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详解】
一、外滩游览区主要景点
1黄浦江
黄浦江全长约113公里,河宽300至770米,是上海的重要水道,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桥接纳吴淞江(苏州河)后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成浦西和浦东,是上海的地标河流。
2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
3观光长廊
观光长廊,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观光天阁,位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0F,高472米,是一条长约55米的悬空观光长廊,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观光设施,内设三条透明玻璃地板,走在上面还能体验一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快意。
4信号台
上海最早的徐家汇天文台又称外滩信号塔,创建于1873年2月,设在肇家浜畔,位于黄浦区延安东路外滩,是一座简陋的气象台,不对外发布天气预报,初建成时一般人都称之为天文台,也有称气象台、信号台的。
信号台是一座“阿托奴博”式的圆柱形建筑,总高约50米。下面为地下室,地面两层位长方形平顶房屋,作办公等用,其上为一高36.8米的圆柱,柱顶安置有风向风速仪和悬挂风旗风球的桅杆。外墙红灰色相间,屋顶及圆柱顶部均有铁栏杆。该塔由当年由西班牙建筑设计师阿托奴博设计,目前存世的仅有两座,另一座在挪威。
1993年10月,在外滩综合改造过程中,为保存这座曾为上海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建筑,已辟为上海外滩陈列室,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及模型,向人们展示着外滩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5上海总会大楼旧址(现华尔道夫酒店)
上海总会大楼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一座著名建筑,为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位于上海外滩2号。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05年,英国总会考虑到原有的房屋比较陈旧,决定在原址重新建楼。由英国马海洋行承担设计,由怡和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和正广和汽水厂联合投资,于1909年奠基,1910年1月启用,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室内装修由日本设计师承担,参照日本帝国主义王宫的风格设计,又有“东洋伦敦”之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现已停业关闭。后又被肯德基选为店址,在肯德基搬走后,一直处于空置状态。
2009年3月4日,希尔顿酒店集团正式宣布与上海久事公司及锦江国际(集团)合资的上海新联谊大厦有限公司签订管理合约。由此,悬念已久的“外滩二号”(原上海总会大楼)归宿问题总算尘埃落定。该建筑在翻新改造后成为希尔顿集团旗下亚洲首家华尔道夫酒店,于2011年正式开业。
6汇丰银行大楼旧址(现浦东发展银行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原指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于1923年至1955年在上海的分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2号,又名市府大楼,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大楼于1921年5月5日开工建设,1923年6月23日建成,被认为是中国大陆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大楼的设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汇丰银行初成立时设在外滩南京路口,即今和平饭店南楼旧址,是一座规模较小的英式3层小楼。
汇丰银行大楼是一幢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号称“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大楼。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
7江海关大楼旧址(现海关大楼)
最早的上海海关是1845年建造的,被称为“新关”“北关”“新北关”,也称“江海北关”。江海北关是一幢典型的中国官衙式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三进楼房,正檐翘角,歇山顶,屋面上有一座小阁。大门为牌楼式,门楣上书“江海北关”4个字。据说,该字出于两江总督怡良之手笔。
到19世纪80~90年代,外滩的原有建筑大多被翻建和重建。“江海北关”与四周的建筑相比,略显寒酸。1891年,上海海关由英国人赫德掌权,所以请英国工程师设计,由浦东人杨斯盛的营造厂承建,于1893年上海开埠50周年时落成。新江海北关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砖木结构,中间有6层高的方形钟楼,钟楼南北两边各有假4层楼房相对,大门两旁围墙上加铁栏杆。
1925年,新的江海北关再一次重建,请汇丰银行的设计者威尔逊设计,1925年12月奠基,1927年12月9日落成,即现大楼,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楼齐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称为汇丰银行的“姐妹楼”。大楼占地面积为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680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东部面对黄浦江,高11层,主体建筑为8层,上面有3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直达四川中路,高5层,钢框架结构,底层外墙用花岗石宽缝砌就,其他各层用金山石贴面。大门设计为古希腊神庙形式,4根经典的希腊多立克柱支撑起庞大的建筑,柱子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上海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它高耸的钟楼和大钟。海关大楼安装大钟起步于19世纪下半叶,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关大楼上安装了一座海关大钟。钟楼依次分为钟坠、钟面、主机、鸣钟几部分,是一组调音谐和的鸣钟装置。这座大钟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8汇中饭店旧址(现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汇中饭店(现为和平饭店南楼)正门设在南京东路23号,靠外滩的19号属边门。1908建成,为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此大楼的前身叫汇中饭店,再之前叫中央饭店,为上海最早建成的旅店之一,是当时上海滩最高、也是第一幢安装电梯的大楼。
汇中饭店新楼占地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7平方米,为6层砖木混合结构,总高30米。外墙用白色清水砖砌成,镶以红色水砖做腰线。门窗有圆弧拱,也有平拱。正大门为转门。屋顶建有花园,花园的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巴洛克式凉亭,夏秋季节可以坐在东侧的凉亭内观望黄浦江潮水。这座亭子与大楼东北转角半圆的围墙相连,使大楼显得更加挺拔与豪华。
从2008年开始,对汇中饭店进行重新修葺,和平饭店南楼现有的三层客房改造成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邀请世界各地的天才艺术家在和平饭店住宿,在此进行艺术创作和交流展示。
9沙逊大厦旧址(现和平饭店)
沙逊大厦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万元,在上海外滩20号(南京路口)兴建的一幢10层大楼(局部13层),总高77米,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被誉为“远东第一楼”。
1872年,英籍犹太人伊利亚斯·沙逊在孟买成立新沙逊洋行。1877年来上海设立分行,买下外滩20号美商琼记洋行的房地产。1926年4月开始拆除旧房,1929年9月5日落成新楼,设计者是著名的公和洋行。大楼的建筑风格属于装饰艺术运动,其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成为外滩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底层西大厅和4~9层开设了当时上海的顶级豪华饭店华懋饭店,有9个国家风格的客房。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
抗战之后,大厦被孔祥熙的山西裕华银行收购。1952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楼。1956年作为和平饭店开放。1965年外滩19号原汇中饭店并入后,分别称为和平饭店北楼(外滩20号)和南楼(外滩19号)。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
10中国银行总部大楼旧址(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厦的原址是上海德国总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总会被中国政府接管。中国银行以63万两银元买进,于1922年改建成银行营业楼,1934年建新楼,1937年建成。这幢大楼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中国银行大厦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银行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接收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被汪伪改组的中国银行。解放后收归国有,现在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办公楼。
11百老汇大厦旧址(现上海大厦)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坐落于上海外滩外白渡桥旁,1934年为英商所建,至今有80多年历史。上海大厦内设豪华,舒适,宽敞的客房共256间,均以古典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风格装饰,设备齐全。全上海大厦部配备高速英特网接口。10至16层的百老汇行政客房以及全景式行政酒廊呈现完美休憩空间。17、18、19楼宴会厅是俯瞰浦江两岸的最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