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大学章句》的解释特点
朱子(1130—1200)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朱子的儒学思想是宋代儒学发展的高峰。从儒学史的角度来看,朱熹对儒学发展所作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花费了毕生的时间致力完成并在一生中不断加以修改的《四书章句集注》。朱子对四书所作的研究,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四书的集结、章句、注释、解说,事实上,他一生的学术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在对于四书的注释研究之上,死而后已。
朱熹的四书研究是理学化的四书体系的集中代表。朱子的四书研究,是在整理、编辑北宋以来儒家(主要是道学,也包括与道学亲缘接近的其他儒者)对四书的解释的基础之上,以二程道学思想为主轴,并经过对北宋以来儒家各家的四书解释的全面反思和批判继承,所建立起来的。由二程在北宋开创的注重四书的学术运动,到朱熹手中真正定型和兴起,并借助后来朱子学派的努力发扬,四书成为宋元明清儒学思想的新的经典体系。
朱子早年就对北宋和南宋初期儒学关于《论语》《孟子》的解释做过整理和编辑,在他四十多岁时写成了四书注释的初稿,此后一直不断修改。朱子在其晚年守漳州的任上把四书合刊为一。他对《论语》《孟子》的注释称为集注,对《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所以后来统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在四书集注外,他还著有《四书或问》,对其《四书集注》中的义理论点和素材取舍加以说明和发挥。本篇以《大学》为主,论述朱子儒学思想的特色;但本篇及接下去的三篇文章主要不是从解经学的角度观察四书集注,而是力图展示朱熹是如何通过其四书集注阐发其儒学思想的。
《集注》的叙述特点是:先训读,次解释大意,次引程子、及程门谢氏、游氏、杨氏、尹氏等说,其中引程子最多,而后以“愚谓”“愚按”补足之。与二程不同,朱熹的注释以字的音读和字义为基础,这不仅继承了汉唐经学注重训诂的长处,也有助于科举时代知识人对于经典音读的统一,更便于初学。所以朱熹的《集注》可以说做到了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这也是他的《集注》能够被作为教本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很明显,朱子《集注》在训读后的解释大意中,加进了自己的哲学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