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纲详解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
一、计划经济的弊端
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1)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
(2)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
(3)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
(4)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
2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特点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
(1)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做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成。
(2)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上到下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为了完成产值指标,企业对短缺资源的需求总是不可被满足的,并力图积存尽可能多的投入品,以防万一。
(3)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资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资源和消费品的短缺,强制替代、排队、等待、配额和票证就成为常见的现象。
3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表现
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官僚主义严重、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僵化、短缺现象严重、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经济效率低下等。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劳动分工使人们各自的产品互相成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人们互相成为市场;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范围和容量就越扩大。
2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或经济运行体制。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市场机制的含义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4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循产权规则,即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2)决策分散化
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后果。
(3)自由和平等竞争
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这里所说的价格具有广义性,它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还包括利息、工资率等要素价格。
【例题2.1】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 )。
A.基础性调节作用
B.完全的调节作用
C.一般性调节作用
D.主导性调节作用
【答案】A
【考点】市场经济
【解析】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或经济运行体制。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过程
1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2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在以下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
3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4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首先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最后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2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
(3)即使是公有资产,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有偿使用,占用公有资产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其价格如利息、地租等应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而这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
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方式
(1)大爆炸式的激进式改革
一般而言,激进式改革的定义是与俄罗斯式的道路联系在一起的,有时也特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俄罗斯推行的“休克疗法”,或称“大爆炸”“创世纪”式改革。
(2)从上到下的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是指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较为稳健、循序渐进的过渡方式。
2中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中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
【例题2.2】名词解释:“三个有利于”标准。
【考点】“三个有利于”标准
【解析】在判断改革的成效时所要遵循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节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1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阶段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不断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二是试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三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阶段。
2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应实施有效控制;对于竞争性中小型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应逐步退出。
(2)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3)对于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企分开问题;二是产权关系明晰化问题。
(4)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以在出资人、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形成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促使企业长期发展。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完善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5)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6)以改革促管理
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和激励约束机制的逐步完善,应着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当前,应努力抓好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资金管理与财务报表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职工培训和安全生产管理,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1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市场主体必须产权明晰、具有硬的预算约束等特征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2)进一步开放市场,构建一个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在法制基础上的讲道德的经济,而不是一个为了追逐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的经济。为此,就需要构建以下约束机制:(1)受制于个人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2)交易双方都有的某种“威慑力量”(如行使退出权等)使对方不敢“坑人”的相互监督;(3)依靠法律、舆论、政府等力量的第三方监督。
三、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政府有义务在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放国内市场,为公平的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此,政府就需要通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
1.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凡是市场能做的就由市场去做,政府只在市场做不好或做不了的领域发挥作用。
2.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经济政策工具,提高经济政策效率。政府在调控经济时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尽量减少对企业活动的行政干预。
3.通过机构改革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和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
4.尽可能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透明性,从而引入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必要监督。
5.政府应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并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
6.实行国民待遇与非歧视原则,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包括国外的厂商,都能在中国的市场上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要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按效率标准进行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而政府可以通过着眼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