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0/27614040/b_27614040.jpg)
高 序
3年前,曾为杨柏灿教授主编的《药缘文化》写序,如今他编写的又一部关于中药与文化的通识读本《药名文化》也问世了。
“名”是对各种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本质与特性的高度概括。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能够走上正轨、井然有序,首要的就是“正名”,名正方能言顺,由此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进程。古往今来,名之于人,名之于物,都蕴含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某种意境、寓意、寄托、向往,药名亦然。
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而药名尤甚,一药多名现象普遍存在。每一味药物的名称,无论是正名还是别名,均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来历,贯穿其中的就是中国各种传统文化的内涵。譬如“百草之王”的人参、“药中国老”的甘草、外号“将军”的大黄正是我国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药名上的体现;“内外兼修”的首乌,“缘石而生”的石斛,“沙漠人参”的苁蓉则充分体现出道家养生文化的精髓;“兴云布雨”的龙胆草,“快马加鞭”的马鞭草,“三阳开泰”的淫羊藿彰显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图腾精神;“夏出冬蛰”的地龙,“川流不息”的川芎,“寒露冷霜”的菊花道出了节气、物候、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和食之魂”的昆布,“佛门圣药”的诃子,“西域帝膏”的苏合香显现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这些无一不是传统文化在中药药名上的缩影。
《药名文化》突破既往单纯从环境、形态、产地、功用等角度解读药名的传统,着眼于从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聚焦、解读药名,以药名展示文化,以文化诠注药名,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中药知识的理解。
全书以文化为纵轴,精选相关药物,分别从生肖、农耕、儒家、道家以及外来文化5个方面诠释药名,既可独立成篇又前后连贯,凸显中药与文化的交融。读罢此书,你会领略到:
中国特有的生肖文化与中药有着如此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一生肖的特性在药名的体现竟是那样的生动。牛膝、狗脊、鸡血藤等,无一不是。
特色鲜明的“二十四节气”不但指导着农作物的耕种,也同样反映在对中药的认知与应用上;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更是显示出气候、环境对药材效用的巨大影响。韭菜子、柽柳、泽泻、五味子、夏枯草等,莫不如是。
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数千年的儒家思想在药名上的体现更是淋漓尽致。桃仁、甘草、远志、益母草、慈姑、牵牛子、凤凰衣等,无不在向世人传述仁义、中庸、忠孝诚信、礼仪礼俗的儒家思想。
道家的养生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的养生保健、疾病防治,一些中药凝聚着道家养生精髓并从药名中得以反映。海底珍珠、天山雪莲、花甲茯苓、深山灵芝等,个个闪现出道家的养生智慧。
在中药的大家庭中,有部分药物并非产自本土,而是来自于海外。乳香、白豆蔻、白附子、益智仁等,分别从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个方向传入中原大地,让人遥想起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独特的民族特性、资源特性和原创特性。正所谓药如其名、文如其人。《药名文化》凝聚了杨柏灿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心血,也是其数年来研究中药与文化关系的结晶,更饱含着杨教授热爱中医药的一片赤诚之心。杨柏灿教授不仅是中医的理论家,临床家,也是致力于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学者。故乐于为序,聊表祝贺。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师
高学敏
2017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