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清华学子的职业生涯设计](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11/27111311/b_27111311.jpg)
4.5 结束语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很多构想,而且迟迟下不去笔,以往选修课论文我都是期刊网上一搜一抄了事,那只是应付老师和学分而已。但对于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课,就会比较用心地去做,而且也特别感谢王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也不能说是教导,因为感觉不是老师在讲课,而是一个师兄在向一群师弟、师妹传授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亲切又不失一位老师的威严。
很高兴选了王老师的课,虽然这短短几节课对于我们掌握这门学科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能这么认真地审视自己还是很少的,因此,课程带给我们的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课本的范畴!
再次深深地感谢王老师!
[王老师点评]
在这么多同学中发现一个愿意做人力资源工作的,真是让我惊喜!从你的经历和个性分析,我觉得你确实适合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为这份工作符合你所说的“生活有些激情,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每天遇到的人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面孔,或者虽是老面孔但总出现新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处理。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HR经理人,建立人际网络是必需的。记得我在厦门企业里研究人力资源的两年时间里,就发起建立了厦门市HR经理沙龙,现在已经有200多家企业的HR经理人了。第一次活动的时候只有5个人,以后每次人越来越多,每个月都定期碰头聚会,大家每次事先商定一个讨论的主题,到时由一个HR经理主讲,余下的时间就是讨论,分享信息、交流经验,完全就是“学习型组织”的团队学习形式,非常有收获。我给研究生开设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这门选修课也就是采取这种方式来上的,每次由3位同学主题演讲一个内容,例如,“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如何与不同理念的人合作相处”、“如何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等,然后全体同学一起讨论。
善于沟通是一个HR经理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你的办公室的门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向员工敞开,他们随时可以进来与你探讨问题和谈论遇到的问题。你需要非常乐意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也愿意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难题。
一个成功的HR经理还需要懂得平衡。有时候你的下属争宠,这就需要你在表扬和奖赏某个人的时候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要善于平衡同级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很好地平衡每一个部分。
我自己的经历与你的经历挺相似,父母大学毕业后一个分配在西安、一个在哈尔滨,我小时候有两年时间是在姥姥、姥爷身边成长,6岁前在哈尔滨待了两年,河北待了两年,河南洛阳待了两年,也算是走南闯北,经历丰富。现在想起那时坐火车,因为车厢拥挤、没有座位,只好站在人群中,而我年纪小、个子矮,处于车厢空气污浊的底部而感觉呼吸不过来的感觉,还好像是噩梦。
然后我在合肥上小学、中学,在北京读大学、博士,在江苏工作1年,厦门工作12年,深圳工作4年。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别人旅游是在一个地点待几天就离开了,我则以几年时间为单位旅游。Travel makes a man wise,但愿如此。
你考大学选择材料专业的原因是容易出国,而我选择电机系仅仅因为那一年的招生宣传招贴上电机系位于最左上角。反正看每个系都把自己吹嘘得挺悬乎,看不出什么差别,就选了电机系。父母是学自动控制的,他们倒没有为我出主意,完全让我自己选择,可能他们也觉得学什么都一样吧,关键要有一个大学读。国外大学里,计算机、无线电、自动化系都在电机系里面,只有中国的大学把专业划分这样细。其实学的课程都差不多,不过深浅程度稍有不同而已。
等进大学一学才发现电机不是自己的兴趣,虽然“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还算是电机系最好的专业,对口单位都是电力局、设计院、电气公司等单位。但是自己对变压器、发电机、电线、电缆等怎么也喜欢不起来。仅在潜意识“只有好好学习才有好的出路”的支配下,成绩尚可,刚好够免试推荐读研究生、博士生(现在回想自己之所以成绩没有达到优秀的水平,一是清华里面人才济济,二是自己的思维方式与理工科所需要的思维方式不大一样,好像兔子学游泳——不是那个材料)。虽然自己已经知道自己对文科更感兴趣,但是转文科专业的研究生需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现在清华大学的学生真是幸福,转专业读研究生不需要考试,直接就可以保送),而我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最怕复习考试(还记得高考的第一场我就紧张得满头大汗,一口吞下一把小药丸,把监考老师都吓一跳,主动端来一缸子水给我压惊),既然读原来的专业可以不考试,那就继续读吧(现在回想,不断读高级学位其实是为了逃避职业的抉择)。同时考虑,反正兴趣可以在业余时间继续发展。结果是,硕士、博士期间,我的白天在干专业里的研究,晚上则在看自己有兴趣的文科书籍,可以算是博览群书了(由于我在学校图书馆文科阅览室坐的时间太长,值班老师都认识我了,邀请我给新到的图书写书评)。当时如果不是一心二用,发表的EI检索论文就不止10来篇了,恐怕是20来篇了(当然现在改了行,那时发表再多的EI检索论文也没有用)。
1990年我的一个表妹考进清华大学建筑系,而她的第一志愿是计算机系,一直牢骚满腹。我写了封信开导她,讲了一通“科学与艺术是树叶的两面,建筑是最有艺术品位的一门科学”的道理。后来学校搞征文活动,我拿此信去投稿,居然得了第一名,还是文学系的教授评出来的,给我的奖品是本《红楼梦》。
读博士期间,我一边读书一边当本科生的班主任,这个班后来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班集体,让我很自豪,发现自己有点管理的悟性。学校开教书育人研讨会,电机系就派我去发言了,是代表里面唯一的一个学生身份。
等到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无法逃避职业的选择了。虽然有好几家电气公司都以月薪1万的待遇欢迎我去工作,可是我心里总是觉得自己不想干这行。1999年学校第一次派博士毕业生到地方政府挂职锻炼,我参加了,再次逃避职业选择,同时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首先发现政府机关的日子不是我想要的,不需要创造性,只要按照上面的精神、指示统一执行就可以了,开会说的话都是套话、空话,很多时间是迎来送往、吃吃喝喝。我觉得这简直是浪费生命。我开始研究政府管理应如何创新,应如何考核政府和政府官员的政绩,政府应如何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问题,感觉做这些管理的研究是我所喜欢的,有成就感。
挂职结束,我到企业做管理博士后,觉得这才是最好学习管理的地方。两年时间收获不小,为企业设计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表了一些论文,出版了5本书。博士后出站就来到深圳的清华研究生院做老师。
我现在觉得,我国的教育制度问题真是太多、太大了。对于学生来说,我们的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在小学、中学阶段可以说完全没有这个课程。学生没有机会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探究自己的职业兴趣、测查职业兴趣倾向。直到中学毕业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学生们才发现自己是一个需要面临选择并且需要马上做出选择的独立个体。有多少人的专业都是像我一样胡乱选择的。
我们的基础教育无视个体的生存需要,受教育者始终被要求必须克制自己的非主流欲求,学好限定的主课,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展个人爱好以及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
其实,在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并不是培养具体的职业技能,而是培养职业兴趣。高中阶段应对职业、行业、专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让高中生与各专业的大学生座谈以了解各种专业的学习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采访相关职业的从业人员。学校应请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咨询专家来学校作报告、开座谈会,帮助学生发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倾向、能力专长,以便使学生能在自己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选择专业,确立职业取向。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现在这样多研究生都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要改行的事情了。
说到根子,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