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主题在事后发现
让纪录片从脚本和主题中解放出来。曾经有人向我指出,说话虽如此,无论是《选举》还是《精神》,想田的电影不都有主题吗?的确,《选举》是以日本的选举活动为主题,《精神》是以精神医疗为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所当然会产生“想田的电影最终不也是主题主义吗?”这样的疑问。
但不能忽略的是,这些主题都是在事后被发现、被确定的。也就是说主题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比如,决定拍山君的选举活动时,我并没有想着“把日本的选举活动作为主题”。我的问题意识是“拍山君的选举活动,在里面能看到什么呢?”当然,既然是拍摄选举活动,那选举成为主题的可能性很大,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所以电影的片名就成了《选举》。但在制作过程中,我一边拍摄选举活动,一边思考过它或许会变成一部讲述其他事情的电影,所以电影里才会衍生出“山君四十岁的挑战”“夫妇”“地域共同体”这些副标题。
如果事前就决定了“以选举活动为主题”,肯定就不会拍摄很多看似与主题无关的画面,即使拍了也会在剪片时舍弃掉,比如山君和妻子小百合一起吃便利店便当的场景,女志愿者们说着关于近邻居民的谣言的画面,等等。
总之,主题在最后作为结果呈现出来是可以的,关键是不能在制作中被它束缚。
另外,电影的片名大多是在作品完成的时候决定的。看看我手里的日记就知道,决定以《选举》为片名之前,还有《大家来选举》《我是公募候选人》《选举的口号》这些备选。很明显,题目里有种喜剧电影的意识,但最后还是选中了最简洁的《选举》。《精神》也是,我中途曾想过拟题为《精神病》,但最后去掉了“病”字。斟酌之后觉得本作不是关于病的电影,而是关于我们精神的电影。个人认为,片名越简洁,越可以给观众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更深刻的印象和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