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高中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6章 又见方晴

石小庆和郭淑芳也就是阿芳分手了,说不清什么原因,不是因为石小庆好赌,他早就不赌了。这里不是D市分院,门口没有赌马游戏机,只有商场、餐厅、台球室。

用石小庆自己的话说:有点儿累了,分手是最好的解脱。

我不明白恋爱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没下过场,只是场边的看客。据说,跟石小庆分手后,阿芳大哭了一场,把石小庆送她的礼物全烧了!我认为这种收场真的不美好,为什么不能用一种平和宽容的方式来结束呢?

石小庆平复心情的方式就是找我聊天、约我喝酒。

“校园时光”餐厅里,一盘清炒土豆丝、一盘宫保鸡丁,一瓶白酒。石小庆很简单地跟我聊了聊他这一年的恋爱经历,坦言阿芳是个好姑娘,是自己混蛋,不想继续耽误人家,分手是个正确的选择。

然后,简单地喝光了杯里的酒,简单地流下了眼泪!

我说:“老五,别伤心。明天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先做好现在的事吧!”

石小庆抹了一下脸上的泪,语调平淡地说:“大林,我决定再也不谈恋爱了。”

此后,石小庆有事没事就攥着一本《股票投资知识大全》来找我,大讲一番股市投资以及当时财富杂志封面上的那些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看来,他立志要成为商界人士了。

新学期,旅游商务英语开始了口语培训,由于人数众多,需要经常上大课。主讲老师建议我们课后找时间多听磁带,训练语感。

我比较感兴趣的课程除了英语之外就是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

主讲市场营销课的是著名的孟仲礼教授,老先生年近六旬,身材微胖,额头很宽,留着当时常见的学者型长发,喜欢穿一件咖啡色的皮大衣。他的营销课风格独特、语言生动,从来不带教案,只带两根粉笔。要求学生上课时无需翻看教材,只要认真听他讲课、适当做好笔记即可。

他讲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营销案例的分析,然后再进行理论归纳。同时,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渗透时事政治,也就是指出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某些社会矛盾,并给予参考性的分析和提示,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

在我的印象中,主讲公共关系课的杨教授身材瘦小,但是讲起课来声音洪亮。尤其擅长于公关案例的解读,他当年讲的娃哈哈集团和燕舞收录机的公关事件非常精彩,令我至今难忘。

石小庆对孟仲礼教授几乎到了崇拜的程度,他是营销课上的活跃分子,也经常去办公区向老先生请教生财之道。他每天挂在嘴边的就是孟老先生上课时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商机,不怕你口袋空空,就怕你脑袋空空。”

对此,我的反应没有那么强烈,只是隐约感觉将来有可能会接触商业这一领域,或许现在所学的某些理论能够有机会应用于实践。我当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案例就是南德集团董事长牟其中用一车皮生活用品从刚刚解体的前苏联也就是俄罗斯换飞机的大手笔,媒体报道称其为“袜子换飞机”、天才构想。至于他被媒体从“大陆首富”说成“大陆首骗”,终因涉嫌犯罪而入狱服刑那已经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过了“十·一”国庆节,天气一天比一天凉,可谓碧云天,黄叶地。雁阵声寒,西风瘦,忍看斜阳冷。

就在我们忙着更换秋衣秋裤的时候,先知先觉的都大宏、我们的都哥已经把毛衣毛裤穿在了身上。

于此同时,学院再次召开了规模宏大的所谓学习动员会议,与会人员包括涉及旅游和商业服务专业的大专班、中专班全体师生。

在这次会议上,我们见到了一位重量级人物,魏振华。这是一个决定我们未来工作去向的人,一个头上顶着三十几个耀眼头衔的人,一个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一个身兼多家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的人。此人讲话从来不用打草稿,对着麦克风张嘴就说,逻辑思维能力强,声如洪钟,极富感染力。给人感觉他那五短身材和方头正脸简直就是一幅天才人物的标准画像。会议现场的气氛被他烘托得十分热烈,台下掌声不断。

但是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此人的讲话空洞浮夸,尤其是他引用《三国演义》当中“草船借箭”那一回诸葛亮对鲁肃所说的“为将者,不通天文,不懂地理,不晓阴阳,不知奇门遁甲及阵图兵势,乃庸才也”这句话来自夸其德,着实令人心生厌恶。

魏振华用生动而夸张的语言描绘了我们未来工作发展的宏伟蓝图,把那座位于山海之间的“中国万渤文化公城”说成繁花似锦、充满希望的旅游文化胜地。最后,他鼓励大家说:“孩子们,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积极准备。你们即将参与到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当中,你们将成为中国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明年春天,你们就将离开这里,走向渤海之滨那座充满希望的旅游文化之都,去实现你们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我衷心地祝福你们,也热烈地欢迎你们!你们是中华万渤文化城的新生力量,你们是中国旅游文化产业走向未来、走向辉煌的有力支撑!明年三月,春暖花开,我作为中国万渤旅游文化集团的副总裁、你们的领导、师长和朋友,在万渤等着你们的到来……”

单纯而又怀着梦想的年轻人在这种场景下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掌声。

听着掌声如潮,魏振华满意地推开麦克风,抓起身边的一个巨大的罐头瓶改成的茶杯大口地饮着茶水,示意其他几位领导接着讲话。

张海此时就坐在我身边,我不禁问他:“二哥,这个魏总到底是何许人也?你上次去万渤考察时见过他吗?”

“见过,他是万渤集团的副总,也是负责把我们招进松江商学院进行培训的主要负责人。口才好,但是我感觉万渤并不是他说的那么好,具体咋样儿我也不清楚,将来去了就知道了。”

我同意张海的说法,也只好如此。否则,又能怎样呢?

只是我隐约地感到一种压抑和沉重,这种压抑和沉重有点儿像这深秋的浮云、夜半的冷雨、厚重的哲学书籍,还有额前越来越长的头发。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张海一起去理发店把留了近两个月的长发剪掉了!

而后,就遭遇了一场血光之灾。

距离商学院大约一公里处,也就是学府路客车厂旁边,有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台球俱乐部,里面摆放着大约十张台球桌。旁边还有饮吧和一间整洁干净的书屋。因为这条路上多是大专院校,经营者就开了这样一个项目多样的台球俱乐部。顾客们打台球的同时,如果累了,也可以走到另一空间喝杯饮料、看看书、听听轻音乐。可谓动静兼顾,匠心独具。

刚刚剪短了头发的张海和我,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走进了这家台球俱乐部。我不是很喜欢打台球,记得上高中的时候,葛亮对这项活动比较痴迷,水平也说得过去。而现在,我又遇到了一个台球高手:张海。

在我看来,张海就是个运动天才,主要跟球类沾边的运动,他都能做到得心应手甚至出类拔萃。他的台球水准丝毫不亚于他在篮球场上的表现,出手极快,击球点看得准。张海天生一双漂亮的桃花眼,200度左右的近视,但他平时从来不戴近视眼镜,只有打台球的时候,才掏出一副近视眼睛戴上,然后挥杆击球,几乎百发百中。

跟我这个台球水平一般的人在一起玩,张海觉得不过瘾,我也觉得累。

“二哥,我不跟你玩了,你还是找韩哥切磋一下吧!”我说。

韩哥就是这家台球俱乐部的老板,也是台球高手,水平跟张海旗鼓相当,每次看他们在一起打球,都有一种观赏高手对决时惊险刺激的感官享受。

“也好,你先去歇一会儿吧!”说完,张海转身去找韩哥。

我每次来这里的目的并不是打台球,也不是喝冷饮或热饮,而是去那间书屋转一转。书屋不算大,三十平方米左右,但是周围的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类书籍。有些书尽管版本旧一些,但是保存得相当完好,没有破损。且价格实惠,只要一次购买三本以上,一律享受八折。我的那本1984年出版的《千家绝句》就是在这里找到的。我喜欢这间小小的书屋,常常想着,将来有一天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一间书屋该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呢?

这时,我又一次遇见了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