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
答:运动训练管理是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予实施的组织行为。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有效地整合训练的资源,规范训练的流程,提高训练的质量。按照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和相应的组织形式.运动训练管理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1)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
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即指从国家层面对于整个国家运动训练活动进行的管理。包括国家对运动训练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及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大赛的系统设计等。国家体育总局是我国运动训练管理部门,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利,并对全国各个省市的运动训练实施业务管理,指导我国体育的发展战略和训练方向。代表国家组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国际比赛等。在内部,对各个项目管理中心进行专业化管理和行政化管理,对各个项目管理中心的训练设计、竞赛组织和市场开发等给予原则上的指导,不断提高我国竞技项目发展水平,以达到为国争光和促进发展的目的。
(2)运动训练的中观管理
运动训练的中观管理即指在宏观管理层组织指导下,对一个或一组竞技运动项目的管理。当前,我国采取组建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组织形式,对所属项目(一个或一组)的训练过程、竞赛组织和国际参赛项目的发展进行专项化的管理。各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主要管理我国各个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组织、竞赛管理、市场开发等工作。管理一组项目的中心又针对不同项目设立项目部,具体落实该项目的“奥运争光计划”,设计年度赛事系统并进行全运会参赛组织工作,组建和管理国家队,联系国际单项联合会,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参加国际大赛;协助国家级单项竞赛的组织、技术服务等工作。
(3)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
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是针对训练活动中各项具体工作所实施的管理。包括计划制定、训练实践、科学评定、效果反馈、适时调整等一系列工作。微观管理通常主要针对每个项目的国家队组织实施。国家队负责选聘教练员,组织管理、教育运动员,组织科研人员、制定训练规划和各类与训练相关的文件,参加比赛的组织准备工作,落实项目管理中心的训练指导思想。
2.运动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由哪几个子系统构成?不同的子系统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答:(1)运动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由以下5个子系统构成:训练决策系统、训练实施系统、科学支持系统、医学保障系统以及生活与物质保障系统。其中,训练决策系统是整个工作体系的核心,而由教练员和运动员组成的训练实施系统则是整个工作的重心,科学支持系统、医学保障系统以及生活与物质保障系统在训练决策系统的统一指挥下,围绕着训练实施系统完成训练、竞赛目标的需要,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和参赛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务。
(2)不同子系统承担的功能如下:
①训练决策系统
训练决策系统领导着整个运动队的训练工作。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管理模式是领导下的领队、总教练分工负责制。
a.领队是我国运动队中常设的角色,在不同的时代,领队的角色与功能会有所不同。
b.领队是运动队一线的指挥员和协调员。
c.领队在进行管理的同时需要注重运动队的文化建设。
②训练实施系统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创造新的更高水平的运动成绩,永远是运动训练工作的主题。由教练员和运动员组成的运动训练实施系统直接承担着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创造新的更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的任务,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运动训练工作第一线的将士。
③科技服务系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训练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过要建立“科技先导性运动队”。在我国参加的六届夏季奥运会的备战中,科研意识越来越浓,训练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大,科研人员地位越来越高,“科-医-训”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形成。科研人员已经成为现代训练的主要参与者,成为训练活动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a.科研人员是运动训练管理的协助者;
b.科研人员是科学训练氛围的营造者。
④医学保障系统
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很多人员的参与和支持,除了科研人员以外,队医是另一个重要的角色。队医的主要任务是防伤防病,减轻运动员训练后的肌肉酸痛,尽快消除疲劳。队医的工作性质带有瞬时性、跟踪性、超前性等特征,队医要牢固树立“不治已病治未病”,“有病先治,无病先防”,尽量杜绝伤病出现。另外,队医还需要不断地普及伤病预防知识和自我恢复手段,提高运动员自身的防范意识。
⑤生活与物质保障系统
后勤工作人员应保障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各类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以满足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3.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是运动训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管理、训练竞赛管理、组织人事管理、科技服务管理、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财务后勤管理等。具体内容如下:
(1)思想教育管理
运动队思想、作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高水平运动队的任务是代表国家、省市参加重大比赛,除了具备过硬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顽强的作风。
思想教育管理基本内容:根据运动队的特点,思想、作风教育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爱国、爱人民教育;组织纪律的培养;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渗透;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精神的强化;互相尊重、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要强化祖国培养意识,要牢牢记住,为了培养一名优秀运动员,国家付出了很大代价,人民付出了辛勤劳动,尤其在取得成绩时,祖国培养意识对于运动员的自我评价及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
(2)训练竞赛管理
训练计划是对未来训练活动的理论设计,是训练实施的基本文件,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的依据,科学地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是训练成功的重要保证。
训练竞赛管理的基本内容:依一项时间跨度的长短,可以将训练计划区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日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或大、中、小周期训练计划等。主要包括现状分析、目标体系、训练指导思想、训练阶段划分、负荷安排等具体措施。。应建立健全训练计划的制定、评价、检查、修订、总结等规章制度。对运动队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的基本点应该是系统、规范、符合训练原则、可操作性强。
(3)组织人事管理
高水平训练管理本质上是对运动队人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中,国家体育总局提出要建立国家队复合型训练团队,本质上就是启动国家队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组织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两点:
①建立系统选拔制度和管理体系
对于运动训练的人力资源都需要建立系统的选拔制度,教练员可以通过自我推荐与单位推荐、公开演讲、专家评议、成绩评估、试用观察、阶段考核、系统培养等多种途径进行选拔,不断提高教练员的选拔管理体系,促进项目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对于运动员,要建立本项目优秀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科学的选拔体系,有效地促进更多的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
②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对于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都需要进行培养,使其能够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管理人员要丰富管理科学的知识;教练员要了解国际动态变化趋势,更新训练理念,提高创新能力;科研人员要不断深入项目的本质规律中,掌握训练过程变化的特点和项目制胜的博弈规律,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辨证思维能力;运动员要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专项智能,提高主动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4)科技服务管理
科技服务管理是针对训练过程的科研活动进行的管理,其中科研人员和科技攻关过程是科研管理的重点。科技攻关与科研服务是现代运动训练成功备战的经验,随着科学训练的意识逐渐加强,科研人员的数量明显增多,科技攻关的项目不断丰富,科研管理的内容、形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5)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
运动智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业务、文化教育成为影响运动员进一步发展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我国,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①大部分运动员从小从事专业化训练,很少能够进行系统的学习,学训的矛盾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
②部分运动队的教练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适合运动员训练和学习同时提高的机制,最终导致了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的现实。
(6)财务后勤管理
高水平运动队的财务后勤管理要有专人负责,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运动员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需要。
4.高等学校优秀运动员管理工作有什么特点?
答: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队伍中,有相当一批基础文化水平较低,入校后训练比赛任务繁忙,学习缺乏系统性,学业不正规,甚至个别队员长年在外,因此,在高等院校加强对优秀运动员的思想管理教育工作是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不同于国家队,他们既要完成繁重的文化专业学习任务,又要担负大运动量训练和激烈比赛的重任。对运动员的管理,高等学校优秀运动员管理工作有以下几方面反映了其特点:
(1)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高等院校优秀运动队伍的管理应该建立以下制度。
①考勤制度
按此制度可对运动员的迟封、早退、旷课进行详细的评定,并以此作为支付报酬的重要依据。
②保证金制度
为了杜绝体育生入校以后不训练或训练不积极的现象,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体育训练工作,实施保证金制度非常必要。
③补助制度
运动训练是一项身心耗费非常高的体育运动,建立合理的补助办法和标准也是对工作的承认和肯定,是维持和调动运动员积极性的一种基本手段和措施。
④奖励制度
一些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制定了详细的奖励办法,按规定对竞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物质奖励。这对运动员也是一种榜样效应。
(2)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
高等院校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过程中,均制定了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办法或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规定。一般包括运动员专业的选择、学分管理、继续教育及大学预科班的设置等方面的内容。
(3)党团组织建设
应在上级党团组织领导下,建立党团支部,通过党团支部的活动对运动员进行教育,这有利于加强全队运动员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同时,也要把组织发展工作列入正常议事日程上,通过发展新的党团员,在运动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风气。
(4)专业文化课学习管理
高等学校运动员的特点是边学习、边训练、同时又能完成比赛任务。运动员不可能以训练、比赛为终身职业,最终还是要面临社会的选择。2001年雅克罗格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在《奥林匹克评论》发表的卷首语中写道“我们要为运动员们结束运动生涯时顺利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因此,建立一套适合运动员特点的学习制度非常重要,通过制度来约束运动员,并使其养成学习习惯。另外,为队员配备经验丰富的文化学习教师,制订合理的训练和学习计划;以科学化的训练来减少训练时间也是当前解决学训矛盾的有效手段。对文化基础较差的运动员,应专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文化水平,为其顺利的走向社会创造条件。
(5)运动训练管理
学习和训练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因此安排好训练和比赛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的课程每周总学时一般是24~27节,而运动员班每天则以3—4节为宜,选择上午作为上课时间,下午安排2~3小时的训练,晚上为运动员自修复习或比赛时间。这就要求教练员要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和安排好课时训练。
(6)生活、营养与医务监督管理
运动队是一个战斗集体,严明的纪律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是搞好学习训练的保证。在校的运动队应集中住宿,尽量避免与他人互相干扰,在膳食上有条件的尽量单独办运动队食堂;在医务保健方面应由专门医生负责,建立运动员保健卡,定期检查身体,参考队员的健康状况制订训练计划。
5.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管理工作有什么特点?
答:职业俱乐部是在中国单项运动协会和省、市单项运动协会注册的体育产业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俱乐部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有独立的人事管理权,设有综合部、财务部和竞赛训练部开展有关业务。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有:
(1)俱乐部优秀运动员以专项运动为职业,在管理制度上与非俱乐部优秀运动员有着差异,俱乐部优秀运动员强调运动员守则,在俱乐部内管理者会制定相应的运动员守则,让运动员明白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运动员训练制度上都应由主教练进行安排,运动员应严格按照训练制度按时训练、在生活管理制度上运动员必须按照俱乐部的统一规则进行日常的时间安排、在作息制度上应严格遵循俱乐部的作息时间进行训练和休息,不得在作息时间范围内违反俱乐部作息制度的规则、运动员竞赛及奖励等制度建设方面应结合俱乐部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考虑运动员的实际需求。
(2)结合俱乐部运动队自身的特点,在管理过程中,提供良好的训练和比赛环境是每个俱乐部必须为了运动员而做出的。只有良好的训练和比赛环境才能更好的服务优秀运动员的实际训练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优秀运动员运动成绩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要加强运动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3)由于俱乐部优秀运动员身体素质、心理结构上不同于其他运动员,所以,在训练过程的管理中与非俱乐部优秀运动员有较大差异,这或多或少地使运动员产生不同的运动体验。从事技能主导类和技战术主导类项目的优秀运动员认为在训练和比赛中更能充分发挥其各种技能,其训练任务更趋于完整、训练内容更丰富、训练手段更多样化,并比从事其他类项目的运动员得到更多的反馈和更多的机会与他人交往。
6.试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组织管理是对青少年训练的管理。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突出的特征,国家队、省市队和后备人才队伍训练构成了不同层次的训练组织形态。
(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①运动员基础训练的总任务是围绕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发展一般和专项运动能力。在这一阶段中,首要的具体任务则是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及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通过这些练习和参加初级的比赛,培养运动员的一般心理品质,并相应地发展基本运动素质。在近代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中,日益重视协调能力的作用,把协调能力看作是发展运动员技能和战术能力的基础。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应将发展协调能力的训练放在首位。在发展协调能力训练内容的配置中,应注意不同年龄的适宜训练内容。德国学者认为,儿童从5~6岁起,即可有效的发展节奏感,继而应安排发展灵活性、反应及空间定向能力的练习,9岁起可着力提高其平衡与准确能力。在发展各种运动素质的训练内容配置上,随年龄由小至大,应按照柔韧-有氧耐力及反应速度-最大速度及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及力量耐力的顺序予以安排。
②安排参加基础训练的少年儿童的训练负荷时,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负荷的逐步增加,会对运动员机体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产生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但过度的负荷,会对少年儿童的内脏器官及支撑运动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以至葬送他们的运动前途。
③训练负荷的循序渐进和竞赛项目的系列设置,为少年儿童基础训练阶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有利于运动员打好基础,有利于进入专项提高训练阶段后大幅度地提高竞技水平。
(2)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到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至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构成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运动员的选材出现提前的趋势,提前的选材从客观上看就意味着能争取到更长的训练时间,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呈现出早期化的趋势,在后备人才进入队伍训练中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对于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出现了早期化的趋势,不在是一直强调首先把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练上来,而是较早的练习专项的内容,其目的也是为了在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③多年培养已成为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必经之途,随着比赛的多样化教练员为了应对这一实际情况就必须将训练周期延长以适应比赛较多的实际情况。
④后备人才的训练处于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基础训练阶段,其训练负荷具有典型的阶段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