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算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处世与信条

世上之人,尤其是在青年时代,就存在着回避竞争的劣根性,那这种人最终是无法求得进步,也不可能发达的。谁都知道,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竞争。因此,不躲避强力的对手,与之竞争,同时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是人生处世不可或缺的两个必要条件。人以德对我,我也以德待人。毕竟人在这世上是要相互支持的,所以大家彼此不骄不侮,彼此兼容忍让,这是我的信条。

《论语》与算盘,远在天边,近在咫尺

要使一件事物有进步,必定得依赖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充分地去谋利,才能成功。否则决难有所进展。

——涩泽荣

如今谈论道德,当以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最为重要了。对这本书,大家只会读,却不知《论语》之中有算盘之理。从外表看起来,它们相隔甚远,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始终认为,算盘可因《论语》打得更精,而《论语》也可借由算盘来发扬真正致富之道。因此可以说,《论语》与算盘两者的关系是形疏实亲。

我的友人在我七十岁的时候,作了一本画册送给我。里面开头一张画着《论语》以及算盘,另一边画着一顶大礼帽及日本刀。一日,学者三岛毅先生到寒舍造访。他看到这张画之后,甚感兴趣地说:“我是研究《论语》的,而你是专攻算盘的,打算盘的人尚且知道如此充实地倡导《论语》与算盘的关系,那我这个读《论语》的人,今后也应该好好研究算盘一番。希望能够跟你一起,努力将《论语》与算盘的关系紧密地结合起来。”后来,他写了一篇有关《论语》与算盘的文章,强调“道理、事实与利益三者一致”的论点,并在文中举了不少例证来加以证明。

我经常认为,要使一件事物有进步,必定得依赖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充分地去谋利,才能成功。否则决难有所进展。如果国民只知沉湎于理想空谈,且偏爱虚荣的话,是绝对无法发展真理的。所以,我等希望政界、军界不要跋扈非为,而实业界则要力求发展,努力提高生产,增加物质财富,这才是促进国富的最好方法。若全然不顾及此,则国富难成。若问增进财富的根源何在?我想就是依据“仁义道德”了。只有依据正确的道理所积累的财富,才能完美、持久。因此,我认为《论语》与算盘两者表面上虽不相关,却可互相辅助使其一致,而这才是我们今天紧要的任务。

士魂商才

为人处世时,应该以武士精神为本。但仅有武士精神而无商才的话,经济上则容易招致灭亡,故有士魂还必须有商才。

——涩泽荣

从前,菅原道真[1]倡导和魂汉才,这很有意思。相对的,我常常提倡士魂商才。所谓和魂汉才,是指日本人要以日本特有的大和魂为依据,但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优越,尤其有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贤者,在政治、文学及其他方面都比日本发达,所以日本就必须学习汉土的文化、学术,以培养自己的才艺。

说到汉土的文化、学术,书籍很多,但以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为中心。此外记述禹、汤、文、武、周公事迹的《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等书,据传全是孔子所编纂的,故所谓汉学,实乃孔子之学,是以孔子为中心的。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据说是菅原道真最爱读的一本书。相传在应神天皇[2]时代,百济的王仁所献的《论语》和《千字文》,曾传之于朝廷。菅原公用笔将它抄录下来之后,呈献给伊势大庙[3]。这就是现在还保存着的菅原本《论语》。

“士魂商才”的意义也就是,为人处世时,应该以武士精神为本。但仅有武士精神而无商才的话,经济上则容易招致灭亡,故有士魂还必须有商才。要培养士魂,书本上能够借鉴的有很多,但我认为,还是《论语》最能培养武士的根底。

那商才又要怎么培养呢?商才也可以通过《论语》来培养。虽然从表面上看来,道德方面的书与商才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商才原本也是要以道德为根基的,偏离了道德的诈骗、浮华、轻佻等,只是卖弄小聪明而已,算不得真正的商才。因此,商才不能离开道德,商才可由探究道德的《论语》来养成,也是不容置疑的。人生处世之道虽然十分艰难,但在你熟读《论语》且细细品味过后,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我一生都尊奉孔子的教导,将《论语》作为处世的金科玉律,片刻不离左右。

我国众多的贤人豪杰中,善于作战又巧于处世的,当推德川家康[4]公。正因为他处世之道的巧妙,所以能威服四方英雄豪杰,开拓了十五代的幕府霸业,使人们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过着高枕无忧的生活,实在是伟大。

因家康公处世之道的巧妙,所以有种种训言传给后代。他的《神君遗训》就告诉了我们许多处世的道理。我曾把《神君遗训》同《论语》对照了一下,发现两者竟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见其大部分内容都出自《论语》。例如《遗训》上说的“人之一生,如负重任,如行远道”,就与《论语》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很相似。

此外,“责己莫责人”是从《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义引申而来。“不及胜于过”与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相一致。“忍耐是长久平安的基石,怒为大敌”,也就是“克己复礼”的意思。“人当自知自量,如草叶之露,重则坠兮”,是说要安分守己。另外,“常思有所缺,则无不足;若心生期望,则当思量困穷之时”,又“估胜不估败,害至其身”等说法,都能在《论语》中找到。由此可知,家康公巧妙的处世之道以及能够开拓两百多年的丰功伟业,大都是受益于《论语》。

世人认为,汉学之教,乃肯定禅让讨伐,故与日本国体不合,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孔子的“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就能明白。韶乐是称赞尧舜的音乐,尧欣赏舜之德而让位,因此歌颂尧舜的音乐是尽善尽美的。武乐是歌唱武王之事,纵然武王有德,但他发起革命,以武力获得天下,所以评价武乐也未尽善。从这可以看出孔子是不希望革命的。其实凡是评论一个人,必须仔细考虑其所处的时代。孔子是东周人,自然不能露骨地批评周朝的缺点,只能婉转地表示虽已尽美但未能尽善。

世人论孔子之学,务必要好好探究一下孔子的精神,如果不能以入木三分的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必有流于皮相之虞,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意义。所以我一再主张人生处世,如果不想误入歧途,首先要熟读《论语》。

随着现今社会的进步,欧美各国的新学说不断传入。其实,这些新东西在我看来,仍是古老的东西,跟东洋在数千年前所倡导的完全一样,只是表达方法不同,更善于措辞罢了。虽然欧美诸国日新月异的新成就值得我们研究,但也不要忘了,在我们从古时传承下来的文化之中也有不能抛弃的东西。

注释:

[1]菅原道真: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公卿,学者。生于世代学者之家。长于汉诗、被日本人尊为学问之神。和魂汉才:指日本的固有精神和中国学问的结合。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士级最尊贵,商人最低贱。

[2]应神天皇:日本第十五代天皇。

[3]伊势大庙:即伊势神宫,位于日本三重县伊势市,是祭祀日本神话中天照大神的国家神社。

[4]德川家康(1542—1616):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及江户幕府第一任征夷大将军。

天不罚人

人无论如何祈神求佛,只要做出不合理的事,不合自然的行为,则因果报应必然加在他身上,绝无侥幸。

——涩泽荣

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在这句话里所讲的“天”,究竟是指什么呢?我想“天”就是天命的意思,孔夫子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孔子所谓“获罪于天”,我认为是指人们无理地模仿或做出了不合乎自然的行为,结果必然给自身招来恶果。到了这时,纵想逃脱责任,但“自作孽,不可活”,如此恶果乃是报应。这也就是“无所祷”的意思。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有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孟子在《万章》篇中也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也就是说,如果世人因无理地模仿或不合大自然的行为而获罪于天,天并不会采取什么有形的方式来惩罚他,但会以其周身之事令其感到痛苦不堪。这就是所谓的“天谴”。人类想尽办法避免天谴,但无论如何都躲不过。就像自然中四时运行,天地万物生长一般,这都是天命,人自然也不能例外。

因此,孔子在《中庸》的开头就说道:“天命之谓性。”人无论如何祈神求佛,只要做出不合理的事,不合自然的行为,则因果报应必然加在他身上,绝无侥幸。因此,除非行自然之大道,不做任何不合理的事,问心无愧,方能产生像孔子在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时那样的自信,由此获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观察人物的方法

初次见面时,好好观察判断一个人,多半不会有错。而经常见面之后,次数一多,由于种种考虑,反易导致不正确的判断。

——涩泽荣

佐藤一斋[1]先生认为,根据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是最正确、最不会发生差错的人物观察法。在其著作《言志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初次见面时对人的观察判断,多半无误。”正如一斋先生所说,初次见面时,好好观察判断一个人,多半不会有错。而经常见面之后,次数一多,由于种种考虑,反易导致不正确的判断。

初次见面时,对一个人并无成见,也不掺杂各种考虑和私情,这样的观察处在一个最佳的状况。如果对方有所掩饰,那这种掩饰在初见之时,就会明明白白地映现在观察者胸中的明镜上而容易觉察出来。但是,见面的次数一多,就容易被种种缘故或别人的反应或建议所困扰,以致考虑过多,反而造成判断上的失误。

孟子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这是孟子一派的人物观察法。也就是根据人的眼睛来鉴别一个人的好坏。心术不正的人,其眼神阴暗不明;心术正的人,其眼神清澈而明亮。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个人,也是相当准确的。只要仔细观察一个人的眼睛,大抵就能判断这个人的善恶正邪。

《论语》上有:“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佐藤一斋先生的以第一印象看人的观察法和孟子的观人眼神观察法,都是简易、快速识别他人的方法,能够大体上正确地判断一个人而不致有太大的失误。但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上面所说的两种简易、快速的方法尚显不足。必须根据上面所举的《论语·为政》上的话,从视、观、察三个方面来识别一个人,此乃孔夫子之遗训。

视和观,都属于看。不过,视是单凭肉眼看其外形,而观则更进一步,不仅看外表,还要看其内在;不仅要用肉眼看,还要用心去看。也就是说,孔子在《论语》中所教导的人物观察法,首先是看一个人表现在外的行为,以此来判断其善恶正邪,进而由此观察他的行为动机,然后再进一步观察他的居心所在,生活追求是什么,这样,必能明了此人的真实人品,即使他想隐藏也隐藏不了。

其实,无论一个人外部的行为表现如何正直,假如其心术不正,就决不能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因他有时可能是不敢为恶。又假如一个人所呈现的行为端正,心术也纯正,但如果其追求的只是饱食暖衣逸居,那他则容易陷入诱惑之中而意外地做出坏事。所以,行为、动机和追求三者不能全部端正,就很难说这个人完完全全、自始至终是一个正直的人。

注释:

[1]佐藤一斋(1772—1859):日本江户后期的儒学家。

《论语》是大家共同的实用箴言

高官显爵并不那么尊贵,值得我们献身努力的伟大事业到处都有,并不是只有为官才尊贵。

——涩泽荣

明治六年(1873),我辞去官职踏入多年来一直向往的实业界。从此,我就与《论语》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在我刚刚成为商人的时候,心中突然感到,从今往后,自己怕是必须以锱铢必较的方式来处世了,那我应当秉持什么样的心志呢?我想起了以前所读过的《论语》。《论语》所讲的是有关日常修身待人的普通道理,是缺点最少的处世箴言。难道我们不能用《论语》的教诲来经商吗?我觉得,如果用《论语》的教诲来进行商业活动,必可宏图大展。

当时,有位叫作玉乃世履的岩国[1]人,此人后来曾担任过大审院长之职,他的书法、文笔都不凡,为人处世也极认真热忱。在官员中,玉乃和我被认为还算是循吏(认真、守法、热心治民的官吏)。在官场上,我俩关系非常亲密,同时被封为勅任官(明治宪法下,由天皇亲自勅命的高等官吏)。两人都为日后能成为国务大臣而一同努力着。如今他突然听到我要辞官从商时,痛惜不已,说一定要劝阻我。

当时,我是井上[2]先生的次官。井上先生因官制问题与内阁意见不合,最后怒不可遏地退出了政界。我这个次官也和井上一同辞职了。因此,我被认为也是同内阁发生争执而辞职的。

当然,我和井上先生一样,与内阁有意见不合之处,但我的辞职,并不是由于争吵,而是另有别的原因。我辞职的原因是这样的:我认为,当时日本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教育上,都有改革的必要,但最为不振的是商业。商业不振,就不能增进国家财富。因此,在其他方面谋求改善的同时,也必须大力振兴商业。日本社会当时认为,经商不需要学问,有了学问,反而会受到妨碍。所谓“经商挣来的钱,传不过第三代”。人们认为第三代是最危险的一代。

因此,我便决定要做一名商人,且靠学问来经商谋利。当时我的这种想法,对于我的友人来说是不能理解的。他们误以为我的辞职是缘于和内阁的争执,故对我严加责备。玉乃忠告我说:“你不久就能成为长官,成为大臣,我们应共同为国家效力才对,而你却被肮脏的金钱弄得眼花缭乱,竟然弃官从商,实在是愚蠢至极,想不到你是那一种人啊!”

当时,我向玉乃大力辩驳,最终说服了他。我用《论语》作为例证,引用了赵普以半部《论语》为相治国,半部《论语》修养其身的故事。我将贯彻始终,奉《论语》为一生的信条。再说,处理金钱的事何以就是卑贱?如果人人都看轻金钱的话,国家何以立?高官显爵并不那么尊贵,值得我们献身努力的伟大事业到处都有,并不是只有为官才尊贵。就这样,我从《论语》中引用了许多话来予以辩驳,才说服了他。我认为《论语》是完美无缺的真理宝库,故决心用《论语》作为我的信条,以其教诲为标准来从事商业活动。这是明治六年(1873)5月间的事。

从此以后,我就仔细地研读《论语》。我曾听过中村敬宇[3]和信夫恕轩[4]先生的课,但两位老师都很忙,终不能读完。最近我又向大学教授宇野[5]老师请教。

宇野老师的课主要是为孩子们开的,但我也参加了。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一些解释也提出我的意见,因此相当有趣,同时也获益不少。宇野先生是一章一章地讲授,让大家共同思考,待大家都真正明白之后再往下讲,所以进度虽慢,但大家都能彻底理解,孩子们也觉得其乐无穷。

至今为止,我已跟从五位先生研读过《论语》了。由于不是在学问上探讨,所以有时尚不能理解其深意。例如,《泰伯第八》中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句话,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它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我近来特别勤加研读《论语》,因此领悟颇多。其实,《论语》并没有深奥难懂的学理,不是那种必须靠学者的解读才能懂的深奥著作。《论语》原是为众生所写,是浅显易懂的,却被后来的学者们弄得玄妙难懂。结果使农工商阶层之人以为《论语》与自己无关,对它敬而远之。这是多大的错误。这样的学者,就像是不讲理的顽固的守门人,对孔夫子来说,是一种阻碍。想要通过这样的守门人去见孔子,那是见不到的。其实,孔子并非爱刁难别人,他是一位格外通情达理的先知。不管是商人,还是农民,任何人他都愿加以教导。孔夫子的教诲,是极实用且通俗的。

注释:

[1]岩国:是日本本州西部城市。

[2]井上:即井上馨(1835—1915),明治维新元勋、九元老之一。政治家、实业家。明治、大正两朝元老重臣,幕末以及明治时代的活跃人物。次官:日本官职的职称。

[3]中村敬宇(1832—1891):自幼学习汉学,兰学,英文,精通儒家经典。

[4]信夫恕轩(1835—1911):著名儒家学者。

[5]宇野:即宇野哲人(1875—1974),儒家学者中东方学的先驱之一。

等待时机的诀窍

不躲避强力的对手而与之竞争,同时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是人生处世不可或缺的两个必要条件。

——涩泽荣

世上之人,尤其是在青年时代,就存在着回避竞争的劣根性,那这种人最终是无法求得进步,也不可能发达的。谁都知道,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竞争。因此,不躲避强力的对手而与之竞争,同时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是人生处世不可或缺的两个必要条件。

我到现在,在面对竞争时仍是决不回避,勇敢地去争取。不过,以我半生以上的长期经验,我稍微领悟到,人生在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某一件事情已经有因,而将产生某种结果时,突然节外生枝,转变因果之势,接着任你怎么去争取,在一定时机到来之前,以人力终究无法扭转其形势。

所以,人生处世要能够观察形势,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这点务必切记在心。但如有人硬要歪曲真理,则必须挺身与他力争到底。所以,我想奉劝青年子弟们,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一方面要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不能急躁。

我对日本今日的现状,并不是没有想要极力去争取而改变的念头。我认为今天的日本最令人遗憾的还不仅仅是官尊民卑而已。为官者无论做出多么不妥当的事,结果大都不了了之。虽然偶尔因社会上非议太甚而移送法办或免职处分的也有,但与为官者犯案数相比,只不过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而已。总之,为官者的为非作歹只要不超过一定程度,是被默许的。这样说并不过分。

反之,百姓一旦有丝毫恶劣的行为,就马上有身陷缧绁之忧。凡是为非作歹的人都应该受到惩罚,上官下民理应一视同仁,而今天在日本的情形却是,在裁夺上依据官民身份的不同有着宽严的差别。

此外,无论百姓对国家、社会有多大的贡献,其功劳也不易被政府所承认。而为官者只要一有寸功,就会立即被政府承认,并加以恩赏。这些情形,都是我想据理力争,希望能够改变的。但不管我如何积极争取,时机未到之前恐怕我没有办法改变形势。因此,目前我所能做的,也只是发出不平之鸣,等待时机的到来。

人人平等

人与人之间必须平等,务求有节、有礼的平等。人以德对我,我也以德待人。毕竟人在这世上是要相互支持的,所以大家彼此不骄不侮,彼此兼容忍让,这是我的信条。

——涩泽荣

用人的人常说要考察部属的才能,量才适用,以做到人得其位,位得其人。可是,这是一件对谁来说都十分困难的事。更进一步说,虽然有心要做到使人才适得其所,但在安置人才的时候,往往会牵涉到私心和权谋。如要扩张自己的权势,一定要将合适的人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这样才能一步步、一段段地逐渐扶植起自己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如此这般,有朝一日终可形成一派的权势,无论在政界、实业界还是社会上的任何一个团体,都能施展其霸主的威风。但此种做法,绝非是我想效法的。

通览我国历史,德川家康对人才的巧妙安排以扩张其权势的技巧,还没有人能够与之相比。他为了加强居城江户的警备,在箱根[1]设立关卡;用大久保[2]相模守来把守小田原,以控制箱根之关隘;以水户家[3]抑东国之门户,以尾州家[4]扼守东海要冲,以纪州家[5]守卫畿内的后方,最后又将井伊扫部头[6]安置在彦根,以便压制平安王城[7]等。他将人物这样配备,的确高明无比。

此外,诸如越后[8]的榊原、会津的保科[9]、出羽的酒井[10]、伊贺的藤堂k,乃至日本国内所有要冲都配置了重臣心腹去把守,更不用说中国l、九州m了。如此一来,所有诸侯的手脚都被束缚得动弹不得,而德川三百年的霸业也就如此巧妙地建立起来了。我无意评论这般方式的家康霸道是否适合我国的国体,但无论如何,将适才配于适所的手段,在我国历史上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与家康匹敌的。

在对人才和位置作适合的配置上,我很想仿效家康的智能,也不断地用心思考如何向他学习。当然在目的上,我却无意模仿家康。我涩泽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我的真心来对待与我共处的人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利用这些功夫来构建自己的势力。我的夙愿只是想使人才能够适得其所而已。

如果人才能够适得其所,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出一些成绩的话,这是他们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之道,也是我涩泽对国家、社会贡献的途径。我就是根据这个信念来为人处世的。如果以权谋污辱他人,或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加以利用,那样有罪的事情我是绝对不做的。

我认为每个人活动的天地都应该是自由的。如感到跟涩泽做事舞台太狭小的话,那就可以立即离开,自由自在地去开拓自己海阔天空的大舞台,我也衷心希望人们能发挥特长。只因为我有一技之长,有人自愿屈就为我做事,但我从没有看轻他们。他们只是不及我有一技之长罢了。人与人之间必须平等,务求有节、有礼的平等。人以德对我,我也以德待人。毕竟人在这世上是要相互支持的,所以大家彼此不骄不侮,彼此兼容忍让,这是我的信条。

注释:

[1]箱根:位于神奈川县西南部,距东京90千米。

[2]大久保:日本战国时代及江户时代前期武将,通称彦左卫门,幼名平助。

相模:日本战国时代的令制国,首府:小田原城,曾是战国大名北条家的首府。相模守指相模国的长官。

[3]水户家:水户德川家,常陆国(旧国名)水户德川氏的支系,德川御三家之一。

[4]尾州家:尾州德川家,尾张国(旧国名)尾州德川氏的支系,德川御三家之一。

[5]纪州家:纪州德川家,纪伊国(旧国名)纪州德川氏的支系,德川御三家之一。

[6]井伊扫部头:井伊(即井伊直弼)是日本的近江彦根(旧地名)藩主、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老。扫部头指负责宫内清扫事务的长官。

[7]平安王城:也叫平安京,是日本的京都的古称,平安京是日本在794年(延历13年)桓武天皇从旧都长冈京迁都后至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期间的首都,位于现在京都府京都市中心地区。

[8]榊原:指榊原康政(1548—1606)是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的武将和大名,上野国馆林藩初代藩主。德川氏重臣,江户幕府成立后,为十万石谱代大名。康政流榊原家初代当主。越后(旧国名)。

[9]保科:指保科正之(1611—1673),江户幕府二代将军德川秀忠三子。会津(旧国名)。

[10]酒井,指酒井忠次(1527—1596),是战国中后期名将,大永七年(1527)生于三河,酒井忠亲之次男,幼名小五郎,通称小平次。德川四天王之首,与石川数正被时人称为“德川二之重臣”“德川天下之元老功臣”。出羽(旧国名)

11藤堂,即藤堂高虎(1556—1630),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及江户时代的武将和大名。伊贺(旧国名)。

12中国:日本地理中“中国地方”,说的是日本本州岛西部的山阳道、山阴道地区。

13九州:即九州岛,日本第三大岛。位于日本西南端,东北隔关门海峡与本州岛相对。

争与不争

与人相争不仅不应该绝对排斥,而且在为人处世上还是非常必要的。

——涩泽荣

世上有人反对与人相争,他们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争总是不好。更有甚者说:“若有人打你的右脸,你就把左脸也送上。”那与人相争对处世为人究竟是有利还是无利呢?这种实际问题,答案是因人而异的,既有人认为不能排斥与人相争,也有人认为那是要绝对排斥的。

我个人认为,与人相争不仅不应该绝对排斥,而且在为人处世上还是非常必要的。我也听到有人批评我做人过于圆滑,其实我虽能避免无谓的斗争,但也不是把绝对避开争执作为处世的唯一方针。

《孟子·告子下》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诚然,一个国家要想健全发展,则无论在工商业、学术、科技还是外交等领域,都必须常常保持与外国竞争且抱非胜不可的信念。其实,不仅仅是国家,个人处世也一样。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常保持与周围的敌人竞争且抱有非胜不可的斗志,那他是绝不会有所进步发展的。

辅导晚辈的前辈,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人。—种是,无论如何对晚辈都极温和亲切,决不责备或苛求,无微不至地鼓励、提携晚辈,绝对不以晚辈为敌。无论晚辈有什么缺点或失误,他们都与晚辈站在同一阵线,心平气和地去引导,自始至终尽心尽力地庇护晚辈成长。当然,晚辈对这种前辈是非常信赖的,像对慈母一般地敬爱这种前辈。但是,如此对待晚辈,对晚辈果真有利吗?我想这值得商榷。

另一种前辈则正好与此相反,他们视晚辈如敌人,专找晚辈的茬儿,并以此为乐。晚辈稍有差池,他们就大发雷霆,严加申斥,将晚辈骂得体无完肤;一有失策,则将其打入冷宫,对晚辈极其苛刻。态度如此严厉的前辈,往往会遭来晚辈的怨恨,在晚辈中当然非常不受欢迎。但是,这样的前辈对晚辈果真没有益处吗?这一点,请青年子弟们好好思考一下。

无论晚辈有什么缺点,即便是失误,也始终给予庇护的前辈,其心地之亲切与诚恳,当然是难能可贵,令人感激的。但是,如果只有这样的前辈,那晚辈的奋发精神必定会受到影响。假使失策也能得到宽恕,那有的人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认为无论什么失误都没关系,前辈总会解救我的。这样,晚辈不必担心做错事,缺乏谨慎的态度,就会漫不经心、粗心大意,做起事来轻佻急躁。最终,晚辈的奋发精神也就钝化了。

相反的,如果在稍有过失便大声苛责,专找晚辈茬儿的前辈带领下工作,晚辈一点儿也不敢掉以轻心,一举一动都非常谨慎,唯恐留下把柄,因而自然注重品行,不敢有丝毫的怠惰。这样严厉的态度,能使晚辈加强自我管束,使他养成更扎实、更稳健的工作态度。而且,如果你遇到的是那种专以找晚辈茬儿为乐的前辈,他不但会指责你的缺点、错误,甚至还会牵连到你的亲人,连像“自你老爸以来就没好种”那样的话也会骂出口。在这样的前辈下面工作,晚辈的失败、错误,不单使他自己无颜面对,就连父母也要受辱,故而晚辈们怎可随随便便而不努力奋发呢?

大丈夫的试金石

人世间的事因自动自发而有所成者居多,如果自己奋力想做一些事情,大抵都能如愿以偿。

——涩泽荣

什么才是真正的逆境呢?在此,我想引用实例来加以说明。这世上平常应该保持平和顺利,但就像水上有波、空中有风一样,平静如水的国家、社会有时也会发生革命或变乱。如果把这与平静无漪的时代相比,那显然应该算是逆境。人生若逢如此变动的时代,无奈地卷入旋涡之中成为不幸者,这就是真正的逆境了吗?就此定义的话,那我也是从逆境中过来的一个。

我出生在明治维新前后,正是日本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代,后来又遭遇了种种变革而一直到了今天。回顾起来,维新时代正值社会变化,无论是才能出众者,还是勤奋上进之人,也许你会意外地横遭灾祸,或是突然时来运转,都未可知。

最初,我因主张尊王讨幕[1],攘夷锁港[2]而东奔西走。不久后却成为一桥家[3]的家臣,变成幕府[4]的臣下。后来又随从德川大将军之弟民部公子去到法国。回日本之后,幕府已经垮台,变成王政[5]。在此变动期间,可能是由于我的才能不够,我自认已尽一己之力去奋斗,不会有什么不足之处。然而,面对整个社会的变迁和政治体制的革新,无论我如何努力也无济于事,就这样陷入了逆境。

当时在逆境中所遭遇的种种困苦,如今想来犹历历在目。那时历尽艰难的不只我一人,很多人都与我有着同样的境遇。毕竟在社会发生大变乱的时期,这是难以避免的。不过,大波澜虽不常有,但随着时代的推移,人生中的小波澜是难免的。人世间不可能完全没有逆境。只是,人在处于逆境的时候,要好好探讨其由来,看看它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逆境,然后再拟定相应的对策。

自然的逆境是大丈夫的试金石。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应对呢?凡人如我,在这一方面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我想,只怕也没有人知道这种秘诀吧。然而依我当时身处逆境时得到的经验,加上道理上的思考,我想,无论什么人,在面对自然的逆境时,首先他应该觉悟这是自己的本分(即接受现实),这是唯一的对策。

人要知足。逆境虽然令人难过,但无论你如何焦虑,也只是无可奈何。所以,如果你认为这是天命的话,那无论多么艰难,你也能心平气和了。相反的,如果将这种逆境都解释成人为的,认为能够用人力将它挽回,那就可能徒增苦恼,徒劳无功,最终反为逆境所累,再也无心探究将来的对策了。

因此,当人身处自然的逆境时,最好是先安于天命,慢慢等待命运的到来,并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奋上进,才是上策。反之,如果陷入的是人为的逆境时,那又应该怎么办呢?因这种逆境大多数是由自己造成的,所以除了好好地自我反省,切实改正过失之外,别无他途。

其实,人世间的事因自动自发而有所成者居多,如果自己奋力想做一些事情,大抵都能如愿以偿。然而,许多人自己不积极地去开拓幸福的命运,反而自找麻烦,陷入困窘的逆境。如果你这样做,那么要想身处顺境,过着幸福的生活,恐怕是不可能的。

注释:

[1]尊王讨幕:日本明治维新前主张拥护皇室、讨伐幕府的政治思想。

[2]攘夷锁港:日本明治维新前主张排拒西方、闭关锁国的政治思想。

[3]一桥家:德川三卿之一,德川氏的分家。

[4]幕府:江户幕府将军的异称。

[5]王政:日本明治维新废除武家政治后所采取的君主政体。

蟹穴主义

有的人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非分之想。他们只知勇往直前,而不知守本分,一味地猛进往往导致失败。

——涩泽荣

我的处世方针,一直到今天,始终都是以忠恕的思想为原则的。古往今来,宗教家、道德家中硕学鸿儒辈出,他们传道立法,最终都是以修身之道为本。

修身之道,复杂说来,不容易明白,但简单说来,就是指身边的一些事,像举筷时的一举一动都蕴涵其中。本此意旨,我待人接物皆以诚意为本。孔子有这样一段话:“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这些都是有关为人处世、做事修身之道。此外,关于享礼、聘招、衣饰、起居之事,孔子也有谆谆的教导,乃至饮食方面也有这样的教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  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些都是极浅显的例子,但道德与伦理就恰恰包含在这些事物中。

首先要能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其次便要做到认识自己。有的人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非分之想。他们只知勇往直前,而不知守本分,一味地猛进往往导致失败。螃蟹挖的穴一定按照自己外壳的尺寸,不大不小。我也是秉持安分量力的这种态度,始终固守我涩泽的本分。约在十年前,有人游说我出任财政大臣,也有人要我担任日本银行总裁一职。但既然我在明治六年(1873)就在实业界挖掘我的洞穴了,现在,决不能再从这个洞中出来,所以婉拒了他们的好意。

孔子说,“进吾进也”,“止吾止也”,“退吾退也”。实际上,人的出入进退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为求安于本分,而舍掉进取的气魄,那就会一无所成。另一方面,抱着业不成至死不还,或但求大功不计小过,或者所谓男子汉大丈夫,一旦下决心,便义无反顾、孤注一掷去完成等等,也并不是让人忘却自己的本分。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最好在安于本分的情况下进取。

其次,青年人最应注意的是喜怒哀乐。其实,不仅是青年,但凡人在处世方面犯错,主要原因都是不能控制七情的发作。孔子所说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教诲我们要调节喜怒哀乐。我辈有时也会饮酒取乐,但要以不淫不伤为限。总的说来,我的态度就是诚心诚意,对任何事物一概以诚待之。

得意之时与失意之时

人生在世当留心,得意之时不可松懈,失意之时不可气馁,保持一颗平常心,按照常理去为人处世,走完人生之路,才是最重要的。

——涩泽荣

人的灾祸多萌生于得意时期,因为得意之时,谁都有忘形的倾向,而祸害就趁机由此缺口侵入。所以人生在世当留心,得意之时不可松懈,失意之时不可气馁,保持一颗平常心,按照常理去为人处世,走完人生之路,才是最重要的。与此同时,对于大小事物,也应一一加以考虑才好。然而,大多数的人在得意时,其思想就全然相反,像所说的“小事一桩”那样,对小事抱有轻蔑、不在意的态度。所以千万要记住,不管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时,如果不能对大、小事都以细密的作风处之,就容易陷入意想不到的过失。切记!切记!

不管是谁,都会有面临大事的时候,在不知如何处理才好的情况下,自会全神贯注、思虑周密,但在对待小事上,则完全不把它当一回事,这是社会上的一种常态。虽然不要过分拘泥于小事,如举筷之间亦劳心劳神,徒然耗费有限的精神,那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如此用心的必要。当然也有些大事,我们不用怎么费心就能完成。所以说事情固有大小之分,但不能仅从表面上观察,轻率地加以判断。有小事反成大事,亦有大事意外化作小事的情况。所以,凡事不分大小,事先要充分考虑其性质,而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的心态或许较为妥当。

那么,一旦遇到大事要处理时,应当如何去做才好呢?首先要考虑到底我们能不能把这件大事处理好。在这一点上,会由于每个人的思想不同而有所区别。有人将自己的得失放在一边,一心一意只考虑最好的处理方法,或者说有人愿意牺牲一切,只求把事情做好;而有人则要优先考虑自己的得失,完全不顾社会的一切。总之,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以答案也不会相同。

若问我如何考虑,我首先考虑的是,事情要如何做才算合乎道理。接着考虑用这种合乎道理的方法去做,对国家和社会是否有利。然后再想想,这样做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如此思考之后,虽自己无利可图,但它既合乎道理,又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话,我会断然舍弃小我,遵循道理行事。如此考查探究是非得失,有理无理,然后再着手去做,这才适宜。

但是,在思考这一点上,必须细致周密。不能一看合乎道理就去遵循,或认为有违公益就迅速放弃。有些事看起来似乎合理,但也应该再从各个角度加以观察思考,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同样的,有些事表面看来好像是违反公益的,但日后会对社会有利,也未可知。凡此种种,只有靠慎重的考虑才能看出。

一言以蔽之,仓促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有理无理是不可取的。万一处置失当,那一片苦心将全部泡汤。对于小事,人们往往不假思索随意决定,这非常不妥。既称为小事,表面看来自然微不足道,很容易被大家轻视。但是,就是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也会变成大事,这点务必牢记在心。

当然,有些小事是转瞬即逝的,但有些小事却是大事的端倪。原以为是芝麻小事,没想到却在日后惹出大的问题来。有人以细微之事渐次作恶,最终变成坏人;也有人由小善做起,最后变成一个大好人。有些最初以为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步步演进,结果酿成大弊端;而有些小事最终带来一身一家之幸福。这都是积小成大使然。

对人不亲切或我行我素,也是由小而大,逐渐演变的。日积月累,政治家会使政治腐败,实业家会使业绩不振,教育家会误人子弟。所以,小事未必就真的小。社会中无所谓大小事之分,要把事情分大小,重此轻彼,在我看来,究竟不是君子之道。所以,凡事不分大小,均应以相同的态度去思考,去处理。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句,人千万不可得意忘形。古人云,“名成穷苦日,事败得意时”,诚为真理。因为人在处于困难之中时,会用担当大事那样慎重的态度来对待,故大多可成名。在社会上被认为是成功的人,一定都有“咬紧牙关,渡过难关”或“超拔苦痛”那样的经历。这就是遇到困难时,全力以赴的证据。而失败的先兆,往往见之于得意之时。因为人在得意的时候,都会忽略小事,有一种“天下何事不能成”的气概,无论何事均自始即藐视之,这样往往因小失大,导致不可挽救的失败。这与积小成大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人在得意的时候不要忘形,无论大小事,均应充分予以思考才对。水户黄门[1]光国公壁书上写的“小事皆通达,临大而不惊”,诚为至理名言。

注释:

[1]水户黄门,德川光国的异称。黄门,即日本官职中的中纳言(太政官的次官,决于大纳言,参与政务机密),因与中国唐代官职黄门侍郎相似,故借用。光国公:即德川光国(1628—1700),日本江户前期的水户(三藩之一)藩主,务民事,重儒学。曾着手《大日本史》的编纂,奠定了水户学的基础。