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医案介绍
第一节 耳 科
一、先天性耳前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为胚胎时期形成耳郭的第1、2腮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腮沟封闭不全所致的狭窄盲管。这种盲管多具分支,大部分瘘管开口位于耳轮脚之前,瘘管腔内积有脱落上皮及角化物质,可因腐败而排出少许腐乳状带臭味的分泌物,挤压时可有白色黏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溢出,或分泌物排出不畅,潴留于管腔深部膨大成囊状,形成脓肿,穿破皮肤形成脓瘘,反复感染则脓肿不易愈合。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平时无自觉症状,不必治疗。但一旦感染,为防止反复发作,可在感染控制后行手术治疗。
中医把本病列入“耳瘘”范畴,古医籍也有称“耳漏”、“耳涌疔”等。干老根据《灵枢·痈疽》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的理论,认为是热毒所致。从瘘管结构而言,管中污物积聚,发酵腐败,必致痈肿,从肝胆经脉环绕耳周而论,肝胆湿热,循经上蒸,或兼感风邪,致耳部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痈疡,风胜则肿,热胜则红而痛,湿胜则脓水淋漓,病程缠绵,诸邪之中,以热毒为主。故主张本病应内治与外治结合,因为病在耳郭,隶属肝胆经,故强调为肝胆经积热蕴毒。内治法常用清热解毒。轻症常用方如加味地丁饮或五味消毒饮,药如金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菊花10g、夏枯草10g、大青叶10g、蚤休10g、赤芍10g、天葵子10g等。在病之初起,可以加入桑叶10g、防风10g、菊花10g等疏散风邪之品。重症当用黄连解毒汤,常用黄连3g、黄芩6g、黄柏6g、山栀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生甘草10g等。对于肝胆两经者,常用龙胆泻肝汤,常用药如龙胆草3g、山栀10g、生地10g、赤芍10g、当归10g、车前子10g、泽泻6g、茯苓10g、竹叶10g、碧玉散10g。
外治初起局部红肿而未成脓者重在消散,用青敷药或黄柏粉。已成脓者,应切开被闭锁的瘘管外口,使脓液顺利排泄干净。初期取用五五丹药捻,插入瘘口,以提毒祛腐,外贴小膏药或黄连膏纱布,每天更换,随炎症的消退,脓液减少,逐渐由五五丹改为七三丹、九一丹,最后用生肌散收口,至愈合为止。对经常发作,反复感染的瘘管,宜在愈合后予手术切除。
病例
杭某,男,8岁。初诊:1991年7月16日。
右耳以久病而于今春手术,同时将先天性耳瘘管也手术切除。却从此经常以瘘管作俑,再三复发。刻下最近一次复发脓泄不敛。
检查:右侧外耳道潮润,瘘管泄脓后的瘢痕隆起而潮红。耳轮满布湿疹、充血、渗液。右颈扪到黄豆大淋巴结两三枚,无压痛,舌薄苔,脉实。
案解:中耳炎,病之源也;瘘管频频急发,症之本也;耳外湿疹,症之标也。炎暑已届,正是剧发之令。事可标本之症,新旧之恙,同时兼顾。
外治:黄柏粉蜜调,外敷局部。
二诊:1991年7月30日。右耳瘘管之患初告结束。但耳中尚在渗液,肌表浅在性糜烂渗液。舌净,脉平。
案解:耳脓未涸,皮蛀正甜,当此酷暑时令病也,从清化为治。
外治:黄柏滴耳液,滴耳。
三诊:1991年8月9日。瘘管外口,又见隆起,轻度充血。舌薄苔,脉平。
案解:瘘管又在鼓脓,但脓量奇多,傍无炎势。拟予清解以观察。
外治:青黛散,麻油调敷。
本案患者由于瘘管感染而致右侧外耳道潮润,瘘管泄脓后的瘢痕隆起而潮红,耳轮满布湿疹、充血、渗液,是典型的外科症状。干老也宗外科法处理,并结合病之本、病之源、病之标、病之时令,治以清热燥湿,方中栀子、黄芩清热燥湿,白鲜皮清热利湿,豨莶草祛风胜湿,白术健脾化湿,碧玉散(即六一散加青黛)清暑利湿而又有泻火之功。外治以黄柏粉外敷局部,功专清热燥湿。
二诊时瘘管之症宣告结束,侧重治疗耳中及皮肤之渗液,继续治以清热燥湿,原方出入,此时考虑到热毒的因素,热邪侵袭,多易化毒,方中的金银花、菊花、绿豆衣都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而绿豆衣更是能解诸般药石之毒,可谓解毒要药。三诊时由于各种原因,瘘管感染有反复的趋势,治法仍宗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