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心智与身体的相互关系
心灵行为与身体行为虽然有着极为明显的区别,但两者却也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就好比白天与夜晚,其间有黎明与黄昏。人类的心灵行为与身体行为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我们能够像分辨白天与黑夜那样分辨出心灵行为与身体行为。本章的目标,就是要让读者能够对这两者存在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知。它们的关系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排列:
第一,心智行为或者说思考,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要走在其他行为的前面。
第二,心智行为始终都伴随着某种生理或身体的行为,不管我们对这两者的关系或者联系有怎样的解释。
第三,心智能够察觉到自身对身体行为或者状况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排在第二的心灵行为能够与排在第一的、已经存在的心灵行为或者状况联系起来。这两种行为联系起来,反过来又会以相同的方式对第一种行为产生影响。当然,这其中需要第二种行为所赐予的能量。这样的能量可以得到不断增加、强化,否则身体行为或者状况就不会出现任何改变。
也就是说,当人们察觉到身体状况出现的变化是因为首先出现的思想所导致的时候,产生的这种心灵状态其实早就已经存在了。因此,一种全新的心灵状态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它是由原始的思想所组成的,继而让身体产生了第一次的行为以及接下来的行为。按照这样的顺序,这两者会再次结合起来,从而将两种行为的能量聚集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心灵行为与身体行为都会追随着彼此,直到出现某些影响心灵行为前进或者改变的事情。
现在,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什么情形下,心灵行为与状态始终都走在身体行为的前面。不仅心灵行为首先发源于身体行为,心灵行为本身之后也会通过身体行为得到不断增加与强化。心智正是通过对身体状况的认同,最后通过身体的行为才最终影响到身体进一步的改变。
正如之前所说的,心智可能是始于思想之中的,而这是独立于任何外在事物的。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说,我们经常会“感觉”到纯粹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识到身体状况的改变是伴随着心智的影响,而不是因为任何其他的原因。正如詹姆斯教授所说的,这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存在。“所有的心灵状态都会伴随着某种身体的活动。”即便是那些我们无法注意到的思想,都可能引起自身的情感或者特性,最终通过事实呈现出来。如果心智里面察觉到的思想发生改变的话,这样的情感将会随着思想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正因为思想本身是所有情感的源泉,并在之后为我们所熟知,心智甚至会注意到自身的行为以及身体其他部位或者外在事物所带来的影响。这三样东西甚至可能在心智中导致更进一步的影响,最后才在身体上表现出某种行动来。
初始阶段的心灵行为,也就是所有行动系列中最开始出现的行为,几乎可以说是即时出现的。这样的初始行动通常都会被正在进行思考的人所忽视。但我们没有察觉到这样的事实,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是存在的现实,也不能阻止这样的初始行动在体内所产生的影响。因为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察觉到心智初始或者原始的行动,因为接下来的诸多行为通常都是由某些特定的精神状态所造成的,从而组成了这个系列的第二个动作。很多人都会将第二个动作错认为最初始的动作。诚然,在心智本身注意到身体所处的状况这些信息时,的确会影响心灵的行为,正如当心智注意到任何其他行动或者与身体相关的外在行动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心智不能对这种身体状况有所察觉,身体就不会出现任何变化。除此之外,几乎在每个例子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不管是否察觉到了身体状况出现的变化,这样的身体状况本身就是之前存在的心灵行为带来的结果。
这一行为发生的次序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人遇到熊的例子展示出来。第一,人事先就在脑海里存储了许多关于熊是危险动物的印象。第二,当他看到一只野熊出现在树林里的时候,存储在脑海里的这些想法就会浮现出来,让他感觉到危险降临。第三,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思想,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做出了这样的行为,他就决定自己必须离开这里,摆脱危险。第四,为了执行这样的思想,他撒腿就跑。逃跑这样的动作就是身体行为的表现,而在这样的行动之前,人的脑海里其实已经进行了一连串复杂的思考活动。如果他之前没有关于熊是很危险的这种思想,或者没有意识到熊就在自己附近(这也是一种心灵活动),那他根本不会跑。正是那种造成他恐惧的思想最终促成了他逃跑的动作。第五,当他迈开脚步,开始逃跑的时候,心智就会注意到随着自己的跑步,身体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以说都是不和谐的变化,只能继续增强之前那些不和谐的想法,虽然他之所以逃跑是因为之前的恐惧思想,但他的逃跑却是因为自己感到的恐惧,逃跑的行为反过来又增强了恐惧的心理,导致他跑得更快。第六,出现的这种全新恐惧状态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需要跑步离开危险的熊造成的,但逃跑的行为只能够增添恐惧感,接下来就开始出现恐慌的情绪了。第七,当他意识到自己跑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觉得自己已经很安全的时候(此时这样的意识其实也是心灵活动得出的一个结论),那么安全的感觉又会重新取代之前的恐惧心理,从而让他停下奔跑的脚步。
他所面临的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当他意识到熊就在附近,想到这样的坏事情竟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他可能会变得极度紧张,导致出现身体瘫痪,根本无法移动的情况。他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恐惧,就是因为意识到了自己没有能力移动身体,从而导致身体似乎失去了能力。最后,他有可能因为这样的惊吓而死去。他的恐惧思想最终将他杀掉了。
如果纯粹从生理层面去看待这个问题,生理学家会告诉我们,人体内存在两种神经纤维,这两种纤维都是与神经节联系在一起的,每一种神经纤维都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詹姆斯教授就曾在他的著作《心理学简介》里用非常明确的语言阐述了他的观点:
如果从解剖学的观点去看,神经系统主要可以归为三大类,包括下面三种类型:
1.那些负责传送神经信息的纤维。
2.那些负责重新指引神经信息的器官。
3.那些能够执行这些信息的神经纤维。
如果从器官的功能层面去看,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感知、中枢神经的反射以及运动,这些都与神经纤维的各个分类形成反馈。
詹姆斯教授提到的第一种神经纤维,其实就是那些能够让我们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消息产生全新意识的。这就好比当我们的手指触碰到一个针头的时候,会感到无比刺痛。我们听到火车引擎发出的轰鸣声,或者看到一个动物的身影或任何外在事物的景象,这些都是感知可以告诉我们的。第二种神经纤维,或者说“重新指引神经信息的器官”,也就是指大脑与神经节,或者拓展到诸如神经中枢等器官,这些器官都是可以不需要从外在的世界里接受这样的改变,从而让我们在缺乏感知的情况下去做出机械的行动。这样的行为也只能够通过智慧传送的间隙去进行解释,因为每个行动都需要按照先后顺序去完成。每一个神经节都是一个可以让心智能够与之进行接触的器官,从而让我们更好地对此进行控制或者更好地对自身的行为施加影响。至于最后做出怎样的行为,这都取决于心智在接收外在印象的过程中所保持的自律程度,此时,心智活动似乎能够通过自身传递出来的信息,对外在的物质进行控制。最后,第三种神经纤维能够让这些器官做出一系列遵循心灵指引的行为,做出一些符合规范的行为。
耶鲁大学的拉德教授也曾用富于技术性的语言准确地描述这些行为以及神经功能,从而让我们对外在事物以及接下来的身体行动更好地产生感知。
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刺激所产生的机械或者化学上的行动会对感觉器官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向心神经的轴突出现神秘的分子活动。而这样的活动本身会逐渐扩散,表现出毫无规律的状态,最后进入中枢神经里面。这个过程虽然显得无比神秘,依然无法为我们所理解,但却为我们产生有意识的感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要想了解这些事情,我们就需要知道这些感知的器官到底存在于什么地方。这需要我们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从生理与心理及精神层面解答其中涉及的最为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