发现一代又一代的小说如何踵事增华,抑或折枝萎叶。务使其体系性地认识古今中外小说演替的各种技术,甚至美学原理。如此一来,这少年对小说这一行自然有了(像堆叠“乐高〔LEGO〕玩具”一般)纤毫不错、分寸不乱的理解。然则,这少年能够成为一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缔造新典范的小说家吗?我猜想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像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那样为爱弥儿完整设计的教育体系里,作者也在《爱弥儿》(Émile ou De l'éducation)的自序中坦承:“这本书的内容,一点没有次序,而且不大连贯;无非想给贤良的母亲,作个参考。我起初在作些短篇论文,不意接连地写得很多,竟做成一部书了。”世间没有一个按图施工、照《爱弥儿》教养长大的活人,恐怕更不会有一个按图施工、依小说与小说理论的体系培育出来的小说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写小说的人便活该与一部小说史遥遥相对,对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小说雾里看花。如此只便宜了那些侥幸出头又懒惰行事的写小说的人。小说爱好者倘若不以小说为余兴娱乐,不把小说当作是人生青涩阶段误打误撞、错织错就的梦想,不将小说看成是晋身文化场域博名获利以便冠“小说家”之名奠定其社会地位的工具,那么终将有一天,他势必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小说在人类文明发展上曾经产生过何等何样的影响?这个问题的另一层是:我所爱好的(无论是阅读过的或者创作过的)小说又在小说史上产生过何等何样的影响?

终将有一天,小说爱好者会和这样一个巨大的、纷呈的、复杂的、繁琐的甚至看似零落错乱的体系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