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省、区、市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监测预警及其排名
任保平 崔浩萌 宋沐青
[摘要]沿用我们过去建立的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框架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算法,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以及国民经济素质6个维度建立了37个指标体系,对2013年我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EGI)进行了计算和排序,并对2013年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进行了比较。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北京、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山东、福建、海南、安徽,绝大多数是相对发达的地区。排在后10位的依次为河南、吉林、广西、陕西、新疆、山西、河北、宁夏、内蒙古和青海。2013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数量排序对比中,经济增长质量排序显著高出数量排序的前5位分别是海南(高19位)、甘肃(高15位)、北京(高14位)、天津(高11位)、重庆(高11位)。通过2013年我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EGI)及其排名可以看出,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目标在全球价值链的视野中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省区经济;监测预警
2013年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第二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从下滑到回稳的过程,由于受到国内外需求疲弱、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持续波动,经济增长由“高速”向“次高”转换。我们延续西北大学团队质量报告系列中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基础以及数据采集和指数测算的方法,对2013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行排序。
一、引言
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数量时代,开始进入质量时代。经济增长已经由追求快和慢,转向了追求好和坏。为此就需要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状态进行评价、监测和预警。为此我们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2》一书中建立了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EGI),对中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从2012年开始对2010年中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进行测度和排序[1],对2012年中国进入新常态之后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测度和排序[2]。本文沿用过去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框架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算法,对2013年我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EGI)进行了计算和排序,并对2013年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进行了比较。
二、经济增长质量监测预警指数的形成方法、数据说明和权重的生成
1. 指标处理与数据说明
根据《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2》所构建的理论框架[3],我们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以及国民经济素质6个维度(具体如表1所示),对2013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状态进行考察。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各省2014年统计年鉴、统计汇编资料及统计公报,由于数据标准的原因,暂未包括港澳台地区;同时,西藏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缺失和特殊性,虽列入统计但未进入排序。
表1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构成一览
续表
在基础指标计算方面,个别数据需要具体说明:在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中,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变动和资本生产率4个指标都涉及资本存量的计算,参考张军等(2004)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永续盘存法来计算2000—2013年各省的物质资本存量。另外,使用潜在产出法中比较常用的DEA法,对全国各省、区、市2000—201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进行估算,在此我们只根据需要,选择测算出的各省、区、市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和技术效率、资本存量来进一步计算资本生产率。在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中,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数据采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4年发布的《2013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各省、区、市的数据。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中,有关经济波动率的计算,我们分别算出各省、区、市2012年和2013年经济增长的增长率,进而计算2013年各省的经济波动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涉及37个基础指标,由于只是横截面数据,数据缺失不多,整体来说该数据集的质量较高,根据此数据集得出的增长质量指数可信度和现实符合度也相对较好。
2. 基础指标与方面指数权重的确定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我们对所有逆指标采取倒数形式使其正向化;对于适度指标,参考项俊波(2008)的研究成果,适度指标=1/|原始值-适度值|,其中,投资率的适度值为38%,消费率的适度率为60%。通过均值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协方差矩阵作为主成分分析的输入。由于第一主成分综合原始数据信息的能力是最强的,我们采用第一主成分来确定权重,将第一主成分系数除以其相应的特征根开根后所得到的单位特征向量作为基础指标的权重(见表2、表3),由此求得各方面指数,再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见表3),最终获得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
表2 各级指标的统计特征
注:由于篇幅有限,表中只列出了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
表3 各基础指标、方面指数的系数向量与相应权重
由表2可见,经济增长质量6个方面指数的第一主成分综合原始数据信息的能力都较强,因此我们整体采用第一主成分来确定相应权重。运用SPSS 21.0进行基于协方差的主成分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的各基础指标变量系数向量和各基础指标相应的权重。在各基础指标的权重确定之后,我们求得各方面指数值,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见表3)。
由表3可见,经济增长的结构在第一主成分指数中的权重最高,为0.660,这意味着2013年各省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差异更多地源于经济结构禀赋,即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等结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显著不同。其次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生态环境代价、经济增长效率、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分别为0.580、0.420、0.102、0.020,以上四个方面权重值均大于0,都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而国民经济素质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权重为-0.203,影响是负面的,说明国民经济素质已经对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2013年各省、区、市增长质量指数(QEGI)的监测预警及排序
1.2013年各省、区、市增长质量总指数及排序
我们首先根据所得各基础指标的相应权重求得各方面指数值(见表3),然后采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合成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对各省、区、市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所得测度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2013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排序
图1 2013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排序
排在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北京、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山东、福建、海南、安徽,绝大多数是相对发达的地区,前10位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平均为5.6195。
排在后10位的地区依次为河南、吉林、广西、陕西、新疆、山西、河北、宁夏、内蒙古和青海。除了吉林、广西和河北,其余省份全部为中西部内陆省份,后10位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平均为0.9445。
前10位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平均是后10位地区的将近6倍,东部地方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2. 增长质量方面指数及排序
表5 2013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各分项指数及排序
续表
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排在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上海、江苏、天津、北京、广东、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福建、浙江,平均为0.1979。排在后10位地区的依次为安徽、江西、河南、青海、山西、广西、甘肃、宁夏、云南、贵州,平均为0.0829。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排名和整体增长质量排名相关度比较高,意味着经济的高效率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在连续几年的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中,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的效率都位居前列,但整体质量排名均比较靠后,这与内蒙古自治区在增长质量其他方面表现不佳不无关系,所以效率的提高并非增长质量的全部,还需兼顾其他方面。
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排在前10位地区的依次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天津、甘肃、福建、江西、重庆,平均为2.6705;除甘肃在结构调整方面有了大的突破,其他地区排名与上年变化不大。排在后10位的地区依次为湖北、湖南、广西、河南、河北、陕西、青海、吉林、宁夏、内蒙古,平均为0.5190。经济增长的结构在整体质量指数中占比较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体质量的排名。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排在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浙江、江苏、山东、北京、福建、贵州、辽宁、天津、上海、云南,平均为1.4305。排在后10位的地区依次为重庆、甘肃、宁夏、陕西、河北、安徽、黑龙江、四川、内蒙古、吉林,平均为-0.1254。2013年度的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数排名整体较2012年变动较大,2012年度波动性较大的几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福建、江苏,在2013年都着重注意维持了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稳定性方面有了较好的表现。而整体质量排名不佳的几个地区如内蒙古、宁夏、河北、陕西,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方面同样排名靠后,因此这些地区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中,排在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湖北、海南、江西、北京、湖南、安徽、广东、吉林、福建、黑龙江,平均为0.0466。排在后10位的地区依次为陕西、广西、四川、河北、宁夏、青海、辽宁、云南、甘肃、贵州,平均为0.0162。值得关注的是,海南省的经济增长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排名近年来进步很大,从2010年的第24名提高到2011年和2012年的第19名,再到2013年的第2名,福利水平的改善、成果分配的合理化也使得海南省的整体经济增长质量排名有较快的提高。
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指数排在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海南、天津、安徽、江苏、重庆、湖北,平均为1.4474。排在后10位的地区依次为内蒙古、陕西、广西、甘肃、云南、新疆、河北、山西、宁夏、青海,平均为0.3882。目前中国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依靠污染排放、牺牲环境来维持高增长被实践证明是不可持续的,以山西为代表的地区由于没有处理好资源环境问题,其经济增长质量总体水平也不高。
国民经济素质指数中排在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天津、山东、安徽、河南、福建,平均为0.0428。排在后10位的地区依次为山西、陕西、辽宁、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广西,平均为-0.3541。
四、2013年各省、区、市增长质量与增长数量排序的对比
根据2013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排名,以及我们选择各地区的真实总量GDP作为经济增长数量指标的排名,这里列出2013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数量的排序及其差异,如表6所示。
表6 2012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的排序比较
从表6中可以看出,2013年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数量排序对比中,经济增长质量排序显著高出数量排序的前5位分别是海南(高19位)、甘肃(高15位)、北京(高14位)、天津(高11位)、重庆(高11位);就地区经济增长数量而言,增长质量状况更好的前5位地区基本与上年相同,海南、北京、天津都保持了极高的经济增长质量,保持了经济增长质量领跑数量增长的势头。同样,经济增长质量排序显著低于数量排序的后4位地区分别是河北(低20位)、河南(低16位)、内蒙古(低13位)、辽宁(低8位),这些地区GDP总量虽然较大,但是增长质量明显不理想,特别是河北、河南和内蒙古,连续三年出现在经济增长质量排序显著低于数量排序的后4位排名中。
五、2013年与2012年各省、区、市增长质量指数变动情况分析
我们根据2013年和2012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排名,列出两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排序变动及差异,考察全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发展变动态势,如表7所示。
表7 2013年与2012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排序及差值
再结合2011年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排名,将三年的排名变动趋势反映在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首先,近三年来经济增长质量排名靠前的地区基本都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以直辖市和东部发达省份为主。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排名前六的地区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调整和变动,即北京、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天津,都保持了高水平的经济增长质量,并且有极强的稳定性。其次,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不断调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因而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排名会出现波动,但各地方政府在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大背景下都期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找到适宜本区域的最佳发展路径。
图2 2011—2013年全国各地区QEGI排名变动情况
另外,为具体考察全国各地区在2013年度六个方面指数的调整变动情况,我们根据2013年和2012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济增长质量各方面指数排名情况,列出两年内在经济增长质量方面指数排序变动幅度较大的地区,如表8所示。
表8 2013年与2012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各分项指数排序变动情况
续表
从排名变动的角度分析,由表7的全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排名数据可以看出,相比2012年,2013年提升幅度最大的前7位地区是甘肃(提升15个位次)、贵州(提升8个位次)、广西(提升7个位次)、浙江、山东、江西和云南(均提升3个位次)。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甘肃省,从2011年的第28名进步到2012年的第27名,再到2013年的第12名,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的结构优势,尤其是消费率水平做出了重大改善,而经济增长结构对增长质量的贡献和影响因子最大,直接带来甘肃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快速进步。结合表8也可以看出,甘肃在经济增长结构这一分项指标上的排序进步最大。同样进步较大的贵州省在经济增长的结构和生态环境代价两项指标上的进步也很大。
相比2012年,在2013年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排序中,河北的降幅较大(下降6个位次),其他排序下降的地区降幅较小。河北省的主要短板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代价方面,在经济增长禀赋条件变化的大背景下没能处理好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一系列增长结构调整问题,产出波动较大,生态环境方面的表现也不理想。从表8中可以看出,河北在经济增长结构上的排序退步很大,需要重视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调整问题。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数量增速虽然放缓,但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对全国各地区2013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算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已逐步形成稳定的高质量型经济发展模式,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也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路径上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数量转变到追求经济增长质量,最终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中国经济从数量增长时代向质量时代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战略趋势。中国市场经济主体的特殊性在于中国拥有庞大的地方政府,而且地方政府企业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在中国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特别是省域地方政府的增长质量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需要加强对省域地方政府经济增长质量的监测预警。从2013年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EGI)及其排名中可以看出,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①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追赶模式向质量效益模式转型,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追求GDP增长速度转向环境保护、经济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民生发展等方面。②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目标,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主体的培育与发展,在全球价值链的视野中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供给侧改革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谋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发发展和共享发展推进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婕,任保平.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度及其排序[J].经济学动态,2012(4).
[2]任保平,韩璐,崔浩萌.进入新常态后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8).
[3]任保平,等.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2[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