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情报进展(201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 言

在中国,对“情报”的认识和运用,其源头一般都会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孙子的那个年代,《孙子兵法》中的“谍报”大体上就等于情报。孙子将谍报人员分为“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类,并认为“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谍报采集人员以及谍报采集工作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虽然我们所说的情报早已不同于间谍、谍报,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仍然是不容撼动的。这些年,我们为了促进业内人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加深人们对情报工作的认知和理解,做了紧密联系的两件事一是连续办了四届竞争情报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从业者、专家、学者汇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的研究成果和从业经验;二是出版了两部竞争情报进展书籍,分别是《竞争情报进展2010》、《竞争情报进展2012》,目前这本书可以说是竞争情报进展第三季。

《竞争情报2010》概述系统追溯了中、英、法等国的竞争情报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各国竞争情报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同时也就产业竞争情报、专利情报研究方法、观点挖掘与情报分析、技术竞争情报等专门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竞争情报2012》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既有从面上对近25年来国内竞争情报研究进展的系统梳理,又有专注某一点如人际情报网络、竞争情报新方法等进行专门的梳理和报道,同时侧重最新竞争情报技术、方法及工具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本集《竞争情报进展》侧重于分享各国竞争情报实践案例,全书从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企业竞争情报组织运作、竞争情报在生产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及社会化媒体分析四个方面由来自日本、德国、美国以及中国的专家和业者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专业的深刻思考。

大数据时代,机遇与挑战同行,大数据竞争情报系统正是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有效手段之一。谢新洲、王强分析了大数据对情报服务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大数据情报服务平台”构想,包括平台建设原则、建设目标、平台的功能架构等。崔琪介绍了已为全国超过2万家中小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产业链情报信息服务的“工业企业大数据情报服务平台”的主要技术、情报规划、服务模式、应用案例、应用场景等;李纲、叶光辉就竞争情报实践活动提出了两层“社区—技术”系统的构想,并引入Share Net系统实践案例加以例证。

企业竞争情报如何组织运作一直是竞争情报领域的关键问题。王珊珊、高桥文行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向我们呈现了日本企业的竞争情报组织模式和活动状况,介绍了三井化学公司情报组织追随时代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况;高桥庄子介绍了花王公司的竞争情报组织——“数字商业管理室”的作用和活动内容;南崎纪子以拥有百年历史的味之素公司为例,深度分析了情报关联部门的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王庆红剖析了某大型电网企业基于“TAP-IN”机制的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布局规划和运行情况;美国的Qingjiu Tao以Muddy Wat Research公司为例阐述了竞争情报如何在调查咨询企业得以成功运作的。

探讨竞争情报如何应用在各种生产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也是竞争情报实践经验分享的主要目标之一。日本专家高桥文行、菅泽喜男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竞争情报在体育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以日本女子国家排球队为例验证了竞争情报在体育产业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高桥庄子分析和总结了日产汽车公司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成功经验;鹤见隆提出了竞争情报循环的改进型模式,通过对日本旭化成集团在建立业务、研发、知识产权三位一体体制下的专利组合分析的案例,验证了专利分析活动中竞争情报循环的有效性。史敏、李维思等以湖南省四类典型的中小企业为例,阐述了竞争情报是如何在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发挥作用的。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给竞争情报带来了机遇,通过社会化媒体分析获取竞争情报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德国Prof. Dr. Martin Grothe认为社会化媒体企业优劣势的有力工具,计算机语言与语义分析工具结合将可使得企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洞察力的提高、对弱信号的捕捉能力增强等等。王强、邓明荣设计了适用于微博、博客、论坛、社区等多种社会化媒体的品牌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社会化媒体影响力指数(Social Media Influence Index,Somin)础,对我国主要汽车品牌及其旗下车型在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影响力进行了全面评价。

本书是继2010年、2012年《竞争情报进展》出版后,海内外竞争情报领域顶尖专家及从业者的又一次先进思想大集结,他们以自己深厚的知识积淀与深刻的实践体会,站在更高的角度为竞争情报研究者及从业者展现了他们思想的精华,对竞争情报、决策咨询、信息服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在此,感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专项资金的支持,并再次感谢参与本书写作的各位同仁诚恳而辛勤的付出!同时,若您对本书某一篇或某几篇文章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广大读者与本书作者切磋、交流。

谢新洲

2015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