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野中的休闲体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休闲体育发展历程

每个时期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其相应的休闲方式也就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休闲体育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发展。同时,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存在相应的差异,所以它们之间的休闲方式也不一样,中西方即是如此。

一、中国传统的休闲体育发展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休闲体育

远古时期,中国休闲体育处于萌芽状态,当时的休闲体育与社会生产方式联系紧密而不可分。夏、商、周、春秋出现了具有空余时间又掌控社会经济命脉的奴隶主阶层,其不再为生存而日夜操劳,并能够在空闲之余寻求休闲娱乐。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铁器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商业发展很快,新兴城市出现,人口增加,中国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深刻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虽然当时中国并没有“休闲体育”的概念,但是却出现了以放松、娱乐为目的的一些休闲活动,也有丰富多彩的“养生”“修养”的休闲保健活动。

先秦到汉代是中国古代体育活动逐步形成和定型的重要时期。根据各种体育活动的主要功用和开展的场所,可以把这些体育活动大体分为4类:养生保健方法、军事性的技能和体能练习方法、娱乐性体育活动和宫廷体育活动。谭华.体育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在这四类体育活动中,除了“军事性技能和体能练习方法”外,其余三类均主要以休闲、娱乐、保健、养生等为目的,其属于休闲体育的范畴。先秦两汉时期流行的主要休闲体育活动如下。

1.五禽戏

养生是人类自古以来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对于人体本身和人的生、老、病、死的原因逐渐积累的认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有了较大的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两汉,中国的医学和哲学相结合引入了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黄帝内经》就是其中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而导引行气术就是在这样的中医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并且出现了两大养生派别,其一是以动为主的养生思想,出现主张以肢体活动为主体,配合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的导引术;其二是以静为主,出现主要通过控制意念和呼吸运动养生治病的行气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静气功”。当时人们养生的方法主要有“顺生”“节欲”“去害”“运动”等,养生的方式多主张“静”以养心,“动”以养形,动静相宜。“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庄子·刻意篇》里说:“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经常地呼吸新鲜空气,把病气和对自己身体不利的因素排出来。

先秦到汉代也是中国古代休闲养生体育活动逐步形成和定型的重要时期。古人从“气”的认识出发,结合动作形成导引术。华佗是汉末的一位医学家,他非常重视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华佗受熊经、鸟伸、凫浴、虫跃、鸱视、虎顾等锻炼动作的启发,结合自己的实践,模仿猛虎猛扑呼啸,模仿小鹿愉快飞奔,模仿猿猴左右跳跃,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鸟儿展翅飞翔等动作,创造了五禽戏。通过五禽戏的一系列动作,能清利头目,增强心肺功能,强壮腰肾,滑利关节,增强身体的平衡性。《三国志·华佗传》中关于五禽戏是这样记载的:“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倾顾,引换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4.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要运动,但不能过度,运动能促进人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循环。华佗的养生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导引养生的方法。

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导引行气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所谓“导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也就是说,通过一定呼吸方式的行气以及配合肢体的动作,来使身体的各个部分达到和谐、柔软,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气功。

2.蹴鞠

据传,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蹴鞠这种球类运动。《辞海》载,蹴鞠最早称为蹋鞠,战国时期,蹴鞠又叫“蹋鞠”。有确切史料记载的蹴鞠运动产生于战国时期,《战国策》及《史记》中均有相关记述。陈祥和,李世昌.中国古代足球——蹴鞠的兴衰研究 [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5):17.

史料记载,蹴鞠在战国时期在民间已经相当普及了。《战国策·齐策》记叙当时齐国首都临淄的繁荣景象时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谭华.体育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1.可见,当时临淄的居民生活富裕欢乐,经常斗鸡、走狗、蹴鞠。

两汉时期,蹴鞠运动发展较快,从百姓到帝王都喜爱蹴鞠运动。西汉文学家桓宽在《盐铁论·国疾》中提到:“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薛冰.华夏射御录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110.“康庄驰逐,穷巷蹴鞠”指的就是一般平民百姓的蹴鞠活动。当时还出现了一些权贵专门收养蹴鞠高手,以供表演娱乐。而汉高祖刘邦就是蹴鞠爱好者,他曾在宫中修建蹴鞠场。在汉时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把蹴鞠当作一项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运动项目。

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分表演性蹴鞠与竞赛性蹴鞠两种形式,而表演性蹴鞠的娱乐功能更加明显。

3.射箭与投壶

远古时期,射箭的起源、发展与生存有密切关系;西周时期出现了射礼活动,射礼不仅要求掌握射箭技能,还强调了礼仪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投壶起源于射礼,由于射礼的繁琐和对场地的要求,在诸侯相会或贵宾宴饮中便以投壶代替射箭。《礼记·投壶》记载:“投壶,射礼之细也,燕而射,乐宾也。庭除之间,或不能弧矢之张也,故易之以投壶。”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2.这一记载表明,投壶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

最早的投壶方法是以短矢向宴会用的盛酒壶中投去,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游戏,并有特制的矢和壶具。先秦时期已有投壶活动,战国时期的投壶是贵族、士大夫们宴饮时的助兴项目,对礼节尤其讲究。主、客需按尊卑长幼的顺序围壶而坐,依次将棘矢投向壶中,投中为胜,负者罚酒,同时有“司射”在一旁监督。为了防止所投的矢跃出壶外,壶内装有小豆子。

到了两汉时期,人们更加注重投壶的游戏性,而不再拘束于古礼,出现了一种新的玩法称作“骁”。这种玩法用竹箭代替了原先的棘矢,壶内不再装小豆,投进壶中的竹箭反弹回来,投壶者接住箭再投入壶中,如此反复,乐趣无穷。

4.杂技百戏

杂技百戏来源于先秦时期的角力,其发展融合了流散于民间的杂技、舞蹈和游戏,通过特定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演出的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规模大小不一,深受百姓喜爱。杂技中的寻幢、冲狭、燕濯、履所、叠案、弄丸、飞剑、马术、斗兽等,都与体育活动有一定关系。谭华.体育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3.汉代百戏节目与体育经常交叉结合、混杂,以不断地创造出新节目,如倒立与叠案、戏车、走索、都卢寻撞等。戏车与都卢寻撞的结合,耍壶与舞剑、跳丸的结合等,无不显示出新的创意,使汉代的杂技节目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雒启坤.汉代杂技考述 [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6):71.

角抵是汉代杂技表演艺术中的重要项目,在当时非常流行,可分为人与兽斗、兽与兽斗、人与人相搏三种形式。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为了向外国使臣夸耀而举行了大型的角抵表演,长安附近“三百里内皆来观”。东汉以后角抵与杂技合称百戏。谭华主.体育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休闲体育

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从汉末到隋初的社会秩序大解体,是中国朝代更替最为频繁的一个时期。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长期以来的战乱纷争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各个阶层普遍产生了“忧生之嗟”的念头,既然死亡和灾难如此频繁,无法预期明天的生活,不如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士人们在老庄“无为”思想影响之下兴起玄学隐逸之风。士人们归隐之后由于摆脱了朝堂的束缚,得以寄情山水、饮酒品茗、吟诗作赋而放松身心。这些饱学才高之士的种种休闲行为促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休闲体育的发展,这些传统的休闲体育活动不只局限在贵族和士大夫阶层,普通市民、乡村百姓也都积极参与,即休闲活动的参与者由贵族上层下移到了平民阶层,使得这一时期的休闲体育活动得以普及,休闲体育方式呈现多样化,休闲体育内容丰富多彩。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盛行的休闲体育活动除前面所述的一些项目以外,围棋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尧造围棋,而丹朱善围棋。”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7.说明尧、舜发明了围棋。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传开来。《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魏国的大夫太叔文子曾经用“举棋不定”这个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对弟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也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7.这说明围棋在当时已经流行。秦汉时期,由于受到焚书坑儒的影响,围棋发展一度处于停滞状态。魏晋时期,中国的围棋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大发展时期。魏晋和南北朝围棋的兴盛,与当时社会推尚“玄学”之风有关,围棋不仅在文人士人中流行,还引起了帝王们对围棋的兴趣爱好,这样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对围棋的兴盛起到了推动作用。

考古发现,东汉时期就有了围棋盘,其形态呈方形上面有17道,下面有4个足。北周之《棋经》记载:“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晋代时已经出现了与现在围棋一致的19道的棋盘了。当时,围棋盘由17线变革为19线,这是围棋形式完善的标志;同时,还出现了一系列围棋棋谱。

南朝时期的梁武帝为推进围棋的发展而设立了“棋品制”。这种“棋品制”就是把棋士围棋水平的高低设定为“九品”,授予棋艺相当的棋士为品格,围棋有了标志水平的等级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九品”制的推广促进了围棋的兴盛与发展。这一时期,围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休闲方式。

围棋“九品”制后传到日本,形成现在围棋的“九段”制,现在日本的段位制就是从中国的“九品”制演变而来的。

(三)唐宋时期的休闲体育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国泰民安,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也带来休闲体育、民俗体育的空前兴盛。同时,隋唐武举与文举制度的推行扭转了西晋以来统治阶层奢侈糜烂之风,这样使得统治阶层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成为可能。在民间社会,由于商业与农业的发达,社会各阶层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更强的经济能力,这样民间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得以提升,从而推动了民间各种体育休闲活动的发展。唐朝社会各阶层对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度高,休闲体育项目的数量和参与阶层的范围都是其他朝代难以超越的。

宋朝农业生产迅猛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在此背景下,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快速发展,也就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这样,在宋代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大都市,城市相应出现了各种休闲体育活动、体育组织和体育表演,这些体育组织和体育表演的出现促进了休闲体育项目的创新和形式的多样性。这些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宋代百姓的休闲娱乐生活。唐宋时期盛行的休闲体育活动如下。

1.蹴鞠

蹴鞠在唐朝娱乐功能更为突出,其材质有了进一步变化改进,发明了充气的球。唐代人徐坚在《初学记》中记载:“蹴鞠之球,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裹,嘘气,闭而蹴之。”薛冰.华夏射御录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111.唐朝对蹴鞠的改进就是把原来的实心球改成了空心球,坚韧且有弹性,这样踢法更加多样化,也更具娱乐性和竞技性。唐代蹴鞠改汉代的“鞠室”为“球门”,开展这项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朝廷群臣集体宴乐助兴和外交礼仪表演。可见,唐代蹴鞠运动具有较强的休闲娱乐功能。

此时期,蹴鞠运动的场地有了球门,其球门竖在场地中间,在竹竿上扎上网以后留一个球门洞,这种形式的场地设计避免了双方队员身体直接对抗,在此种形式下踢球更注重技巧与娱乐性。比赛输赢的裁定以双方队员在规定的时间踢进球门洞里的多少来决定胜负,进球多者为胜方。

唐代女子也参与蹴鞠活动,女子蹴鞠以运动量较小的“白打”为主要方式。这种蹴鞠方式只需小块场地,踢时不受场地限制,表演者在音乐的伴奏下踢出不同的花样。

到了宋代,鞠的制造工艺较唐代又有提高,据《蹴鞠谱》记载,出现了41种鞠。在汴京城,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蹴球茶坊”和“角球店”。宋代的皇帝和官员普遍喜爱蹴鞠,宋代礼仪中规定,朝廷举行大的喜庆宴会时都要有蹴鞠表演,宫廷中还专门建有蹴鞠队。除了宫廷蹴鞠外,民间蹴鞠也进一步普及。北宋时,开封的百戏活动中就有表演蹴鞠的艺人;南宋时期,民间还出现了“齐云社”或“圆社”等民间蹴鞠组织,齐云社社团经常组织蹴鞠表演。

2.马球

唐代的“击鞠”,又称“击球”“打球”,即“马球”,它发源于波斯,是马术与球术相结合的一项运动,较之蹴鞠更加惊险激烈,极受欢迎。马球运动在唐代发展成为第一球类运动,唐代历任皇帝和贵族阶层与马球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皇帝大多喜好马球运动。譬如,唐高宗李治酷爱观赏马球表演,经常将吐蕃马球队请入皇宫之中,欣赏精彩而又激烈的马球娱乐表演;唐中宗李显也不例外,曾亲自到梨园亭马球场观看汉藏马球队之间的激烈比赛。唐敬宗酷爱打马球,其不但自己喜欢打马球,还要求禁军将士、三宫内人都要陪同参加。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六月,唐敬宗在宫中曾举行过一次体育盛会,设立了马球、摔跤、搏击、散打、杂戏等多种项目,参加者积极踊跃,人数众多。唐僖宗李儇对自己的马球技艺颇为自鸣得意。据《资治通鉴》中记载,其曾自诩“若应击球进士学,须为状元”。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唐玄宗继位之后,他仍然喜欢打马球,并且认为马球是“用兵之技”“义不可舍”,极力在军中提倡开展此项体育运动。唐代马球运动不仅盛行于宫廷、军营,在社会上也十分流行。

到了宋代,刚开始军中规定定期举行马球运动,皇室权贵们的参加使得礼仪变得繁琐复杂,竞争性大不如前。随着这项运动在普通市民中推广开来,逐渐开始普及,最终进入普通民众的业余生活中。

3.相扑

唐宋时期,摔跤运动被称为“相扑”,此运动在秦汉时期叫“角抵”。相扑运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而为唐代许多君王所喜爱。“相扑”运动在唐代作为一项休闲活动不仅盛行于宫廷、富室及文官武将中,而且在民间也十分流行,民众喜欢观看相扑比赛。在宫中,角抵经常作为散乐百戏的压轴戏,如唐玄宗曾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乙亥,御麟德殿大宴群臣及公主、郡主等,观击鞠、角抵之戏,大和乐。北宋民间,有一种以相扑表演为主的组织叫“相扑社”。在宋代都市中,出现了“瓦舍”和“勾栏”之类的娱乐表演场所,大型的瓦舍可容数千人,“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手之资。先以女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邱丕相.中国武术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3.可见,当时瓦舍是一个综合性的休闲体育娱乐场所,是市民休闲娱乐生活的中心。宋代宫廷相扑表演更为规范,吴自如的《梦粱录》载,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宫廷相扑队分为上、中、下三等,这些队员平时除了作为宫廷护卫外,还要在各种专门场所进行表演。

4.踏青及其它休闲体育活动

在中国,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唐宋时期踏青活动最为盛行。唐代踏青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五至清明节历时两月之久,从帝王至普通男女百姓都热衷于踏青活动。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宗于农历二月初二前往郊外踏青:“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时到野外郊游踏青是极富情趣和养生意义的雅事。唐朝诗人杜甫在《绝句》中说:“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诗人白居易在《春游》中说:“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可见,唐时踏青出现万人空巷之景况。由于中国传统上受儒家等级礼教思想的影响,中国女性出行都备受限制,女性平时都居深闺大院难以外出。唐代春天踏青之时就是中国女性们外出户外活动的最好时机,据史料《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仕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4.到了宋代,踏青已经全面融入清明节日习俗中,当时清明节展墓敬思已经逐渐演化为赏景休闲娱乐的节日了。唐代称春季郊游为“踏履”,宋代人多称“踏青”,并设有“踏青节”。在宋代,郊游也曾出现过一波小高潮,但出游的节日选择在悄然改变,春天人们更喜欢选择清明节外出。踏青出游已大大超过了清明节本来的意义,千骑万众,轻车飞盖,汇成一条滚滚的洪流,流向亭榭池塘,流向花木盛开的郊外。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北宋都城汴京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踏青的情景。到南宋时,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时人风俗。周密《武林旧事》中称,南宋人“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

另外,拔河在唐代也颇受欢迎,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要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拔河流行于宫廷和民间,早期的拔河是用篾缆,唐代则用大麻絙,长四五十丈,麻絙“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胸前,分两朋,两向齐挽”。比赛时,双方都击鼓指挥。隆隆鼓声,使拔河赛场充满战斗气氛。

唐代寒食节,荡秋千是一项受人喜爱的活动。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薛冰.华夏射御录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320.荡秋千是中国古代妇女能够参与的极少休闲户外体育运动,这项运动多由妇女儿童参加。在北宋时,无论在皇宫还是在民间都有荡秋千这一游戏,都城开封街市店铺还专门出售一种儿童秋千。这种儿童秋千有两种,一种是由父母举在手上;一种是立木架于地,并用彩画涂饰,秋千架十分精巧。

(四)明清时期的休闲体育

明、清(公元1368-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朝代,也是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封建强权统治由兴旺走向衰落的时期。明初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措施,促进了城镇的繁荣。清代初期,封建经济又有恢复和发展。从明初到清中叶,个人支配的时间增多,为达到放松和娱乐目的,户外活动开始勃发。休闲体育活动如摔跤、冰嬉等较活跃,有的还在发展。清代中期之后,随着封建政治、经济的衰败,传统休闲体育活动也逐渐没落。

1.摔跤

明朝时期,摔跤在南方称为相扑,深受市民喜爱。这时期,相扑主要在南方流行,一般在农业节气进行表演。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扬州清明节时,杂戏纷呈,其中有“浪子相扑”。摔跤在北方称为摔角,摔角场内铺有数寸厚的河沙,选手露胸束腰,相拽勾拌,劲提于足。

清代,满族习俗尚骑射,善溜冰,喜摔跤,汉人传统的相扑运动与满人的摔跤结合后,摔跤在清代十分盛行。京城内外摔跤成风,摔跤场比比皆是。清廷内部还设有善扑营,从八旗中挑选勇猛的跤手入营,演练摔跤、射箭等技术。范丽.满族及清代宫廷体育简介 [J].辽宁体育科技,1994(2):32.清代摔跤分为官跤和私跤,官跤有3种形式:一是军中摔跤,军中摔跤既是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二是举行满族与蒙古族摔跤比赛,蒙古王公贝勒朝见清帝时,常举行满、蒙摔跤力士的竞技,并有赏赐。三是宫廷内举行的摔跤比赛,宫中设有“善扑营”,人员是从“八旗精练”勇士中选出,其任务为“凡大燕享皆呈其伎”。民间的摔跤活动属于私跤。私跤分为以健身娱乐和借以谋生者两类,后者除2人对抗形式外,还有一种“跤人子”,即1人负两偶人作互抱之势,模拟2人摔跤的表演,即宋代之“乔相扑”一类。这个项目至今仍出现于杂技表演中。

2.冰嬉

冰嬉原为北方各地传统的冬季民俗活动,最初,滑冰为交通工具,后逐渐演变为娱乐和锻炼的方式。据刘若愚《明宫史》记载,德阳门外的河流“冬至水冻,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又据《燕京岁时记》记载:“闻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薛冰.华夏射御录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277.作冰上娱乐活动。由此可见,明代的冰嬉尤其以冰床活动较为盛行。拉冰床是冰上游戏活动,明代冰床就以一木板制作而成,清代冰床则以木板下钉上钢条,使其滑行更为快速。人们坐在冰床上,既可以感受快速滑行的乐趣,也可以进行冰上比赛。

满族聚居关外时,已有冰嬉习惯,军人尤其擅长溜冰运动。据史料记载,天命年间(公元1616-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将官费古烈,“所部兵皆着乌喇滑子,善冰行……一日夜行七百里”。清人入关以后,把冰嬉定为“国俗”。据记载,每年冬月在太液池(今北海)都要表演冰嬉,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薛冰.华夏射御录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278.

清代民间的冰嬉活动亦颇为普遍,滑擦比赛即滑速竞赛是民间一项主要休闲活动,“冰上滑擦者,所着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

清代已有冰上蹴鞠比赛。“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伍而立,以皮作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堕,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喧笑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5.

冰上活动还有高台滑冰,滑行者从高三四丈的“冰山”上下滑,名为“打滑挞”,“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地使冰,遂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乃使勇健兵士着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自其巅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5.

另有一种“冰上杂戏”,即将杂戏移在冰上进行,如舞狮、龙灯、彩船、飞叉、弹弓等,表演者均着冰鞋,滑行中作各种杂戏表演,颇受群众欢迎。

二、西方传统的休闲体育的发展

古希腊时期,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对休闲以及休闲方式都进行过论述分析,如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二卷中明确指出,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他认为休闲的目的就是身心的放松,在休闲方式下可以使人进入境界。古希腊公民在闲暇时就是通过游戏、体育、音乐、绘画等方式来度过。当时的雅典人上午忙于工作,下午就会到“帕里俄斯特拉”和“基姆纳西翁”等专门的休闲娱乐场所去尽情享受聊天、娱乐、运动等休闲之乐。

欧洲中世纪,由于基督教对人性的桎梏使得休闲体育处于渐进式的发展。欧洲文艺复兴打碎对人性的桎梏,休闲体育再次复兴。近代工业革命后诞生了新的体育项目,同时也带动了休闲体育和休闲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西方休闲体育的发展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曲线。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 [J].体育学刊,2003(4):34.

(一)古希腊时期的休闲体育

希腊孕育了欧洲古老的文化,这些灿烂的文化也包含了体育与休闲文化。希腊三面环海,希腊人为了生存只能征服海洋,加之为抵御各种战争以及祭神活动的需要,就铸就了希腊人崇尚户外运动与冒险性格,也造就了影响久远的古希腊体育。公元前2000年,早期希腊文明出现于克里特岛,克里特人在古代东方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自己的娱乐文化,其中包括舞蹈、斗牛、摔跤等活动。公元前15世纪至前12世纪,希腊进入迈锡尼文明,在民族节日里出现了若干祭礼活动上的竞技表演。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这段时间被称为“荷马时代”,体育运动已成为希腊人生活的一部分。当时,希腊人的祭礼活动主要以竞技运动形式进行,如战车赛、站立式摔跤、拳击、赛跑、标枪、铁饼、混斗、射箭等比赛。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逐步形成了许多城邦制的奴隶社会,由于城邦经济文化的繁荣,形成了古希腊奥林匹克盛会。史料记载的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举办年代是在公元前776年。自此以后,古希腊人每4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统治的公元394年。古希腊人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以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来充分展现人体的力和美。最初,竞技比赛在草地上进行,观众站在山坡上观赏场地跑、长跑、五项全能、拳击、战车赛、角斗、武装跑等项目。古希腊人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观赏公共体育活动,构筑了公共闲暇空间——体育馆,以供古希腊人闲暇之用。

古希腊的教育制度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最为典型的是雅典城邦的教育制度,其培养目标强调人的身心协调发展。它的教育制度非常重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在健身方面,注重身体的匀称、协调、强壮和健美。当时的雅典人把身体虚弱当作缺乏教养的表现。在雅典,国家几乎不控制教育,男童7岁以前在家接受家教,主要是学习游戏;男童7岁以后进文法和音乐学校学习读书、写字、唱歌和体育,其中的体育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轻松的活动,如跑、跳、爬绳、跳舞、游泳、球类等;13岁以后升入体操学校,学习表演性歌舞、游戏;五项运动即角力、赛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等课程。贵族子弟还可以进入古典学校,深入学习体育竞技运动与文化。年满18~20岁的青年要到士官团接受军事训练,服从国家需要到军队服兵役,如果没有战争,两年后就职于社会各行业。他们会坚持锻炼自己的身体,放弃体育锻炼的人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休闲与体育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柏拉图主张利用休闲方式,如可以用体操来锻炼身体,用音乐以陶冶心灵。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提倡按实际年龄接受教育,他认为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是相互关联的。他提出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因此,体育应先于智育。他主张学前儿童应逐步锻炼身体;初等教育时期,儿童要学习体操、读书、写字、文法、计算、图画和歌唱。古希腊提倡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使公民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体育教育,休闲体育成为古希腊人的休闲方式之一。

古希腊人认为休闲比工作更重要,他们认为每一天都应该尽可能快乐地度过,而不受任何消极因素的影响。古希腊人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游戏。法国哲学家丹纳说:“不错,他们以人生为游戏,以人生一切严肃的事为游戏,以宗教与神明为游戏,以政治与国家为游戏,以哲学与真理为游戏。”[法]丹纳.艺术哲学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71.古希腊人的体育其实就是肢体的游戏,也是灵魂的游戏,休闲体育成为古希腊人生活的游戏。

(二)古罗马时期的休闲体育

古罗马帝国在建立之初,为了军事扩张的需要,体育具有浓厚的军事化特色。罗马的教育目的主要以道德教育和军事教育为主,培养出既服从命令,又能打仗的农民军人。古罗马帝国后期,由于古罗马帝国的强盛,再加之大部分的劳动工作由佃农和奴隶完成,有闲阶层拥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奴隶主开始追求奢靡而畸形的休闲活动,如观赏血腥的角斗竞技。享受大浴场成为奴隶主和公民的休闲爱好。古罗马人注重休闲的功利性而非休闲的幸福、品味。

古罗马的休闲表现为消费型休闲,为此,在公共空间大量兴建公共休闲设施。因此,古罗马的大浴池、室外剧场、运动竞技场、公园等公共休闲设施较多。拿洗浴来说,休闲大浴池在当时风靡整个罗马城,罗马公民都喜欢洗浴。一位古罗马人曾说:“浴池、醇酒和美人腐化了我们的躯体,但这些又何尝不是生命的一部分呢?”这句话表明了洗浴在罗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古罗马人以洗浴进行休闲娱乐的习惯始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33年,罗马实行公共浴场免费制度,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浴场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休息、娱乐及聚会叙旧的场所,即使有钱有能力自建私人浴室的富人也经常到公共浴场去。康愈.浴场见证罗马的兴衰 [J].军事与历史,2012(7):38.当时罗马的浴场数量多,规模宏伟,装修奢华。当时,罗马人洗浴的程序也十分讲究,无论贫贱,入浴场后都先换上轻便的运动服,做热身运动,然后依次进到温水浴室、蒸房、高温浴室以及干燥室等,最后再换上干净的衣服才算完成了一次洗浴。不过洗浴之后很少有人会马上就离开浴场,因为真正的娱乐还在后面。大多数浴场除了有游戏室、热气室和浴池外,还有棋牌室、绘画雕塑艺术长廊、图书馆、阅览室,供音乐家演奏和诗人朗诵的大厅,以及供哲学家、思想家们高谈阔论的演讲室,甚至还有职业运动员的训练室。在洗浴完了之后,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些地方去消磨时光。

随着古罗马帝国的兴盛,观赏角斗竞技比赛成为古罗马贵族们所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这是一种非常残酷、血腥、非人性的活动。贵族们之所以热衷于这样一种极端的消遣方式,正是由于角斗的刺激以及人们对英雄的折服。在角斗竞技比赛开始前,伴随着愉悦的演奏,喧腾热闹的气氛就形成了。当身穿紫色斗篷的角斗士们昂首步入角斗场时,在场的数万观众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当战车竞技结束后,“受喜爱的驭者的肖像被画在墙上、器皿上,妇女们也对他们着迷。”陆霞.血腥与纵欲 [J].历史教学问题,2009(3):54.因此,观看竞技表演成为最受古罗马人欢迎的娱乐活动,而胜利的角斗士则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明星。

在古罗马,公民们都能感受血腥体育竞技表演所带来的巨大刺激与娱乐性。“在罗马城中残存的一块石壁上,拼嵌着这样一句话:打猎、进浴场、看角斗、寻欢作乐——这就是人生。”陆霞.试论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文明 [J].邵阳学院学报,2009(2):8.这是古罗马人休闲行乐的真实写照。

(三)中世纪时期的休闲体育

欧洲中世纪休闲体育受到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影响,导致其休闲体育发展受阻。在民间,人们只有在农闲和宗教节日期间休闲,如圣诞节、受洗节跳舞等。这样的宗教节日能使普通大众在劳动之余得到短暂休闲。

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以及教会限制令的松动,促使宗教和世俗内容逐渐走向融合。普通大众的休闲娱乐与宗教结合起来,民间休闲体育有了发展,譬如宗教节日的庆典体育表演。在民间,出现了受欢迎的赛跑、跳远、投石、投棒、摔跤、舞蹈和各种球戏活动等。群众性足球则在9世纪的英国和13世纪的法国出现,群众性足球运动的产生与多神教驱除妖魔的习俗有关。

从1161年起,伦敦城外市场上定期举行有农民参加的马术比赛。神职人员也开始喜欢休闲运动,他们喜爱玩地掷球休闲运动,此运动被赋予宗教意义,神职人员把球击目标比喻为魔鬼,如果击球者击倒“魔鬼”,那么意味着他的罪过可以被洗清。另外,一些著名的教士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如加尔文就非常喜欢散步、投铁圈和地掷球等。

11世纪,休闲运动受到骑士教育的影响。当时,贵族要成为骑士就要接受骑士教育。骑士教育包括宗教道德教育、知识文化教育和身体训练。骑士的培养一般分为侍童阶段(7岁~14岁)和扈从阶段(15岁~21岁),每一个阶段中体育训练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侍童阶段,这些孩子跟从女主人,教学的内容主要针对战争的需要而进行身体训练,主要训练赛跑、角力、拳斗、射箭、抛掷重物、使用木棒等体育项目。他们在扈从阶段则跟随男主人,主要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行猎、投枪、击剑、下棋和吟诗。少年准骑士还要用大量的时间练习徒步、骑马冲刺、长距离跑等实用军事体育技术。准骑士年龄到21岁方可参与骑士资格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骑士称号。虽然骑士体育训练的目的不是休闲娱乐,但是很多体能训练内容本身就属于体育,骑士体育影响了贵族们对休闲体育的选择和传播。

(四)近代时期的休闲体育

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影响,为近代休闲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了人体和人性的自然美。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就展示了人体均衡黄金分割比例之美。意大利体育教育家维多里诺(公元1378-1446年)建立了身体教育、道德教育和智力全面发展的“快乐之家”学校,维多里诺倡导学习读书应该与运动结合起来,他亲自带领学生从事骑马、跑、跳、击剑、游泳、射箭、角力、跳舞和球类活动。夏天,他还带领学生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到野外做短期旅行。谭华.体育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公元1592-1670年)首创学校体育课班级授课制,主张人人平等参与体育运动。他认为,婴幼儿时期应游戏与智力同步发展,强调肉体应该与精神合一。他被称为“学校体育之父”。英国哲学家洛克(公元1632-1704年)提出培养绅士应该进行德智体全方位的教育,体育有利身心健康发展。洛克主张采用骑马、拳击、击剑、板球、划船、舞蹈等体育手段培养绅士的健康与勇敢的特质,强调绅士体育的资产阶级贵族特性。在英国出现了绅士体育俱乐部,这些俱乐部以业余运动为主。

随着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产业工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与经济收入,再加之英国狭小的海岛环境和高强度的机器化大生产,英国人要度过个人的闲暇娱乐时间必然选择休闲活动,19世纪初,英国开展户外运动就成为必然,户外运动即适应了休闲生活方式的需要,大量的业余和职业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如19世纪80年代成立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等。英国工业革命结束后,出现了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休闲活动方式出现了变化,他们选择的休闲体育活动主要有帆船、槌球、网球、高尔夫、板球、游泳、橄榄球,以及自行车和远足等运动。

19世纪末,英国流行的户外运动是体育与娱乐的结合,以运动的业余性为主,这也使休闲体育运动走向了大众,近代休闲体育运动从此作为一种时髦的健身和社交活动开始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